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说:“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己也。”材料表明( )
4. 亨廷顿把人类文明的交流划分为三个时期: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00年至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时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则是相互作用时期。相互作用时期,中国社会变化的表现不包括( )
5.《全球通史》中写道:“在中国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发生在1949年。”这三次社会变革的共同影响是( )
6.史学家胡绳认为,中国近代史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中从时间上能够衔接起来的三个环节是:1840年—1864年;1864—1901年;1901—1919年。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应该是( )
8.《世界文明史》介绍:罗马成文法的组成部分之一“是罗马城市行政官在执法过程中所做的决定……行政官……可以根据每一个别案例的情况做出裁量,而不必僵硬地按照有关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进行判决。他的这种决定成为事实上的判例法。”由此可见,罗马法的显著特点是( )
9.恩格斯指出,为了摆脱困境,“国内同一工业部门的大生产者组成联合为一个‘托拉斯’,即一个以调节生产为目的的联盟:他们规定应该生产的总量,在他们之间加以分配,并且强制实行预习规定的出售价格……正因为如此,他们就趋向于更加集中的社会化。”这说明垄断组织的成立( )
10.卢梭说:“设计一种人类的集合体,以用集体力量来保障每一个加盟的个体和他的财产。在这一集体中,个体虽然和整体联系在一起,但依然自由如初,只听从自己的意志。”这表明他主张( )
11.1960年1月,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在结束非洲之行后发表演讲:我看到了国家意识的觉醒,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这些国家的人们依赖着别的国家生存;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今天非洲发生了同样的事情,变迁之风吹遍整个非洲大陆。这股风靡亚非的“变迁之风”推动了( )
12.“在这部作品中,贯穿全曲的是贝多芬理想化了的英雄形象,音乐在充满矛盾冲突的发展中体现了这些英雄人物在为自己的革命目标斗争中的豪迈、自信、英勇。”从时代背景看,“这部作品”表现了贝多芬(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
——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材料二 世界制造业产量份额,1750——1900年
——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材料三 在20世纪的20年代和30年代,欧洲和美国遭受的经济灾难似乎表明西方已经是千疮百孔。……那是一个寻找西方文明缺陷的时代。
——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13.根据材料一,1500年前后,引领世界的是哪个地区?以中国宋代经济和科技为例,各列举一项引领世界的成就?
14.根据材料二,指出1750---1900年欧洲和中国的世界制造业产量份额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
15.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的20年代和30年代是“西方文明缺陷的时代”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民主观念之于中国是一个“舶来品”。近代中国民主观念的流变表现为阶段性
的特征。观念的流变离不开那些关键性的人物。从民主观念流变的角度看,风向标式的人
物至少有:王韬、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李大钊、胡适等。他们在不同时期所提出的表达民主观念的概念及与此匹配的一套支撑性的词汇,均成为中国近代民主观念流变史上的
重要环节.
——《近代中国民主观念之生成与流变一<中国近代民主史研究1840-1949年>成果简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中国近代民主观念之流变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论证;也可以对材料中民主观念流变的风向标式的人物加以修改、补充或否定,如补充至少补充两名,并说明理由。要求观点鲜明、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朝时,进士科每榜录取人数很少,自唐高宗武德五年后近300年间,平均每榜不到26人。唐代科举考试规则尚不严密,考试前,士子往往向达官贵人或者文士名流投呈作品,称为“投卷”或“行卷”,希望得到赏识,以先声夺人。同时,也允许官员向选举机关推荐,称为“公荐”。唐代科举录取名额没有地区分配。殿试开始于唐朝武则天,但没有成为制度。到宋代,宋太祖亲自主持考试,“殿试遂为常制”。另外,地方主持的选拔初试称之为“乡试”,全国性的选拔考试,称之为“省试”,从此形成了三级考试制度。宋太宗以后,科举名额扩大为每榜多达数百人。宋代考官的亲属、门客等另外组织考试,称之为“别头试”。考试之前,考官全部进入贡院,不得与外界联系,称之为“锁院”。此外宋代不仅禁止考前的“行卷”与“公荐”,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誉录”,欧阳修则认为应该按照考生的绝对成绩“惟才是择”。经过争论,宋代最终确立了按地区划分录取名额的制度。在宋代,科举出身的官员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两宋310年的135名宰相中,90%以上是通过科举途径获得出身的。
——据《中华文明史》等整理
17.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宋代科举制与唐代相比有哪些变化?
18.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科举制度改革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