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得知初试成绩;3月14日,确认复试资格;3月21日,领取复试通知;3月29日,英语口语测试;3月31日,专业面试;4月2日,体检;4月4日,得知复试成绩;6月20日,领取录取通知。
一 等待 3/7
如果将来有一天,研究生考试也能改为机考,做完试题再做完深呼吸,然后按键,只需数秒即可看到成绩,那该省去多少麻烦,拯救多少脑细胞!
考研初试结束后,成绩什么时候出来就成了众多考生关注的焦点。据说校方公布的时间是3月7日。而实际上大家都知道,3/7只是最保守的估计,在这个日期之前肯定能设法查到成绩。最早是在什么时候,通过什么渠道,说也说不准。可能是3月6日晚11点59分开通差分电话,也可能3月1日时教务处已经把分数贴在大门上了。这一点小小的不确定性充分激发了大家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人们开始搜寻依据或毫无依据地作出种种猜测,然后用肯定的语气把猜测结果公诸于众。进入3月份,离神秘的3 / 7越来越进,几家动作较快的高校已经早早把成绩挂在了网上。考生们的焦虑与日俱增,BBS上也谣言四起,"某某院老师说成绩已经到教务了"、"某某系分数贴在某处"、"某人已通过电话查得成绩"诸如此类的帖子满天飞,搞得人心惶惶;也有帖子像是安慰大家更像是自我安慰:别着急,已经等了那么长时间,还差这么几天吗?是啊,已经等了那么长时间,再多等一天分数不会减少,少等一天分数也不会增加,但不得不承认,这几天的分量就是不一样。对绝大多数人而言,不管考试后自我感觉是好是坏,能在6号知道成绩,就不愿等到7号。在北大校园里,我看到过有偿查TOEFL成绩的广告,GRE该为笔考后,宿舍楼下很快又贴出了查GRE成绩的广告,某些人利用某些证件、渠道上的便利可以提前查得成绩,用这个时间差来获利。局外人看来,这样赚钱似乎黑了点,但偏偏周瑜愿打黄盖就愿挨,还真有不少人会去购买这项看起来不值的服务。经济学中有边际效用递减定理,等待中也有边际忍耐力递减规律吧,随着已等待时间的一点点增加,边际忍耐力就一点点减少,要将等待的时间再延长哪怕一天都成了一种煎熬。如果将来有一天,研究生考试也能改为机考,做完试题再做完深呼吸,然后按键,只需数秒即可看到成绩,那该省去多少麻烦,拯救多少脑细胞!
我对考研初试的感觉不太好,尤其专业课考试,简直是一塌糊涂。但是,研究生考试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不像高考那样在正式考试之前考生已历经无数次的模拟、测验,对自己的水平已经心中有数,根据学校教学水平和历次考试排名可以大致估计出自己在众多考生中的位置;研究生考试完全由考生个人安排复习,预先只知道某专业往年的录取比例和录取分数线,而对个人相对水平的衡量则缺乏可资比较的对象。公共课还可以通过做往年考题来检测复习情况,专业课考试则变化不定,凭借往年考题难以评估自己的水平。即使考试已经结束,也没有标准答案可以对照着估分,--其实,考前两个月就已经填好了报考志愿,估分除了心理安慰外,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总之,与高考相比,考研从选择学校和专业,到具体复习、正式考试,再到最后查得成绩,整个过程中信息都是非常重要的,获取这些信息更是费时费力。信息越重要,获得信息的成本越高,说明游戏规则越不透明,结果的不确定性越大。不确定意味着风险,也意味着希望。于我而言更是如此,我考研基本上处于孤军奋战的状态,对其他研友的情况一无所知,对自己在众多考生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更是无法判断。等成绩的过程是希望和失望交织的过程,有时候觉得自己考得太糟了,有时候又觉得说不定其他人考得更糟。对这样一个毫无把握的考试,下了考场还去想结果,只能是徒增忧虑妄添烦恼,但要不想或少想这件事情也不可能,因为几乎每个同学见面后都必然要问:"考研感觉怎么样?"、"分数下来了吗?"从1月19日晚到现在我已被问了无数遍,类似的问题目前仍在进行中。
二 初试成绩
看着这些分数,仿佛在细细打量自己做的一件简陋的玩具,我拿不定主意,是该无所谓呢,还是该情绪低落。
忐忑不安中,时间进行到了3月5日晚,蓝田日暖告诉我:G院的成绩已经贴在教务处门外了。虽然对此早有心理准备,但听完她的话仍是心里一沉,3 / 7,这个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的日子终于提前来到了。是好是坏,就在明天见分晓。
3月6日,该去看成绩了。七十二小时一向善解人意,唯独那天是例外,她坚持要跟我一起去。没办法,我只好决定不直接去G院教务,先到图书馆随便看会儿书,一方面安稳一下心神,一方面可以把七十二小时留在图书馆!
在路线、时间、心理上都作了充分的准备后,终于踏进了G院的大楼。一进大门就看见楼道里站着一大群人,团团围住了几块公告牌。上面贴的必是成绩无疑了,去年的这个时候我曾经陪一位人大的同学来这儿,帮她一位朋友的朋友看考研分数,就是这样贴在公告牌上。走进了细看,贴出的果然是成绩,不过只有MBA的成绩。到研究生教务处询问,被告之:考研成绩还没出来。--白跑一趟,大失所望!可惜了我的一番苦心。教务处门外还有两三个学生在那里晃悠,大约也是像我一样缺乏耐心的考生。看来,还是安心等3/7吧,3/7不行,那就等3/8、3/9。
实际上只等了几个小时。3月6日晚,蓝田日暖告诉我:已经可以通过手机查成绩了。有了白天的经历,这次没抱什么希望,以便按键一边准备着听"对不起,查分电话尚未开通"之类的话。等到身份证号码、准考证号等一大串数字都准确无误地输入后,先是短暂的悄无声息,接着轰的一声一个又冲又硬的声音震得耳膜嗡嗡直响:"您的姓名是------您的准考证号是------",然后依次是单科分数、总分、排名,重复一遍,结束。折合成百分制,公共课都是75分左右,专业课刚刚及格,总分358,排名65。这样的成绩,要想上公费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要上自费还得保证复试成绩不是很差。看着这些分数,仿佛在细细打量自己做的一件简陋的玩具,我拿不定主意,是该无所谓呢,还是该情绪低落。真是没想到,等了那么长时间,等来了一个并不理想的分数后,居然会如此平静。似乎在看别人的分数,没有什么明确的感觉,唯一明确的感觉是,以后不用再惴惴不安地等待了。
三 复试时间
初试成绩公布得越早,复试安排得越早,对考生就越有利。俗话说,夜长梦多,拖的时间长了,谁知道会发生什么不测呢?
随着考研改革的进行,复试成绩在总成绩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2003年北大各院系的这一比例为20%到30%。对考生而言,这种变化利弊兼有:有利的一面是可以多一次机会更充分地展示自我,初试成绩稍有欠缺者在复试中有可能得到弥补;不利的一面是,复试仍要花去一部分时间和精力做准备,实际上相当于拉长了考研的战线。若因为准备复试耽误了找工作,或因对复试抱有希望而对找工作有所懈怠,最终又在复试中被刷下来,那么随着学校保存档案的最后期限一天天临近,自己会处于很被动的状态。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在决定报考哪所学校时就应把复试考虑在内。初试成绩公布得越早,复试安排得越早,对考生就越有利。俗话说,夜长梦多,拖的时间长了,谁知道会发生什么不测呢?比如,2003年许多把复试安排在4月份的高校,刚好碰上了SARS蔓延,只好把复试的时间一拖再拖,直到5月底才通过电话等方式完成了复试工作。复试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高校的工作效率和对研究生教育的重视程度。如果高校招生仅从自身方便的角度安排时间,而不考虑考生的需要,那么这种高校仍属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官僚机构,习惯于采取一种上级对待下级、支配者对待被支配者的态度来对待考生。高校仍是研究生教育的垄断性提供者,考生在这场博弈中处于绝对的弱势地位,难以对招生工作产生影响。高校和考生之间也缺乏有效的交流渠道。这是研究生招生工作亟待改革的地方。
北大在这方面做得算是比较好的,有关复试的各种信息公布得比较及时、充分,复试时间也比较早。2003年北大硕士研究生复试在3月28-31日进行,刚好避开了SARS的干扰。
四 调剂
调剂是不应被忽视而往往被忽视的一环。调剂不能一味等待,等来的信息一般质量不高,只能靠考生本人多方打听、积极联系。
2003年北大各院系一般在3月7号左右公布初试成绩,某几个院系在3月5日左右即可直接去教务处或通过电话查询。根据初试成绩可大致推测能否进入复试,一般要求各科及格、排名在拟录取人数的120%或130%以内。学校会根据初试成绩画出各大类学科(包括哲学、法学、文学、教育学、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理学、工学九大类)的校方基本复试线,各院系再以此为依据稍作调整。
如果达不到所报考专业的复试要求,就应积极准备调剂。调剂是不应被忽视而往往被忽视的一环。就北大来讲,有些专业可能在师资、发展前景上都不错,但由于缺乏宣传而不为考生所了解,导致报考人数偏少,从而给调剂留下了空间。比如,2003年北大政府管理学院所属的"区域经济学"专业,考生都没能达到学校的复试线,对于报考北大经济类和管理类其他专业而没能进入复试的考生就是一个很好的调剂机会。研究生院和部分院系会为考生提供一些调剂信息,但质量一般不高,这方面的信息主要靠考生本人积极打听才能获得。调剂的目的首先是能够进入其他专业的复试,所以在初试成绩出来后就应该开始联系。如果已经进入A专业的复试,但由于种种原因想要调剂到B专业,那么必须首先放弃A专业的复试资格,这样才能把初试的成绩单调出来,即只能参加一个专业的复试。如果没有把握通过B专业的复试,那么在做调剂的决定时就需慎重考虑了。比如我本人,初试排名靠后,不能上公费,曾想调剂到"区域经济学"专业,但该专业接收调剂的消息直到3月下旬才在BBS上公布(没有在研究生院主页公布,考生难以及时得到这类信息),离复试只剩下一周时间,而我对区域经济学的专业知识没有什么积累,有可能调剂后复试通不过,只好作罢。总之,调剂不能一味等待,只能靠考生本人多方打听、积极联系才可以。
五 复试全过程
从总成绩核算方法可以看出,复试要占30%,而政治、英语每科不过占14%,复试的十几分钟比在考场上奋斗两个180分钟所起的作用还要大,所以对于复试仍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即使初试成绩很好,也不能掉以轻心。
初试成绩公布一周后,也就是3月中旬可以到各院系教务查询是否进入复试,并了解有关复试时间等信息,而复试内容和形式等具体信息要到一周后即3月21日左右领取复试通知时才能知道。
复试一般包括英语口语测试和专业考试。北大复试规则是,英语口语测试由研究生院统一组织;专业考试形式由各院系自主决定,可以采取笔试、面试或两者相兼的方式。复试具体占多大比重也由各院系决定,一般在20%-30%之间。G院的复试规则是:英语口语成绩只作为参考,不计入总分;专业考试采取面试方式,总成绩核算方法为:总成绩=(初试四门总成绩/ 5)×70% +复试成绩×30%。如果复试不及格,那么就如同初试单科不过线一样,没有录取资格。2003年就有初试排名很靠前的考生因为复试不及格而没被录取,这是很可惜的事情。从总成绩核算方法可以看出,复试要占30%,而政治、英语每科不过占14%,复试的十几分钟比在考场上奋斗两个180分钟所起的作用还要大,所以对于复试仍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即使初试成绩很好,也不能掉以轻心。
(一)英语口语测试
考试时可以有意识地把话题引到自己擅长的方面,这本来就是一个双方交流的过程。考生若能主动通过某一个话题表现自己,考官往往也会感兴趣。
2003年口试采取一个考官对一个考生的形式,每个考生的面试时间是5分钟。要求考生首先做简要的自我介绍,时间不超过2分钟,如超过,考官可以打断并进行下一项内容。自我介绍后,考官就兴趣、爱好、学习、生活、人物、事件、地方、交流等7类话题向考生提一个问题,考生可以在3分钟内就此问题回答或与考官展开对话。考生在进考场前没有准备时间,也没有任何形式的提示,而往年的考试形式是考生在上一个人测试时抽签确定一个topic,上面写明发言大纲,有几分钟的准备时间。英语口试评分采取5分制,评分标准为流利度:2分;表达清楚、准确:1分;发音正确:1分;交流能力:1分。
我参加口试的时间是3月29日上午,在北大三教(第三教学楼)。考官面前放一张纸,上面打印好了几个备用题目。自我介绍结束后,老师会从这些题目中选择一个或根据自我介绍内容提问来展开对话。问我的题目是:Do you think your parents and their beliefs influence you?答:Yes。接着就问:In what way?根据我的回答继续问到了"your family,your hometown"等问题。这个话题结束后又问:Do you take some part-time jobs in your spare time?继续展开对话。整个过程比较随意,就像双方在聊天,遇到卡壳的地方老师会适当提醒或换一个话题。英语口语测试比较简单,一般不会出什么问题,提前写好自我介绍,想想几个常用话题的素材即可。考试时可以有意识地把话题引到自己擅长的方面,这本来就是一个双方交流的过程。考生若能主动通过某一个话题表现自己,考官往往也会感兴趣。
(二)专业面试
从2002年开始,G院复试要求提交"攻读研究生研究计划、大学成绩单原件以及能证明个人研究潜能的科研成果或论文"。应届考生在11月中旬报名时已经提交过成绩单,复试时不用再交。本科成绩虽然和研究生考试成绩没有直接关系,但一份糟糕的成绩单肯定不会给面试老师留下好印象,说不定这会成为面试问题之一。至于"能证明个人研究潜能的科研成果或论文",如果本科时有质量较高的论文发表,那就正好拿来用;如果没有,那就选择一篇以前写的跟报考专业联系较紧的文章,大多数考生是这样做的;时间充裕的话也可以重新写一篇。不管怎样,考生对所提交的论文一定要非常熟悉,因为交论文相当于向面试老师传递了一个信号,即通过这篇论文可以更好地了解考生的学术研究能力。老师很可能会提一些与论文有关的问题,如果考生一问三不知,那无异于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不如什么都不交。研究计划会在下文中详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