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的就业压力日益增大

来源:搜狐发布时间:2006-06-05

  大学生就业难早已不再是新闻,而“研究生就业遭遇尴尬”、“皇帝的女儿也愁嫁”这样的标题近年来也悄然见诸报端。一方面,有关数据表明,研究生平均就业率高于本科生,另一方面,研究生的就业压力也在增加。截至去年9月1日,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72.6%,其中研究生就业率为91.9%,本科生为81.7%。


  据统计,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413万,比2005年增加75万人。研究生增幅较大,而且由于研究生教育改革,有的高校是2003、2004两级学生同时毕业,研究生就业压力进一步显现出来。


  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对即将毕业的2006届北京研究生的求职之路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他们在求职中遭遇了怎样的甜酸苦辣,高校和研究生又该如何应对?笔者就此采访了中国社科院劳动和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张车伟和部分北京高校毕业生。


  高学历高起点,薪酬高于本科生


  与本科毕业生相比,硕士、博士无论是时间成本还是机会成本都付出更多,在就业时理应得到更好的回报。据可锐管理咨询有限公司2004年的一项调查表明,硕士研究生的薪水平均值较本科生高出约1000元左右。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对研究生毕业后的收入水平进行了连续数年的追踪统计,从2000年到2003年,该校应届研究生就业后月平均工资分别为4000元、5000元、5750元和5850元。总体上讲,研究生的月薪呈逐年上升趋势。


  尽管如此,2006届毕业研究生仍然普遍降低了对薪酬的期望,在2005年末农展馆的“2006北京地区毕业研究生专场招聘会”上,一位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生告诉笔者,其月薪底线是3000元,如果工作稳定、福利好,2000多元也可以接受。


  清华大学一位文科专业的硕士说,由于研究生扩招,2006年又有很多学校两年制的硕士和我们一起毕业,用人单位的挑选余地大了,竞争更激烈,应该放低心态,即使一开始不够理想,也可以先就业再择业。他说一开始找工作的时候比较挑剔,后来重新调整定位,现在已经顺利拿到录用通知。他表示,自己更加看重的是工作后能否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刚开始时薪水低一点没关系。


  北京研究生的薪酬期望值降低,除了反映出研究生就业心态趋于理性之外,今年毕业研究生数量增多也是影响因素之一。2006届北京地区毕业生达到18万,其中研究生4.4万人,而用人单位的需求并没有达到相应的增幅,求职竞争异常激烈,这是研究生们主动“掉价”的重要原因。


  进入2006年1月,很多研究生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单位,因此存在不同程度的焦灼心态,但以历年情况来看,每年11、12月份,首先进入高校的外企和公司多是针对本科生,到第二年的3、4月份,才是研究生就业供求交流的高峰期,就业率后来居上。对比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总体签约情况,无论是在工作层次、薪酬待遇和专业对口程度等方面,研究生还是优于本科生。


  专家点评:中国社科院劳动和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张车伟认为,市场在人才流动中的调节作用正在逐渐增强。由市场机制配置人力资源,市场机制会体现供需的变化,供过于求时薪酬会有所降低,就业者自身期望随之降低,这是一个必然的结果。但目前研究生就业难还远远不到本科生那样的程度,研究生依然处于人才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同样的岗位,用人单位更青睐招聘学历更高的人。


  国家培养一个研究生花费了高额的成本,个人也付出了更多的时间精力,如果研究生毕业都去干本科生的工作,甚至干专科、高职生的工作,那将是人才的巨大浪费,也是教育资源的浪费。现在教育部提出要提高教育的效益,如果研究生招生增量下降,同时国家宏观经济形势持续良性发展,那么研究生的就业应该比较乐观。


  专业性别年龄,应聘遭遇三瓶颈


  在研究生“含金量”频频遭质疑的今天,研究生就业路也不平坦。性别歧视、年龄门槛、专业“冷门”等瓶颈让不少研究生在竞聘过程中遭遇“滑铁卢”。北京大学一位研究生认为,研究生求职,专业是关键,今年IT业回暖,这类专业的研究生找工作比较容易,而文科类依然需求不旺,即使一些名校的毕业生,就业也存在困难。


  从2005年反馈的就业情况来看,通信、建筑、管理等专业的毕业生“抢手”,一些工程技术类和行业特点明显的专业就业率普遍较高,文科学生由于进入高校名额有限,去企业和公司的机会也不如理工科研究生多,因此大多赴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从薪酬上看,文理也有差距,但薪酬并不能作为衡量职业生涯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尺,兴趣志向不同,决定了就业道路不可能相同。


  以现在的学制,本科生毕业直接读研,硕士毕业应该大概二十五六岁,博士毕业已年近三十,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是个不尴不尬的年龄,特别是女研究生,恰好处于结婚和生育的高峰期,她们往往需要分心兼顾家庭,难以全身心投入工作,单位对聘用这一年龄段的女性通常会有所顾忌。今年23岁的陈姓女生说很庆幸自己上学早,现在毕业还算“年轻”,用人单位也说在众多竞争者中录用她很大程度上是考虑她年龄上的优势。


  就业面比本科生窄、又被认为干劲不敌本科生、可塑性不强,研究生遭遇年龄门槛,令很多读研的学生深感不平。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的一位女生说,本科毕业时其实有很好的工作机会,但当时想要继续深造,没有想到研究生毕业时连本科能够得到的机会都失去了。与本科毕业直接读研的学生相比,一些工作几年又重返校园的学生,年龄带给他们的压力更加明显。


  虽然同样面临年龄的“尴尬”,男生与女生相比占有优势。清华大学法学院今年毕业的张姓女生说,参加招聘会和投简历,男生得到的面试机会明显高于女生。还有的政府机关和公司特别声明只招男生。80%的女性受访者坦言在求职中受到不同程度的性别歧视。


  专家点评:现在的就业市场是“买方市场”,用人单位处于有利的地位,对于研究生个人来说,遭遇年龄和性别上的差别对待是一件很无奈的事情,也是一种不公平的现象。中国社科院劳动和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张车伟认为,对此,求职者本人很难有所作为,应该呼吁国家尽早针对性别和年龄歧视问题进行立法。


  毕业生就业的供需不平衡从根本上说是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但从学科建设来说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专业的设置,由于高校没有充分的自主权,因此缺乏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一些专业的设置和社会需要脱节,定位不明确;一些社会需求较少的专业过量招生,这也是造成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相关指导薄弱,求职盲目性大


  很多研究生都有这样的抱怨,找工作时很难得到合适的就业信息,也不了解相关的就业政策,无论是网上还是学校的信息栏里,放眼望去,招的都是本科生,专门为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提供的有针对性的招聘信息少之又少。研究生毕业,有的连基本的就业政策和户口政策都不清楚,求职准备意识淡漠、消极等待思想严重、违约事件频频发生等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能够得到专门的就业信息及辅导,了解研究生就业的相关政策,成为很多毕业研究生的迫切愿望。


  专家点评:由于长期以来研究生就业形势较好,一些高校对研究生就业工作不够重视,认为即使没有指导,也不会有太大影响。但随着近年就业压力的增大,这个问题越来越明显,许多高校已经开始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哪里最适合自己,需冷静抉择


  “人在京城三分贵”,北京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优势,长期以来在吸纳人才方面占据得天独厚的优势。2006年,北京高校多数毕业生依然把眼光牢牢锁定北京,不愿到外地就业。去年11月,在中科院研究生院举办的2006届信息类毕业生就业洽谈会上,一些外省名校名企开出年薪10万元、提供住房、提供可观的科研经费等丰厚条件,但前来应聘的硕士、博士还是明显地向北京市单位一边倒。在京单位的招聘台前人头涌动,而外省单位的展位前则门庭冷落。硕士、博士们的考虑很简单,就是北京的大院大所多、研究项目多、科研经费多,留在北京将来发展的机会也更多,相比外地单位自然更具吸引力。据中科院研究生院学生处的工作人员称,他们的毕业生根本不存在就业困难,每年三分之一的毕业生出国留学,三分之一被国内的知名公司抢走,三分之一留在大学或科研院所,其中有许多研究生就在中科院的各个研究所学习,毕业后就留下了。


  在选择城市时,博士、硕士们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就业发展机会,城市的开放程度和现代化程度以及社会、人文环境和生活条件等。中央民族大学2006届一位新闻硕士说,北京和广东的媒体业都比较发达,将来的发展机会多,现在还是打算留在北京,但如果广州有好的机会也会考虑。


  除北京、上海、广州外,浙江省、江苏省在吸引人才方面占据领先地位。江苏广播电视集团2005年10月在中国传媒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发布的招聘信息点击率超过5400次,毕业生对其关注程度仅次于中央电视台,后者有5500多的点击次数,吸引了大批研究生前往应聘。研究生择业中“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也十分突出。


  专家点评:中国社科院劳动和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张车伟说,研究生把目标集中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可以理解。从现实的考虑来说,大城市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更多,能够提供的机会和发展的空间更大,收入相对于中小城市也更高。当然,去中小城市长远看也有其优势,比如人才竞争相对没有大城市这么激烈,更有利于个人脱颖而出,这就要看求职者是否有承担风险的自信和勇气。毕业生应该认识到这一点,确定自己的定位从而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城市和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