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年初中升学考试,我校的第一名考上中专,第二名考上中师(这在一所乡级中学已经很不错了)。第三名的我差十几分没能上炙手可热的中专或师范,父母为了能让我早一工作,便决定让我读委培中专。分也上了,钱也交了,最后因为关系不到位,被人给黑了,只能读高中。父母挺沮丧的,我便安慰他们,三年之后儿子给你们考个大学。
我就读的高中学校是省重点中学,学校起点很高,竞争很激烈。招收的都是全县各乡镇中学的前几名,考上这所学校就意味着一只脚踏进大学门。我的进校成绩在班上排1 1位,全年级排在第50名左右,很差。和大家一样,进了高中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大学。我脑子不笨,也比较用功,到高一期末全年级统考,便考了班上第二,年级前十名。老师鼓励我说:保持这样成绩,重点大学没问题。正当我准备再接再厉时,学生会主席相中了我,让我参加下一届主席竞选。当时我校学生会职权大,威信高,是个锻炼人的地方,对我很有吸引力;再加上老主席三寸不烂之舌的游说,我心动了。一年学生会工作下来,做了不少事,也觉得很有收获,但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跌到进校时的位置。高三奋起直追,效果不大,两次模拟考试都没有上重点线。本想补习一年,考个理想中的大学,但想到年迈的父母,还有正读高一的弟弟也像我一样渴望读大学。如果这样做肯定会伤父母和弟弟的心,纵然考上理想中的大学又有什么意义呢?我动摇了,服从了调配,来到了海南,读了会计专业。
97年9月,挥手告别送行的亲人,只身来到海南。刚到学校,看见满地落叶黄沙,成群的蚂蚁硕鼠,顿时有一种被充军发配的感觉,老生们又添油加醋数落学校的不是,再想想自己梦中描绘已久的象牙塔,就像从天堂落到地狱让人心伤之极却又无所适从。记得当时是这样形容自己的:鬼使神差到海南,莫名其妙读会计。对自己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便是:既来之,则安之。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感觉和想法可以理解却有失理性,理想和现实肯定存在着差距,当到了一个远不如理想的现实的新环境时,我们应该做的是先适应环境,再改变环境,而不是听天由命,自暴自弃。客观环境固然重要,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我们学校虽然地处偏远,信息不畅,但远离喧嚣,是个难得的读书的好地方;而且现在随着校园网的建成,I NTERNET将使我们突破地域的限制,改变信息不畅的劣势。
好在我比较能适应环境,同时又得到了一些老师的帮助,所以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很快进入了角色。记得在新生入学教育课上,经贸学院的张继友老师(现在的院校团委书记),给我们出了一道思考题:“大学期间,你想要得到些什么?”不知别人是怎样完成这道题的,我是反反复复思考了好长一段时间,又主动和一些老师、学长谈心,最后在学习方面给自己定了个很实际的、现在想起来很幼稚的目标:英语C ET—4,计算机二级,法律专业,会计专业。现在想起来,入校时,老师,学长指点迷津是相当重要的;而此时老师面对众多的学生,精力十分有限,我们的主动就显得尤为关键。主动和老师、和优秀的学长聊聊天、谈谈心,会让你受益非浅。俗话说得好: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当我立下了目标,并为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时,整个人便充满了激情和活力。98年1月,我报名参加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法律专业),踏上漫长曲折的自考之路。
一旦选择了远方,便只顾日夜兼程,风雨无阻。
说起自考,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很喜欢法律,我相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二、大一时间较松,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后来才明白自考对我考研有很大的帮助,能考上研究生自考功不可磨,这是当时我根本没有想到的。
海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在我校成教学院设有报名点,每年1月、7月报名,同年4月、10月考试。一共开设了20多个专业,我校有很多人在自考。报考人数较多的专业是英语、汉语言文学和法律。法律专业共1 4门课程,包括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基础课程有大学语文、政治经济学和普通逻辑学三门;专业课程有法理、宪法、民法、民事诉讼法、刑法、刑事诉讼法、行政法、经济法、国际法、婚姻法,1 4门课程共考了18次,其中大学语文、行政法、经济法、和刑法分别考了两次。到2000年12月知道最后两科成绩为止,历时近三年的自考终于结束,我获得海南大学颁发的毕业证书,那一刻才发现自己这一路好辛苦,也为自己而感动。
关于自考,我有些感受和收获。自考是一种开放式教育模式,只要你愿意、只要你努力,你就能参加考试、学到知识、获得文凭。三年的自考培养了我两种素质,一是自学能力,自考没有老师授课、没有重点范围,有的只是一本教材和一本大纲。完全靠自己自学掌握知识体系,区分热点重点。二是自觉性,常言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自考连个领路人都没有,没有人强迫你,也没有人监督你,只有自己管好自己,自己靠自己。自考要舍得投入,一是时间上的投入,自考三年我很少去“三室一厅”,周末几乎都在自修室里度过的。二是金钱上的投入,三年来投资在自考的费用近二千元,这对我来说也是个不小的开支。
2000年6月,也就是大三期末。那时我英语过了四级,计算机也过了二级,法律二专也快拿到毕业证了。自己称称自己,估计找份工作不算太难。剩下的大半年时间怎么过?便成了我主要思考的问题,当时全国上下考研热潮一浪高过一浪,自己多少受到点震动,便想到了考研,希望能重圆大学梦。当时最大的担心是怕自费,至于能不能考上倒没怎么去想,因为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是一定不能成功,所以想去试试。也参考了一些老师和朋友的意见,但没有告诉父母,是不想让父母担心或伤心。考研的动机各种各样,或想继续深造,或想找份好工作,这都无可厚非,不管动机怎样,都要用一颗平常心去对待这一过程与结果,尤其是结果。
考研首先要做的就是确定专业和学校,在选择专业的时候我的确费了很多心思,主要是在法学和经济学两个学科之间犹豫。我本专业是会计,和经济类学的的课程比较相近,跨度不算太大,但经济类专业之热难度之大是有目共睹的,去年几位师兄师姐全军覆没的悲壮我仍然记忆犹新。特别是会计专业,2000年的研究生录取比率不到百分之十,让人多少有些望而生畏。后来想到法学类专业,主要是兴趣所在,其次就竞争激烈程度而言要逊于经济类专业。法学中又有很多具体的专业,比如法理学、经济法、民商法、国际法等等,我开始选的是民商法。选好专业之后,就是决定报考哪所学校。当时我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态度,想报所重点名牌大学,再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我选择了厦大。
在选择学校和专业的时候,有几点要注意:1、要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如兴趣爱好,实力特长等;2、所选择的学校最好能有自己的朋友,能找到相关的复习资料。
选好学校和专业后,就要准备搜集复习资料。主要包括公共课和专业课两部分。在选择公共课的复习资料时,最好能咨询一下上一届的师兄师姐的意见,他们是过来人,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可以使自己少走或不走弯路。至于专业课的复习资料,一定要想方设法找到所报考学校招生简章上指定的参考书籍,并尽量搜集到该专业以往几年的考研试题,这将使你事半功倍。找好资料就像备足粮草,剩下的就是赶路了。
考研是一条苦行僧的路,上路之前要做好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准备。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心情,坚持锻炼身体,注意饮食营养和良好的睡眠,这三点尤为重要。
就我自己而言,我是从2000年8月开始准备,整个暑假我都在看专业课,主要有民法、民事诉讼法、刑法、国际私法、宪法和法理学六本书,因为有自考的基础,专业课看起来并不费劲,相对比较容易。到9 月初,我把专业课都过了一遍。9月份,我主要是攻政治和英语。10月6日,辅导员蔡老师(现园艺学院书记)告诉我法律硕士将于2001年实行全国联考,并且只招非法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得到这个让我既意外又兴奋的消息,我立即决定换考法律硕士专业,并火速寄钱到北京购指定教材,一本《考试指南》用掉我一百多人民币,迄今为止,是我买过的最贵的书。虽然8 月到10月份的专业复习几乎是白搭,但我仍然相信我的专业比其他非法学专业的考生有很大优势。10月和11月,我抛开所有的专业课,把精力全部放在政治和英语上。任汝芬的政治、黑博士的英语成了我每天必看的书。当1 2月初我收到联考指定用书时,离考试时间仅有50天。拿到大纲,看了样题,放心了。当时就给自己定了目标,专业课平均80分。12月份,我硬是把一本7 00多页,100多万字的指定用书啃了三遍。同时再看看政治和英语。2001年1月,开始做政治模拟试题,先是单元测试,后是综合测试,再下来就是考试。
1月22日考英语和政治,英语感觉极差,阅读很难;政治也好不了多少,就连考前自己已经猜中的一到时事题,都没有完全回答正确,真是气死老夫。1 月23日,上午考民法,考得很有感觉,估计80分没问题。下午考刑法,觉得像小儿科。最后一科综合考试(法理学、宪法、中国法制史)把我给考焦了。全部考完,有一个整体的感觉,只要英语过就一定能够上线,拿到分数,一身冷汗,英语最低。
3月14日,打电话到厦大问到分数。英语(61),政治(63),民法(78)、刑法(85)、综合考试(68),总分355。
4月3日,在网上看到教育部复试分数线,应届毕业生考法律硕士总分335,单科不低于55。
4月28日,参加复试,题目很活,没有固定的答案,任你发挥。
6月26日,我收到录取通知书,考研终于尘埃落定。我觉得我很幸运。以往的法律硕士专业都是自费,今年教育部给厦大5个公费名额,占录取总数的1 0%,在所有应届考生中排第5名,结果每年省了9000元。报名时,我根本没有想到法律硕士只招自费生,只觉得考这个专业,自己很有实力,也很有希望,就考虑那么多。
最后谈谈怎样处理考研和找工作的关系?我们学校的毕业生不比那些名牌大学的毕业生皇帝女儿不愁嫁只需呆在学校等上钩鱼儿而需要早做准备主动出击。而对于研友们来说,时间就等于分数,分数就等于金钱,动手准备找工作吧,没有那份时间和精力;一心考研吧,又担心错过了找工作的黄金时间,真是进退两难,十分矛盾。
我当时不想花太多时间去考虑工作的问题,又不愿意错过这段找工作的最佳时期,就利用一些零星的时间,比如看书累了,中午休息时间,把求职材料赶了出来,幸好我的计算机比较熟练,做起来很快。寄了几份去杭州,让朋友带了几份去福建帮我投递。另外一条途径是上网求职,我收集了几家著名的人才网站,填好自己的资料,偶尔上网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岗位,发几封妹儿后静等消息。
通过这两种途径,花钱花时不多,效果也不错。材料投出后,杭州风林信息咨询公司,福建三木集团,海南万泉河旅游公司等几家单位发来的面试通知,最后都放弃了。因为在1 月25日海口的人才交流会上,我碰到海南海华会计师事务所的老总,两人谈的十分投缘,我便选择了海华所。三年后欢迎你再来,我走时老总握住我的手很诚恳地对我说。
我找工作相对顺利一些,我觉得一要主动,二要懂得利用各种便利的客观条件。但本质上还在于个人的综合素质,对用人单位来说,说的明白一点,他们都想用一个人的工资聘到能干两个人的活的人;对我们自己而言,关键在于大学四年是不是真正学到真本事,我相信是金子终究会发光的,如果用布擦去灰尘,包装包装,光会更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