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3日中午,我从北京奔回学校,那一天距离2011年考研只剩42天。从那一天下午开始,在北京实习了近半年的我重新背上了小书包,拿起了考研书本,在师大1栋教室开始游击战。
42天?可以吗?从准备考研到如今考研结束,我始终认为42天足够了,尽管我最终考的结果并不好。
我的复习分为政治、英语和专业课三大块,头一个月,时间分配为上午看政治,下午看英语,晚上专业课。
政治复习围绕着任汝芬的序列二,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那最难理解的三章开始,大概用了一个礼拜的时间理解完这部分内容,第二个星期开始扫描看毛邓三,这部分分值最多内容最多,但是很容易理解。这部分用了两个礼拜,接下来一个礼拜扫完了最简单的思修和史纲。马克思哲学没有系统看书,分析真题,凭借一般人的哲学基础,这部分的选择题和分析题不会有大问题。这样,我用了一个月看完政治,从元旦开始,买了大量的预测冲刺题,大量做了选择题,每套平均得分在40分左右。政治的题目并不难,难在知识点很多,而看完所有的知识点,事实证明,一天4个小时,一个月绰绰有余了。
英语因为本身我的基础就不佳,42天留给我的时间确实是太少了,想要系统复习,从单词到作文每个环节都复习到位,我从一开始就直接否决了这种常规方法。英语的复习完全围绕历年真题,主要是近5年的真题,用一下午的时间做一套真题,当然作文不写。第二天下午再进行分析。通过对真题的研究,对于英语的信心是在逐渐增加的,因为有几套真题英语阅读40分我都超过了30分。原本打算每天背一篇英语作文,结果完全没有坚持下来,我就是背不进去,后来干脆就把英语作文给放弃了,直到上考场我都没写过一篇作文,考试时也按照原定计划把大作文放弃了。英语最大的遗憾是,在考前半个月,我基本上就没去看了,不进则退语感大幅降低,而到考试时看着阅读理解集中不了注意力,结果可想而知。
最后是专业课,我考的北体的体育人文社会学,属于三跨,专业课只有3本书,一开始有意考研而最终选择报考北体,也是看在其专业课书少易于复习。事实上,我高估自己了,从新闻传播学科转战体育学科,体育理论和体育管理学,从未接触过的学科体系,那三本书实在是让我提不起兴趣,枯燥无聊的和当年考大学体育理论类似。我坐着看不下去,于是那段时间我就抱着书到处游击,走廊、马路、食堂,看不下去就读出来念出来,逼着自己记下去。大概也是用了一个月时间,看完了其中最重要的两本。回过头来,发现效果很差,或许是基本都理解了,知道每一章节讲了什么,但是具体的名词、原理和理论,我回忆不起来。那时我慌了,想直接把书扔了。想想也就剩半个月了,坚持到考完吧。从元旦开始,我就把专业课考试当成备战大学期末考试一样,我下午会带着电脑去教室,迅速地整理重点,看了一遍书,结合以往的真题,我就开始猜题,也就是整理范围,还专门把我猜得题目编成了四套预测题。从3本书里我整理出了180个名词解释,整整6页,背了一个星期。最后的真题打开,挺后悔的,因为我整理的重点,猜到的题目大概有200分,但是除了名词解释,其他的我没有背下去。
现在,考完了,虽然我基本上没有希望了,但是我还是可以很肯定地表示考研真的不难。目前的考研,绝大部分高校,包括一流名牌大学,他们的专业课主要还是以书本以死题目为主,文科类的就更是如此了。每门专业课的题型都包括名词解释和简答题,这完全就是考书本。
最终决定你考研成功与否的只有两:1坚持2时间,而归根结底还是你自己,你是否能够坚持,不管是准备半年还是准备3个月还是和我一样准备42天。
我没有完全坚持下来,12月份的实习总结材料还有一些形式主义的东西,大概也就一个星期,把我消磨瓦解了。之前有过心理准备,还是没有抵挡住那一个星期,心态也出现了很大变化,越来越放松,元旦后天气很冷我就很少在10点之前起床了。这期间,还和室友一起看了两部谍战片,都是30多集的,今年的三部大片我也一部没落下。总之,吃喝玩乐都有了,被消磨了。
希望后来人汲取经验,考研真的完全是取决于你的坚持,不信最后看这个段子吧。全国考研151.4万人,其中36.9万人找到工作不会去,29.7万裸考,40.2万不能正常发挥,15.4万会迟到,28.9万不和你考一个学校。剩下的1000人,369人不如你,513人有各种心理问题,117人忘带文具,那么你剩下的对手只有一个: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