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概述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节学习能了解血液病的概念和分类。熟悉血液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掌握血液系统疾病病人护理评估的内容、重点及其临床意义。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识记
1. 造血系统的构成。
2. 血液的组成。
3. 血液病的分类。
4.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护理评估的项目及评估重点。
5.血液系统常用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的项目、正常值以及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理解
1. 血液系统疾病的概念与临床表现特点。
2. 血细胞的生成及其临床意义。
3. 血细胞的生理功能及其临床意义。
4. 血液系统护理评估的内容及其护理意义。
运用
在熟悉和理解血液系统护理评估内容及其意义的基础上,能为血液系统疾病病人实施护理评估,做到态度认真、方法正确、内容完整、并体现对平价的尊重和关爱。
第二节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节学习能掌握血液系统常见症状体征的临床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掌握出血或出血倾向、继发感染护理评估的内容、临床意义、常用护理诊断与相应护理措施及依据。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识记
1. 贫血的常见原因与临床表现。
2. 出血或出血倾向的发生机制、常见病因及其临床表现特点。
3. 继发感染的发生机制、常见病因及其临床表现。
4. 骨、关节疼痛的发生机制及其临床表现。
理解
1.贫血、出血或出血倾向、继发感染的护理评估内容、常用护理诊断与相关因素及其相应的护理目标。
2.既往病史、过敏史、用药情况、居住环境、职业、饮食习惯、家族史等与血液系统疾病之间的关系。
运用
1.以理论知识为指导,收集与贫血、出血或出血倾向、继发感染有关的病人资料,分析、归纳其中有意义的部分,寻找相关因素,作出正确的护理诊断。
2.就所作护理诊断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并说出理论依据。
3. 正确评价护理措施的实施效果。
第三节 贫血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节学习能了解贫血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熟悉贫血的分类、诊断要点和治疗要点。掌握贫血的概念、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结果、常用药物的作用机制及主要不良反应、护理评估、常用护理诊断与相应护理措施及其依据以及保健指导。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概述
识记
1.贫血的概念、分类、诊断要点和治疗要点。
理解
1. 贫血的发病机制。
2. 贫血的临床表现及其病理生理学基础。
3. 贫血的实验室及其他检查项目与临床意义。
4. 病因治疗在贫血治疗中的重要意义。
缺铁性贫血
识记
1.缺铁性贫血的病因、诊断要点、治疗要点和预后。
理解
1. 缺铁性贫血的概念、铁代谢和发病机制。
2. 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特点和实验室及其他检查结果。
3.口服铁剂和注射铁剂在缺铁性贫血治疗中的具体选择和应用、主要不良反应及注射铁剂总量的计算。
运用
1.根据缺铁性贫血病人的病情和治疗需要,提出正确的护理诊断或医护合作性问题,制定相应的病情监测、休息与活动、给氧、输血、饮食、用药等护理措施,提供保健指导。
再生障碍性贫血
识记
1.再性障碍性贫血的病因、诊断要点、治疗要点和预后。
理解
1. 再性障碍性贫血的概念与发病机制。
2. 再性障碍性贫血的临床表现特点。
3.急、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及其他检查的异同点。
4.比较急、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的异同点。
运用
1.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实施护理评估,根据病人的病情,提出正确的护理诊断或医护合作性问题,制定相应的心理、用药等护理措施,提供保健指导。
2.能正确评价护理措施的实施效果。
溶血性贫血
识记
1.溶血性贫血的临床分类、主要病因、诊断要点、治疗要点和预后。
理解
1. 溶血性贫血的概念与发病机制。
2. 急、慢性溶血性贫血临床表现的异同点。
3.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及其他检查项目及其诊断意义。
运用
1.根据溶血性贫血病人的病情和治疗需要,提出正确的护理诊断或医护合作性问题,制定相应的病情监测、给氧、用药和输血等护理措施。
2.能根据溶血性贫血病人的类型提供相应的保健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