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考研,“第二次”总是有些尴尬。
一方面,对于考研的各个环节已经烂熟,可以滔滔不绝地讲给下一届的学弟学妹;另一方面,自己又成了没有“名分”的“校漂一族”,再也不能理直气壮地说自己的本职就是学习了。
你的同学中有些可能已经一战功成,踌躇满志地等待研究生生活;有些可能已经签下了工作,盘算着将来的职场生涯。在毕业典礼上、在散伙饭上,你心里想的是下半年的再次考研和未知的将来……
作为一个第三次才考上的“老人”,我深刻体会过那种坚强和脆弱揉杂的再次备考。我想在此谈谈自己备考中的一些感触,希望这些想法能够帮助各位在第二次考研中取胜!
第二次,不丢人
有的人可能觉得第一次没有考上很丢人,自己很笨。其实很多著名人士都是考了很多回的,我们仅仅失败了一两回没什么大不了。
丘吉尔考了三回才考上军校,但后来是著名的首相,二战中的三巨头;俞敏洪考了三回才考上北大,后来又屡屡受挫,但你看现在新东方如何?马云考了三回还没考上大本,仅仅上了个大专,但现在“阿里巴巴”是否风生水起?
所以,我们可以阿Q一点:咱们要是两回就考上研究生,那将来要多有前途呀!至少要比那三个名人强吧?“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当然,这有些玩笑成分。不过三回考学的经历绝对磨练了他们的意志,使得他们在将来的日子里能够愈挫愈强,终于达成了后来的辉煌。我们现在所受的磨难其实也正是将来成功的必要准备。
难得的冰封时间
校漂的考研者过的是一种非正常的生活,最关键的是没有“名分”,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说是学生吧,其实已经毕业了;说不是学生吧,我们每天还在学习,还没有工作。有半年多的时间要把自己封闭在校园里,游走在各个教室、食堂、自己的住所之间,想一下就觉得恍恍惚惚的。
但其实,这是我们难得的“冰封时间”。试想没有规定必须要去上的课,没有老师留作业,可以说没有什么干扰,一切学习计划都自己定,半年多的时间完全用来应对一个目标。这本身就是一个难得的经历。很多名人都是经历了一段“冰封”的,比如余秋雨、季羡林老先生等,他们都有一段时间完全封闭地认真学习,为将来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正应该好好利用这半年多的日子,把考研的知识认认真真地钻研一下,把它们都搞明白,不仅仅为了考试,也为了自己实实在在地学点东西。
不做考研的奴隶
我们学英语,如果仅仅钻营做题技巧,那就成了考试的奴隶。我们平时为了应付大大小小的考试,可能没有时间静心看点有深度的书。而考研英语阅读里有很多讲科技、经济、伦理、社会问题的文章,那里面的知识、思想都是我们备考中的“赠品”,正好可以借着做题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还有政治,如果我们仅仅死记硬背,就算把书都装进脑子也就是个书袋子。我们在学的时候,可以体会下哲学的辨证、政治经济学的严谨,看看中国近代风云变幻,了解一下现在的时代潮流。从中形成一些自己的思想观点。
这样即使我们考分不高,我们也学到了很多东西。而实际上如果我们真的认真思考了所学的知识,考研也就不在话下了。
面对可能的再次失败
再次考研的各位朋友,因为已经经历过一次失败,对成功的渴望可能更加强烈。但每年一百多万人的考研大军里注定大部分人失望而归。我们将如何面对将来可能的失败呢?再次失败后,是否工作更加难找呢?
至于将来的工作,我想那是我们无法把握的东西。也许我们山穷水尽之时就突然碰到了一个好的工作机会。当然,也许我们会倍感艰辛。此时我们决不应该抱怨自己当初的选择,既然是我们自己认真思考决定了再次考研,我们就应当承受它带来的风险。
当然,再次失败后还有人可能会像我一样进行了第三次考研,这必然是要面对更大的风险的。我希望大家冷静思考。
最后,送大家两句话。
先是套用老罗的一句:考研考的是你的毅力和体力,不是智力——又不是叫你写诗,你怕什么?
还有李开复的一句:坚持是一种美德,放弃何尝不是一种智慧。重要的是能够分辨什么应该坚持,什么应该放弃。最好是做到:为兴趣而坚持,不因困难而放弃。
祝各位明年迎来一个美好的春天!
作者简介:
张松,2006年参加了法律硕士联考,报考学校为北京大学。初试成绩357分(政治64,英语59,专业课129,综合课105),初试排名271,经复试后总成绩排名101(笔试85分,听力1.9)。现已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