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题25.0分
历史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嬴秦以降,虽盛衰分合不常,然汉、唐、宋、明之外患,不过曰匈奴,曰突厥、曰回讫、吐番、曰契丹、蒙古,总之不离西北塞外诸部而已,降及今日,泰西诸国以器数之学,勃兴海外,履垓埏若户庭,御风霆如指臂,环大地九万里,罔不通使互市。虽以尧舜当之,终不能闭关独治。而今之去秦汉也,亦二千年。于是华夷隔绝之天下,一变为中外联属之天下。夫自群圣人经营数千年以至唐虞,自唐虞积二千年以至秦始皇,自始皇积二千年以至于今,故曰不过万年也,而世变已若是矣。

——薛福成《变法》

材料二  

中国与各国立约,所急欲删改者,惟一国倘有利益之事,各国一体均沾之语,最不合西洋公法。缘有时乙国以事求于甲国,而蒙允许,丙国亦欲同沾利益。其实交际情形并不相同,无益于丙国,而徒有损于甲国也。

——清驻英法公使曾纪泽

1879年4月与巴西驻英国公使对话凡遇交涉,异邦客商,一切章程,均由各国主权自定。实于公法吻合,彼虽狡悍,亦可以理折之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1894)

材料三  

处此时代,苟用平民主义,致令国内纷乱,势必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何能自立图存?惟国家主义盛行,则上下一心,遐迩一体,国人皆互相团结,壮其合群之魄力,发其爱国之精神,然后众志成城,急公仇而缓私仇,先国家而后家事,其国未有不盛,其种未有不倡者也。故欲致和平之幸福,为伟大之国民,必自尊重国家主义始。

——《论平民主义与国家之主义之兴废》,《东方杂志》1907年第4期

36.根据材料一,概括自秦至鸦片战争后“天下观”的变化。

37.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思想意识变化的背景。

38.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国家主义”思想。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变化:由华夷隔绝、天朝上国到国门开放、中外联系。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材料解读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嬴秦以降,虽盛衰分合不常,然汉、唐、宋、明之外患,不过曰匈奴,曰突厥、曰回讫、吐番、曰契丹、蒙古,总之不离西北塞外诸部而已”“ 虽以尧舜当之,终不能闭关独治”“ 于是华夷隔绝之天下,一变为中外联属之天下”即可得出天下观的变化为由华夷隔绝、天朝上国到国门开放、中外联系。

考查方向

鸦片战争的影响-西学东渐

解题思路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材料解读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嬴秦以降,虽盛衰分合不常,然汉、唐、宋、明之外患,不过曰匈奴,曰突厥、曰回讫、吐番、曰契丹、蒙古,总之不离西北塞外诸部而已”“ 虽以尧舜当之,终不能闭关独治”“ 于是华夷隔绝之天下,一变为中外联属之天下”即可得出天下观的变化为由华夷隔绝、天朝上国到国门开放、中外联系。

易错点

本题易错点在于材料关键信息不能抓住,答案组织概括能力不强。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背景: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西方先进思想传入,西学东渐,先进中国人思想意识觉醒,探索救亡图存道路。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根据材料信息,我们可以看到材料的具体出处“薛福成《变法》”“驻英法公使曾纪泽1879年4月与巴西驻英国公使对话”“ 郑观应《盛世危言》(1894)”可以联系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时代背景来进行回答即可。鸦片战争后,我国遭受列强经济政治侵略的冲击,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社会经济发生巨变,西学东渐趋势加强,国人向西方学习不断递进。

考查方向

鸦片战争的影响

解题思路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根据材料信息,我们可以看到材料的具体出处“薛福成《变法》”“驻英法公使曾纪泽1879年4月与巴西驻英国公使对话”“ 郑观应《盛世危言》(1894)”可以联系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时代背景来进行回答即可。鸦片战争后,我国遭受列强经济政治侵略的冲击,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社会经济发生巨变,西学东渐趋势加强,国人向西方学习不断递进。

易错点

此题易错点在于对背景的表述角度过于狭窄,缺乏多维度思考而失分。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评析:“国家主义”思想针对国家遭受外来入侵,国民的国家意识的淡薄。适应了当时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能激发更多国人团结起来反抗帝国主义(增强民族凝聚力);但此时的清政府已经沦为帝国主义的傀儡,强调“国家主义”,忽视了国家与政权的区别,体现了思想局限性(很容易像义和团运动那样遭受中外反动联合绞杀)。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评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切入点在于抓住材料的出处,也即材料来源:《论平民主义与国家之主义之兴废》,《东方杂志》1907年第4期,根据时间点来进行解答。救亡图存、振兴中华是近现代中国的时代主题。盛行于上世纪初中期的“中国国家主义派”,因其 “民主宪政”、“民主自由”、抗击日本侵略的政治诉求和强烈民族主义倾向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理想,曾在当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此材料内容恰恰反映出这一点。材料中“惟国家主义盛行,则上下一心,遐迩一体,国人皆互相团结,壮其合群之魄力,发其爱国之精神,然后众志成城,急公仇而缓私仇,先国家而后家事,其国未有不盛,其种未有不倡者也”体现出国家主义的核心主张。组织答案时可以从国家主义出现的时代性背景、积极作用、局限所在等方面来进行作答。

考查方向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民族危机加深,民族主义意识增强

解题思路

此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评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切入点在于抓住材料的出处,也即材料来源:《论平民主义与国家之主义之兴废》,《东方杂志》1907年第4期,根据时间点来进行解答。救亡图存、振兴中华是近现代中国的时代主题。盛行于上世纪初中期的“中国国家主义派”,因其 “民主宪政”、“民主自由”、抗击日本侵略的政治诉求和强烈民族主义倾向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理想,曾在当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此材料内容恰恰反映出这一点。材料中“惟国家主义盛行,则上下一心,遐迩一体,国人皆互相团结,壮其合群之魄力,发其爱国之精神,然后众志成城,急公仇而缓私仇,先国家而后家事,其国未有不盛,其种未有不倡者也”体现出国家主义的核心主张。组织答案时可以从国家主义出现的时代性背景、积极作用、局限所在等方面来进行作答。

易错点

本题易错点在于答案组织不全面,缺乏对国家主义局限性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