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觉得重要的不是考研,而是生活本身;考研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许多人生目标,不考研同样能够达到,只是可能困难一些,花时间长一些而已。所以考研绝不是很严重的事情,更不是什么终极的事情,我们需要一个正确的心态。
若看重自己的心灵体验,那生活应该追求一种高品质的快乐。当考研变成了痛苦的根源,就应该回头是岸了。
从1999年7月19日到2000年1月24日,整整半年时间,我是一个身体力行的考研参加者,有时我又是个置身事外的观察者。入乎其内,便有了切身感受;出乎其外,便有了比较、思考和总结。在这半年的经历中,入内出外,我便有了双重体验。
我总觉得重要的不是考研,而是生活本身;考研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许多人生目标,不考研同样能够达到,只是可能困难一些,花时间长一些而已。所以考研绝不是很严重的事情,更不是什么终极的事情,我们需要一个正确的心态。你考研的目的是什么?你能否从这一过程中找到满足?你能否坦然接受随之而来的结果?你是否感觉自由自在、没有半点逼迫?若回答是,你便解决了考研动力的问题。因为只有这样,你才有可能在长时间内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我不赞成那种苦行僧似的学习方式。若非本性使然,自己逼,别人逼,搞得悬梁刺股一般,生活变得苦不堪言,考研成了牢笼,书笔成了刑具,如此何以为继呢?若看重自己的心灵体验,那生活应该追求一种高品质的快乐。当考研变成了痛苦的根源,就应该回头是岸了。但从正面来看,考研可以是一段很有意义的时光,一堂名师的辅导课、一套做得不错的模拟题,甚至是满天星光、徐徐晚风,都可以带给人满足和快乐。我提倡轻松学习,乐趣考研,哪怕是不停地背着、算着、写着,哪怕是题很难、天很冷、夜很深,心里都在爽爽朗朗地笑着。
轻松考研需要循序渐进和恰当合理的计划,否则就变成了混沌学习。我经常看到有同学费劲地抱一大堆书进到教室来,咚地扔到桌上,开始坐下喘气,等歇够了,手一抬,取了最上面一本书,用手指快速地翻,书页响了一阵,又想起什么,又从中间抽了一本书,刚看了几页,再抽出一本书,如此反复,书全被他抽了一遍。我猜连他自己都不知道应该看哪一本书上的哪一节。若说考研如同摘对岸树上的一个苹果,树很多,苹果很多,河上没桥而时间有限,那首先要知道摘哪棵树上的哪个苹果,然后确定搭桥的位置,接下来就是测距离、选材料、砌桥墩、铺桥面,最后走过去,苹果摘到手。同样,考研也需要先分析自身情况,确定学校专业,选择复习资料,背记、做题,然后考试,通知书到手。整天念叨着,苹果也不会自己飞过来;倒不如淡化苹果,埋头搭桥,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走,最后水到渠成。其中,合理的计划至关重要。每一阶段都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轻重缓急,有主有次;再把每一阶段的计划细化,有计划地使用复习资料。每拿到一本书,先看有多少章多少节,然后确定在哪个阶段用、多少天看完、是否有必要多看几遍。基础课和专业课同步推进,但要轻重分明。在我,开始重英语,次之专业课(因我考的科目专业课参考书较多,且是第一次接触),轻政治;然后转成专业课第一,英语第二,政治第三;临考前政治变成重点,专业课次之,英语保持就可以了。计划不必死守,试用一两天,觉得不合适,马上调整。每天的任务不能太松也不能太紧,以抓紧时间即能完成为宜。
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淡化考研这个功利性较强的总目标,使这件事变得易于操作。考研很空很难,但看一章书做一套题却很具体很简单,关键是看什么书、做什么题,怎么去看书做题。这也是考研较之高考为难的原因。高考有好几个老师替你安排、计划,连批卷、纠错都帮你做;你只管见题就做,见考点就背,这就行了,所以你的成功其实应有一半归于老师。而考研完全是独立操作的个人行为,没有人可以实质性地帮你,从计划到实施,全部由你一个人设计、操作,没有人提醒你对错,没有人催促你快慢。所以一定要先计划好,自己做老师,经常想想自己的计划是否合理,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不断地改进计划,将自己每一个学时都用有效的学习来填满,任务一天一天地完成,计划一阶段一阶段地实现,这样每天都有成就感,桥便搭成,苹果到手。
有了轻松的心态作基础,合理的计划作框架,剩下的便是具体的看书、做题,这就因人而异了。考研有规律有原则,但不可能有几个范式,供人照搬。从幼儿园到大学,做学生这么久,学习方法自己总有一套的,而这也往往是最适合自己的,用就行了。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若你也把考研当作一种不可多得的经历,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一定能获得更新鲜的体验!(作者系兰州大学法律系经济法专业2000级硕士研究生)
作者小传
从幼儿园到大学,再到研究生,一路念上来,无间断无阻碍,故经历简单,思想纯一。从小爱看小说,故知道很多别人的坎坷。性格散漫无定型,可庄可谐,亦静亦动,无可无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