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我国古代有一本教孩子识字的书《急就篇》,列出了165个姓字,其中包括:程忠信、桓贤良、崔孝让、周千秋、邓万岁、师猛虎、冯汉强、焦灭胡、龙未央等。上述姓字折射出的主流价值观形成于
26.北朝时,州郡察举士子,试见之日须着绛公服(品级较低的官服),象征他们已经具备入官的资格。唐朝时规定:“应试之士子,不得假以公服”,士子一般都着白色麻布袍衫,及第者故有“白衣公卿’’、“一品白衫”的称呼。这反映出唐代
31.1937年底,中国政府邀请苏联派遣军官援华。次年5月,聘请苏联人担任中国军队的军事总顾问。几年间,在华的苏联军事顾问总计超过300人,包括6位元帅、15位将军。这反映出
34.据估计,16世纪,英国一些富裕农民从贵族手中承租大片土地,再雇工经营,其收入达到土地租金的10倍。大约同时期的中国,地主雇工经营所得收入不足以超过地租收入,甚至不如地租收益。较之于中国,当时的英国更易于
35.法国文学团体七星诗社在发表的《保卫和发扬法兰西语言》宣言书中写道:法兰西文学至少应和意大利文学并驾齐驱,可以用法语创作堪与古代希腊罗马文学媲美的法兰西诗歌。据此可知,七星诗社的主要成员应属于
40.材料一
武昌起义爆发时,传教士感到非常震惊,但他们很快认识到“这里正在进行一场革命”,“结局以惊人的速度来临,说明了满族统治基础的腐朽和中国人民的高尚、有秩序,从来没有一场如此宏大的革命如此迅速、平和地完成”,他们进一步指出:“整个世界都惊讶于中国能够开始并完成一场理性的革命,其流血之少,在任何东方国家中从未有过”。在众多传教士眼中,“伟大的中国革命’’对中国和世界都有重大意义,“(对中国来讲),一次性彻底完成破坏的工作,不管转变怎样跌跌撞撞,不管进步是怎样不确定,确信无疑的是中国不可能回到之前的情形了。”
——据朱荚等著《民闽社会对辛亥革命的记忆与诠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带给传教士的印象,说明“中国不可能回到之前的情形’’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官方举行辛亥革命纪念活动的特点,分析说明举行这些纪念活动的原因。
41.材料
有老师在进行《鸦片战争》一课的教学设计时,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较量”作为本课教学的价值立意,尝试引导学生就“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这一观点展开史学争鸣。请以“传统与现代的较量”为视角,结合史实,对“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这一观点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对该观点进行肯定、否定或提出修改意见,并阐述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符合逻辑)
44. 材料
督察院十三道御史分道出京,巡查地方官吏,称为巡按御史。洪武十年(1377年),朱元璋派监察御史巡按州县,此为御史巡按之始。“御史巡按岁一更代,正以防上下稔情之故。”巡按御史身仅七品之官,监察对象却是地方上布政使、按察使等二、三品大员。巡按对地方府州县官吏兼有考察、荐举、纠劾之权,职能较前代更全面。巡按出巡,“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巡按御史虽为督察院属官,但“凡差御吏出巡,并追问、审理等事,督察院具事目,请旨点差,回京之日,不需经由本院,径赴御前复命。”从它诞生之日起,巡按的实际地位就不断上升,直至超越三司。巡按以贱履贵,常有压制地方、作威作福之事,甚至随意凌辱、责打地方守令。
——摘编自吴宗国主鳊《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明朝御史巡按制度的主要特点。“洪武十年(1377年),朱元璋派监察御史巡按州县,此为御史巡按之始”、“ 巡按御史身仅七品之官,监察对象却是地方上布政使、按察使等二、三品大员”。“ 巡按对地方府州县官吏兼有考察、荐举、纠劾之权,职能较前代更全面。巡按出巡,“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立断”“ 巡按以贱履贵,常有压制地方、作威作福之事,甚至随意凌辱、责打地方守令”,特点从机构的设置、地位、职权等方面归纳。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御史巡按制度的影响。
45.材料
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政治为道德的延伸,参政是道德精英——儒生、君子的特权;所以当20世纪初引进西方新政治体制势在必行时,在未经新文化运动洗礼的知识分子中,“共和”显然比“民主”更有市场……1900年后,新一代知识分子出现了,这些受新式教育培育出来的新青年,不再属于绅士阶层。在他们看来,推翻帝制之后仍然由绅士阶层垄断政治和文化是不可接受的。故当民初共和政治面临危机之时,新知识分子立即发起批判绅士阶层和儒家伦理的新文化运动,从此成为中国政治舞台的主角。
——摘编自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
(1)材料中所说的“新一代知识分子”有何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民初共和危机以来,“新一代知识分子”在中国近代民主政治进程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