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种现实法则:成长法则
完整的、不断发展的人生必定要经历各种困难。
把语序更改一下,种种困难和问题是一个完整的、不断发展的人生经历的必然组成部分。如果一个人在生活中不再产生任何问题,那么放心,这个人的人生之路也就已经走到了尽头。这倒不是说生命即将结束,而是说成长、奋斗这些词语再也与此人无缘。
|
《西游记》里的唐僧西天取经,要经受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取得真经。甚至在取经路上经历了八十难还不够,终于到达西天,如来佛祖还要给师徒四人加上一难。四人方得真经,普渡众生,他们自己也因此成佛。
哲学里面讲量变质变、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质变和量变,而矛盾的解决往往是矛盾的双方一方吃掉另一方或者矛盾双方互相融合。
如果否认困难是生活中的组成部分,或者一遇到困难就采取逃避的态度,那么除了年龄的增加或者被困难吃掉,人生永远不会出现正向的量变和质变。
每个考研人——只要他参加考研复习,就已经意味着要接受种种磨难的考验,改变自己命运的压力,家人的期盼,对爱情的追求,单位领导对考研的无端阻挠,这是精神层面的。
感到哲学政经的体系很难理解,英文阅读长难句无法下手分析,跨专业考研没有专业基础等等,这是技术层面的。记住,不仅仅是某一个人,所有的考研人都要经受这些考验。
网上有人说复习3个月,轻松跨专业考上北大。不要奢求这种事情也会发生在你身上,因为这样的人只不过是当年没有参加科大少年班的入学考试,一不小心混进了考研的队伍。自己考上了就考上了,还在论坛里面发帖子炫耀一番,刺激其他的研友。对待这种人的态度,大不了一笑了之,千万不可以因此认为考研之路就应该是如此轻松。从而在遇到困难时,怀疑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达不到一般考研人的标准,信心不足影响复习,甚至功亏一篑。
如果考研人能从情感上和理智上都认识到,问题和困难是完整的、发展中的人生中必然要经历的这一现实。就可以把心态调整到一个适当的状态,平稳地在考研复习路上走到最后。
第二种现实法则:自然平衡法则
人必须经常放弃某些东西,以便得到另外一些东西。
俗话说得好,“有得必有失”,“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人生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选择的过程,选择了一项事业,就不得不放弃另外一项。在这边得到,就别奢望那边也能占有。
选择是痛苦的,而且选择往往就像一种赌博,在结果未发生之前一切都是未知。但在选择过、奋斗过、至少是经历过之后,也许没能收获成功,但却可以获得宝贵的经验。
|
古时洪水泛滥,大禹治水一去十三年。四年后的一个早晨。大禹走近家门,听见母亲的骂声和儿子的哭声,大禹想进去劝解,又怕母亲唠叨起来没完,耽搁了治水的时辰,于是就悄悄地走开了。往后更有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史话。大禹选择了为苍生治理洪水,也就不得不一时放弃家庭。陈景润选择了破解歌德巴赫猜想,也就放弃了判断前方是否有电线杆子的能力,撞到了还随口说声对不起。
这后一个例子绝不仅是调侃,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虽然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常挤常有,但那是针对一段时间只做一件事情而言。除非是智慧超常的人,否则在人生中,想双方兼顾是不可能的。
要是不参加考研,就可以拿考研复习省下的时间去找工作、谈情说爱、玩电脑游戏、上网聊天、在现在的岗位上以俯首甘为单位牛的态度干下去。听起来还不错,蛮稳定的生活。
可是,如果一旦选择了考研,就意味着,从现在开始,到下一年考研结束为止,不能再为放弃的娱乐项目或者是单位的琐事叹息,因为根据自然平衡法则,为得到考研的成功,就必须专心准备,放弃其它分散考研精力的事情。
如果考研人能认识到自然平衡法则存在的现实——为了得到一些东西,不得不放弃另外一些的话。就不会因为复习考研而没时间找工作整日提心吊胆,也不会由于没时间陪恋人而终日自责,更不会因为领导同事的态度而自觉脸上无光。
第三种现实法则:平均法则
根据统计学理论,人可能不断的失败,但如果坚持不懈,就总可以获得成功。
统计学理论证明,一个事件,如果具备产生某一结果的条件,那么在不断的重复之中,即使这个结果暂时不发生,将来也一定有发生的可能。产生结果的前提是不断的重复,如果只是试过一两次,就认定这件事根本不可能,从而放弃了尝试,那就永远也不会收获成功。
|
1879年,爱迪生经过13个月的奋斗,试用6000多种材料,试验7000多次,才以炭化棉线为灯丝材料发明了人类第一盏有实用价值的电灯泡。林肯也是在经历了长达28年的挫败后终于当选美国总统。
大到整个人生,小到一道考研哲学分析题。都会让人觉得难以突破。有太多的人都是在试过几次以后就选择了放弃:“我真的不是学习的料”、“英语单词太难背了”。就这样注定了与考研成功无缘。
反过来考虑,如果成功的次数多了,是不是就能永远成功下去,答案也是否定的。世界上既有爱迪生发明灯泡的故事,也有拿破仑战场显赫一生,最后兵败滑铁卢的范例。
有的考研人本科的专业是英语,跨专业考研,自以为英语不错就不复习英语,结果成绩出来才后悔莫及。
如果考研人都能认识到平均法则是人生中无时无刻不起作用的一条法则。那么就能平和地接受暂时的失意,而且不断努力,探索更好的学习方法,等待成功的到来。也能在得意时把心态放稳,未雨绸缪,完善自我,保住自己胜利的果实。
第四种现实法则:精神变物质法则
人有可能通过精神的力量对命运实施很多控制。
这是一条不折不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同时意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巨大的能动作用。这里面的“意识”就是我们的精神,“物质”就是我们的现实命运。列宁说:“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人有可能通过精神的力量控制自身的命运。
|
公元前 490 年,波斯帝国统治者为吞并希腊,亲率十万大军攻向雅典。在这大军压境、民族存亡的最后关头,雅典著名军事家米尔蒂亚德提出“要自由,不作奴隶”的口号。在失去斯巴达的军事支持后,决定放手一搏,死守雅典孤城,抵御强敌于雅典城郊 40 公里处的马拉松城。当时他率领的军队只有一万多人,但士气高昂,且出奇制胜,发动了锐不可当的攻击,激烈战斗没多久,波斯人溃不成军,丢盔卸甲逃亡。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马拉松战役。为了把胜利的消息送到雅典,一个名叫菲力比斯的战士,从马拉松一直跑到雅典。他到达目的地时筋疲力尽,喊出一声:“我们胜利了!”就永远投入了大地的怀抱。
这就是精神的作用,如果一切都由物质和机械规律所决定,那么一万军队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战胜十万大军,米尔蒂亚德不会成功保卫雅典。没有精神力量的支持,菲力比斯也不能以超越常人的精力坚持着跑完 40 多公里,用尽生命最后一点力量带回一句胜利的消息。
考研之难是难在考试本身,换句话说是难在知识的掌握。如果题目做不出来、单词背了就忘、第一轮复习久攻不克,考研人的心理上自然会产生一种焦躁的情绪。很多研友第一轮复习感觉知识点太多,慢慢的就开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心向着工作的方向去了。更可惜的是很多人在12月份放弃,就是承受不了这种巨大的心理压力。
如果考研人了解了精神变物质法则存在的现实,就完全可以更加自信的面对考研,自信自己也可以通过精神实施对命运的控制。并且不断锻炼自己控制精神的能力,转而以更健壮的精神操纵力稳定自己考研的心态,通过实践实现对自己水平的提高,把理想变为现实,最终改变、创造自己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