我国期货业国际化的现实选择

来源:网络发布时间:2008-12-30
 一、国际化的概念和必要性
随着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愈发紧密,经济全球化、国际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WTO,迈开了金融开放的步伐。截至2007年年底,证监会已经审批通过了7家外资参股的证券公司,28家外资参股的基金管理公司。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也一直在稳步推进,知名外资银行大都在中国设有分支机构或代表处,有些银行还开设了多家分行,外资银行的业务范围也逐步扩大,国内银行同外资银行的联姻已屡见不鲜,国内银行开设境外分行的步伐也在加快。
   从期货产品的定价以及与国际联动的情况来看,我国期货市场的国际化程度较高,但与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行业相比,我国期货行业对外开放步伐缓慢,其中期货公司的国际化进程最慢。期货行业的主体——期货公司的规模、利润、产品和人才还没有实现金融化,更谈不上国际化,这是一个非常急迫的问题,亟待解决。中国期货业的国际化,期货公司参与国际化竞争,是大势所趋。
    期货业的国际化,包括三个方面和两条道路:三个方面是指我国期货业的国际化离不开期货市场的国际化、期货公司的国际化和期货市场参与者的国际化;两条道路包括“走出去”和“引进来”。“走出去”是指期货公司努力拓展境外市场,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引进来”是指要争取引进外资股东或境外合作者。双管齐下才是完整的国际化思路。我国期货业的国际化离不开期货市场的国际化和期货公司的国际化,而在期货市场和期货公司国际化的同时必然伴随着期货市场参与者的国际化。
    二、我国期货市场国际化的发展战略和原则
目前全球期货市场的国际化程度非常高。美国、英国、法国、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期货交易所的成交量,1/3以上属于境外投资者,有的期货交易所境外会员达60%以上,许多期货交易所的业务覆盖全球,进行24小时不间断交易。通过学习和借鉴国际期货行业发展经验,并对比国内期货行业发展现状,笔者认为,我国期货市场的对外开放应坚持“商品化”和“金融化”并重的发展战略,遵循“循序渐进”和加强立法与监管的原则。
    1.坚持“商品化”和“金融化”并重的发展战略
第一,大力发展商品期货的“商品化”发展战略。近几年,国内商品期货市场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期,商品期货套期保值、价格发现和资产组合的功能为我国实体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在市场规模方面,国内期货市场年交易额从2002年的1.6万亿增长到2007年的41万亿;在市场参与度方面,期货开户数从不到10万户发展到目前的47万户;在国际影响力方面,国内三大商品期货交易所均已跻身全球30大交易所之列。国内商品市场快速大发展的势头正劲,发展空间非常广阔。
     作为世界经济和贸易大国,我国GDP连续5年增幅达到两位数,我国的大国形象正在树立,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也在逐渐凸显。目前,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第三大石油进口国,第一大有色金属生产国和消费国,第二大黄金生产和消费国,第一大粮棉油生产国和消费国,但是,全球多数商品的定价权并不在我国。在我国商品期货交易品种和规模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对国内许多行业而言,企业对冲风险的需求还只能在国际市场上得以完成。因此,坚持“商品化”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国内期货市场,争取商品定价权,对我国在国际产业链中占据主动,充分发挥期货市场套期保值、价格发现的功能,为国民经济保驾护航以及树立强国地位尤为重要。
    具体来说,首先应积极推出新的期货交易品种,如钢材、原油等大宗商品,扩大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其次要加强投资者教育,培育和扩大投资者队伍;再次,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改善投资者结构;此外,我国应积极推出CTA试点,培育专家理财队伍。
    第二,积极稳妥的金融化发展战略。在香港专家学者提出的香港期货市场要走“金融化”道路的主张被香港政府采纳后,1986年5月6日香港推出了恒生指数期货,使得香港期货市场步入了“金融化”的轨道并逐步发展成一个地区性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中心。另外,韩国大力发展金融衍生品的金融改革之路也让韩国成为国际衍生品市场上史无前例的黑马。
     从期货业的发展趋势看,金融衍生品的发展是未来期货市场的重中之重,全球期货市场交易量的90%来自金融期货,实施金融化的战略是大势所趋。在大力发展商品期货的同时,应着重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坚持走期货市场“金融化”道路。通过尽快推出股指期货,并积极研究其他衍生品,进一步完善国内期货市场品种结构和功能,从而提高对国际机构投资者的吸引力。
    具体来讲,首先要积极稳妥地推出股指期货;其次要进一步推出股指期权和股指期货的小型合约,活跃市场交易;再次应积极推出利率期货期权合约和外汇期货期权合约。
     2.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从长远看,坚持对外开放,积极融入国际市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期货市场国际化是历史潮流,大势所趋。作为处于上升期的中国期货业来讲,开放的胸怀和国际化的视野必不可少。但与国外成熟市场相比,我国期货市场还很弱小,市场深度和广度还有待提高,客户群体还不成熟,因此,在国际化过程中,我们还应保持谨慎的心态,充分考虑市场的接受能力,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笔者认为,可按照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允许更多的国内期货经纪商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并扩充期货公司业务范围。
     期货对外开放的第一步就需要贴近国外市场。证监会一直在研讨内地金融机构“走出去”的步骤,并通过落实《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补充协议四》的有关内容,建立香港市场这一桥头堡来走向世界。目前,格林期货、永安期货、广发期货、中国国际期货、金瑞期货和南华期货等6家期货公司已在香港设立分支机构。但在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以及内外盘代理业务受限的情况下,内地期货公司在港业务开展受到很大限制。期货公司不仅要走向香港,更要走向欧洲、走向美国,走向国际著名期货交易所,积极申请成为CME、CBOT、COMEX的会员,直接参与到境外期货市场,积极融入到国际金融市场。另外,根据政策许可和行业发展进程,期货公司业务范围应逐步涵盖期货经纪、结算、自营、境外期货代理、咨询培训以及期货基金发起和管理等与期货相关的业务,向国内外机构或个人投资者提供专业、综合的期货市场投资服务。此外,目前境内已有31家具备资格的大型国有企业获国家批准从事境外套期保值交易,但面对国内广泛的避险需求与不足的避险供给的状况,这个群体应该加速扩充。
    第二步,允许国外机构投资者在我国境内参股期货公司及从事期货业务。
    依照台湾等地区期货市场的经验,对于国外交易者涉足国内股指期货领域之初,利用QFII制度对其进行限制是非常切实可行的做法。在这一阶段,应允许QFII通过参股进入国内股指期货行业。目前,国内部分期货公司正在进行引进国外知名投行作为战略投资者的工作,管理部门应该给予积极支持,让国外机构投资者参股境内期货公司及从事期货业务的金融机构来增强国内期货公司的国际竞争力。
     目前,在《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及补充协议下,香港中介机构可在内地设立合资期货经纪公司。考虑到香港单一牌照制度的特点,可以考虑适当放宽香港期货公司的准入条件,迈好“引进来”境外期货经营机构的第一步。此外,我国应加紧制定适合所有国家和地区的法规,积极引进国外机构投资者。
     第三步,在金融期货方面,我国先行推出股指期货的可能性最大,可借鉴我国证券行业QFII经验,逐步开放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允许我国在境外设立的期货经营分支机构代理国外QFII客户从事我国股指套期保值交易,进而允许国内期货经纪商直接代理QFII从事我国股指避险交易。在这一阶段,应始终要求外资参与我国股指期货交易是基于避险需求,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尽最大可能开放我国金融期货市场,做大做强自身交易品种。随后,可以逐步批准国外套利与投机交易者的交易资格,使其依照上述交易渠道进入国内股指等金融期货市场。
     第四步,在我国期货公司做大做强的基础上,全面开放国内金融期货市场与商品期货市场,使我国期货市场真正成为国际化的期货市场,并增强我国金融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3.加强立法和监管
    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全球金融市场经历了极度动荡。此次危机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在国际化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可能遇到的风险,加强立法和监管。
    从香港期货市场成功的发展经验来看,香港期货市场是在借鉴英美期货市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采取“先立法、后建市”的思路创立并发展起来的。这一思路使得香港期货市场迅速与国际接轨,按国际惯例规范和发展期货市场。国内在法规建立上较为完善,但关键是对法规、条例等执行力度不够,在具体建市、治市上缺乏力度。此次金融危机的教训不止是要加强立法,更主要的是对已有法规的严格遵守和监管力度的加强,切实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保障国内期货市场平稳运行。
     在国际化过程中,期货公司引进外资股东将不可避免。考虑到期货市场的高风险和商品定价权的争夺,我国在期货市场国际化过程中,可参考今年4月28日,美国财政部公布《关于外国法人收购、兼并和接管的条例》的思路,对引入外资股东进行审慎安排,必要时应以立法的形式对引进外资股东以及外资股东在境内设分支机构进行较为严格的原则规定,设立好防火墙。
    国际化必然伴随着金融创新。在我国进行金融创新时,如何妥善处理创新和监管的关系尤为重要。坚持以创新求发展,在发展中加强监管,形成创新、发展、监管完善的良性循环,并在此循环中,不断拓展期货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完善期货公司的内部控制机制,增强国际竞争力。同时,就此次金融动荡来看,加强国际协调将是我国在立法和监管时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我国期货公司国际化发展路径的选择
    就目前情况来看,在最需要国际化的期货行业中,我国期货公司的国际化水平却最低。期货公司作为期货业的主体,未来的国际竞争力堪忧。中国的期货业需要国际化,国际化的中国期货业离不开期货公司的国际化,这也是国际化的核心所在。
    期货公司应积极“走出去”,除接受境内客户的委托从事国际期货交易的投资服务,即实现期货公司业务境外化,同时需要在境外设立经营机构,其方式可以是境外合资、独资设立或收购境外期货企业等,按照境外期货监管的要求,满足投资者交易全球期货交易品种的需求,并在竞争中不断学习,从而发展和壮大自己。
    在我国期货业发展的现阶段,“引进来”尤为重要。引进国际化的市场参与者,引进先进的理念、管理经验、产品、金融创新以及竞争,是目前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相对于欧美发达的期货市场,我国期货业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发达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借鉴国外成熟市场运作经验对增强国内期货公司发展能力可谓事半功倍。颁布于2005年9月的《CEPA补充协议下港澳中介机构参股境内期货公司相关细则》给外资金融机构进入内地市场提供了一条通道,不少在中国香港注册有分支机构的国际金融机构力图借道CEPA直接参与内地期货市场经营业务。但期货公司引进外资股东和境外投资者目前仍困难重重,到目前为止,国内获批的外资参股期货公司只有三例:荷兰银行参股银河期货,东方汇理以现金方式入股中信期货以及摩根大通参股中山期货,更多的外资机构还是在等待政策时机。
    近年来,期货公司纷纷增加注册资本,有些引进了券商股东,有些正在考虑引进金融背景的股东,以及以后争取上市等等,这些都是期货公司做大做强的有效途径。而对于某些在商品期货上占据优势,同时大股东又具有较强现货背景的期货公司,积极引入外资股东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发展模式,既可以保持现货背景股东的控股权,同时又能引入国外成熟的理念,迎接金融期货时代的到来。我们认为,一个可行的方式是新股东以定向增资方式投资期货公司,既回避了股权转让的难题,更具可操作性,成功几率大增,同时也能解决金融期货推出后净资本偏低的问题,不失为一种可选择的模式。
具体而言,期货公司国际化又可细分为品牌、形象的国际化,业务的国际化,经营管理的国际化,研发和咨询的国际化,这些都需要在“走出去”和“引进来”两条路径中具体实现。
    第一,品牌、形象的国际化。国外知名公司一般都设有企划部负责推进公司的品牌、形象。国内期货公司可考虑设立企划部或企业发展部进行公司三、五年发展规划的制定和设计公司中长期发展战略及相关议题,并派专人负责推进公司品牌、形象的国际化,或者聘请专业咨询机构设计公司系列品牌推广和形象国际化方案,然后由企划部具体落实和实施。此外,期货公司还可以组织高级别的期货峰会、研讨会,邀请境内外大金融机构加入,突出国际化元素,提高公司在业内和国际同行的知名度。
    第二,期货业务的国际化。目前,已经在香港设立分公司的期货公司将在业务国际化过程中赢得先机。在如何积极与当地投资机构合作,为其提供交易通道,并关注相关法规,积极准备代理境外资金在境内的业务和内地资金参与外盘交易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深入开展工作。
目前,就QFII如何参与股指期货交易,相关部门有一个讨论稿小范围征求过意见,其中要求QFII以客户身份参与股指期货。因此,期货公司可以通过在开户、交易、风控、结算、咨询、资金划转等方面建立规范流程,服务好国际机构客户,并在服务中不断改进、积累经验。如果条件允许,资质较好的期货公司可以考虑引进外资股东,并利用外资股东的优势促进公司业务的国际化。
     此外,外汇管制的障碍也让不少客户通过非法期货代理,走地下钱庄,投资境外期货。笔者认为,期货行业可以借鉴保险、银行、基金等行业的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境外投资的思路,设立期货行业的QDII,进行有益的尝试,这也是期货业务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经营管理的国际化。首先,期货公司应实现薪酬激励制度的金融化,要逐步与国内证券公司、基金公司薪酬接轨,具体实施时可以聘请外资股东或中介机构制定和完善国际化的薪酬激励制度;其次,多学习和借鉴境外机构的管理流程,吸收先进的管理经验,尤其是国外先进的风控制度;再次,积极引进类似ISO9001的标准化管理系统,优化公司流程,提高办公效率,减少成本,降低经营风险。
    第四,研发、咨询的国际化。首先,要建立与境外合作伙伴的信息交流平台,比如双向的市场信息交流、研究报告交流、市场产品的引进和合作开发以及研发咨询方面的经验成果交流;其次,期货公司应着力打造一个安全、高速、便捷的交易结算平台,实现与国际主要期货市场的接轨;再次,积极学习和吸收西方先进的营销模式和产品,并设计通过IT平台来实现,从而实现信息交流机制平台的国际对接,引入先进的产品和交易系统,打造国际化的核心竞争力。
   第五,期货公司人才的国际化。国际化的人才是实现公司形象、业务、管理和研发咨询国际化的主体,这也是期货市场参与者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内期货公司可以在经济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尝试国际招聘,引进国际化人才。不过目前来看,期货公司人才的国际化主要应立足于加强公司现有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