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外思想家有的认为 “齐物”,有的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有的主张“顺应自然的生活就是至善”。明确提出上述思想观点的学派有( )
①道家学派
②斯多亚学派
③儒家学派
④智者学派
2.考古,常常会与盗墓、寻宝等词混淆,却有本质的不同。专业考古,多了时空的神秘感,少了几分恐怖。在当代埃及,木乃伊法老“复活”,古埃及文明“重现人间”,尘封的历史谜团被解开,皆因考古学技术的日渐成熟。而在中国,“探宝”和“寻秘”仍是人们印象中的“考古”。那一堆堆破土而出的宝藏,似乎也成为了人们眼中的历史。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
4.《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为作务(手工业)及官府市,受钱必辄入其钱缿中,令市者见其入,不从者赀(罚)一甲(铠甲)。”右图所示为“钱缿”。从该题图文不能得出的信息有:( )
①这个“钱缿”可能是陶器
②竹简上的文字字体是楷书
③当时已经出现了民间集市
④政府对市的监管相当严格
7.从1894年中状元,到1926年在破产风波中凄然弃世,张謇这三十余年可谓生活在政治极其让人失望的年代,他尝说,“我知道,我们政府绝无希望,只有我自己在可能范围内,得尺得寸,尽可能的心而已。”让张謇感到失望的根源是( )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走向世界的步伐加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陆上与海上的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也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了强劲的激素和新的活力。然而,时至明清之交,绵延了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已经步入衰世,不仅丧失了汉唐王朝的恢宏气度,就连宋元时代的精明眼光也不复存在。封建统治者所关心的,已经不是如何向外开拓,而是兢兢于闭关自守。
——王翔《对外贸易与中国丝绸业的近代化》
材料二 这次会议是历史上第一次 “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的参加下,由渴望掌握自己命运的亚非国家举行的,它反映了占全世界人口一半以上的亚非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要求”,被后人誉为 “首次被发展中国家宣布进行南南合作的会议”,其意义不仅体现于在现代国际关系史上翻开了新的一页,在新中国对外关系史上更是意义深远,由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率领的中国代表团通过此次会议,在非洲大陆打开了外交新局面。
——沐涛《再论现代中非关系》
材料三 当世界走进中国时,曾因地理条件所限,长期独立于世界而存在的中国,作出了激烈抵抗,历经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才得以恢复并确保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改革开放,让中国从拒绝世界,转为主动向世界开放。古老国度在不断适应国际化冲击的过程中,实现了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巨大进步,并因此思路越来越清晰,心态越来越平和。
——顾骏教授在上海大学的演讲《大国方略:中国怎样走向世界》
13.阅读材料一并联系所学,简要叙述从汉至元中国走向世界的基本内容。并分析明清统治者“兢兢于闭关自守”的影响。
14.材料二中的会议指的是什么会议?根据材料并结合20世纪50-70年代的史实,概括这次会议对新中国对外关系和现代国际关系的影响。
15.阅读材料三,分别指出“世界走进中国”和“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的开始标志。从政治和经济角度概括改革开放后中国走向世界的具体表现。
德国是一个矛盾的德国,让人充满了神秘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称义及随之而来的全部拯救只有因信,因为称义和得救都赖上帝的怜悯,这点只有在信的行动中才能领受。人的伦理性活动的“善行”在此无任何地位。它们既不会给我们带来拯救,也不会为我们保住拯救。只有因信,才能使我们保持永生。
——(德)保罗·阿尔托依兹《马丁·路德的神学》
材料二 进入20世纪后,德国向世人表现出另一种神秘性,即像一只不死的火凤凰,两次遭到严惩,但两次涅槃,两次崛起,展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在欧洲联合的大框架下,德国似乎找到了发展的正道,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完成统一,在统一中进一步发展,在联合起来的欧洲联盟中与其他大国一起充当着领头羊。
——郑寅达 《德国史》
材料三 由于英国、法国及其欧洲大陆盟国坚持维护现状,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努力要求改变现状,因五年计划而变得强大起来的苏联在国际事务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因而出现了一种三足鼎立的局面。这三方力量的相互影响,解释了20世纪30年代一再发生的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爆发的原因。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有学者侧重于从德国法西斯努力要求改变现状的角度分析,也有的侧重于从20世纪30年代大国维护自身利益的角度分析。
——据(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整理
16.阅读材料一,指出马丁·路德神学的核心思想及实质,并分析由该思想引发的政治运动对西方人文精神发展所起的作用。
17.联系所学知识,列举二战后德国崛起进程中的三例重大历史事件,并分别概括其历史意义。
18.阅读材料三,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您侧重于哪一种观点?试结合史实扼要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