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赛立鸡蛋:台湾端午节风俗

来源:考试大发布时间:2008-06-03
  中华民族传统的端午佳节,是海峡两岸同胞都非常重视的一个节日。关于这个节日起源的传说以及民间过节的习俗,两岸都很相似。相比之下,台湾过端午节的气氛比大陆还更浓厚一些,更传统一些。
  端午节是在农历五月五日,“五”与“午”同音,所以端午又称端五、重午或重五。古人有一种习俗,是在五月五日以兰草沐浴,所以端午节又有“浴兰节”之称。因五月五日午时为“阳辰”,唐宋时称端午节为“端阳节”。明清时代,北京人称端午节为“五月节”。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在台湾这是一个仅次于春节的节日。节日一到,家家户户都清扫一新。节前人人都要理发,据说若是头发太长,就要被妖精拔去扎粽子。所以,节前的理发店生意最兴隆。端午那天,妇女们头上佩带艾叶,孩子们身上挂着香囊,也叫“香荷包”。这种荷包用五色绸布做成鸟兽形状,里面包上香沫,让孩子们挂在胸前,不但香气扑鼻,还可以防疫除病。
  端午节的食品中,少不了黄花鱼,因为有从祖上传下来的民谣“五月五,买条黄鱼过端午”。但主要的还是吃粽子。台湾的粽子有甜粽和咸粽,甜粽用庚粉和糯米混合蒸成。庚粉是一种黄色药粉,有防腐作用。甜粽蒸熟后再加上白糖和蜂蜜食用,香甜可口。咸粽用猪肉、香菇、虾米和糯米相拌。端午那天还要举行龙舟比赛。  
  台南地区端午节不吃粽子,而是吃一种叫“煎堆”(又叫“煎锤”)的食物。此俗也与郑成功有关。据说,郑成功率军入台之初,军粮匮乏,端午节无米包粽子。并不富足的台民闻讯,争着送来薯粉、花生、豆类等食品。郑成功下令将这些食物掺和在一起,油煎成“堆”,以度端午节。此后,台南人年年过端午节都以“煎堆”代替粽子。
  六月初一为半年节,各家用米粉做成丸状,染红后供神;后来是用红曲和在米粉中做成,叫做“半年丸”。
  台湾和大陆一样,端午节最有气氛、最为热闹的是划龙舟。台湾各地的主要河川在端午节这天都举行盛大的龙舟竞赛。划龙舟原是民间祭祀水神的一种仪式,目的是为了消灾祈福,后来附会到屈原的故事,说是百姓撑船寻找屈原。龙舟需要经过“开光”仪式才可下水,“开光”就是在五月初一请地方首长拜祭水神,并提笔在龙舟的龙眼上点晴。
  初五龙舟下水前,人们敲锣打鼓,抬着龙舟走向河岸,沿途民众烧香礼拜,鸣放鞭炮。经过一番巡行,龙舟便下水比赛。竞赛开始,只见龙舟上的选手在咚咚的鼓声中,以划一的动作奋力往前划。河道终点处,中央插有锦标,哪一队最先夺得锦标即为胜者,胜负往往只在一瞬间。动人心弦的比赛,吸引着许多民众在岸边一边尽情观赏,一边为选手加油。在古代许多传统活动渐渐式微之后,龙舟竞渡成了端午节最有群众性和代表性的节日活动。
  在台湾过端午节,还有一个富有神奇色彩的习俗,就是取“午时水”。
  据说当年郑成功占领台湾时,部队开到大甲铁砧山,急需食水,却找不到水源,郑成功便插剑入地,祈求泉水涌现,拔剑后果然山泉喷涌。由于当时正是端午节午时,此水便被称为“午时水”。从此,“午时水”声名远播。每年端午节午时,台湾都有许许多多民众求取“午时水”,以保平安。
  台湾端午节最有趣的活动是“立鸡蛋”比赛。那就是在端午节正午12点正,谁能很快将一只鸡蛋立起来,谁就会有好运。据报道,在去年基隆举办的一次“立鸡蛋”比赛中,参加比赛的千名市民有602人获得好运。
  台湾过端午节时,许多住家门口都挂菖蒲、艾草和贴钟馗画像,成人饮雄黄酒,小孩子佩香包,这些据说都有避邪保平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