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做题】本题包括A、B、C、D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小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小题评分。
A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文明开化”是明治维新的有机组成部分,给日本社会带米了震撼和反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72年太政官发布废止幕府时代服饰的布告,自天皇以下,达官贵人纷纷在正式场合身穿西洋大礼服,洋服一时成了时髦衣着。饮食结构也在变化,幕府时代禁食的牛肉被称为“开化的药铺”、“文明的药剂”,“士农工商、男女老少、贤愚贫富等成以不食牛肉为不开化”,牛肉火锅店里顾客盈门。一群群年轻人聚在店里边大嚼牛肉,饮用葡萄酒,边用蹩脚的英语谈论时事,成为众人趋之若鹜的时尚。
——宋成有《新编日本近代史》
材料二 (1888年日本某学者认为)一国文明之进步,必基于国民本来之元气和性格,绝不是仅凭一朝一夕的模仿和虚饰就可以得到解决的。然而,我国开国以来只是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之外观,而不考究泰西文明能有如此今日之所以然。一味心醉于泰西文明之结果,便产生了崇拜泰西文明之风潮。此风潮破坏了作为国民独立之根基的国民性格,虚饰了一国之文明。
——松本三之介《政教社文学集》
请回答30-32题:
B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唐太宗论“明君”执政之“君道”,为此后历代帝王所推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贞观元年,太宗令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修定法律,并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不可任情以轻重”。此后,太宗提出:“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岂如广任贤良,高居深视,法令严肃,谁敢为非?”
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何谓为明君?”魏征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太宗以为然,并说“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贞观期间,太宗屡屡对“一士之谔谔(直言)”表示“此言是也,当为卿改之”,并赐绢帛。
贞观六年,太宗对侍臣说:“‘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请回答33-35题:
C【探索历史的奥秘】
克里特文明是欧洲文明的源头,其中存在着许多未解之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00年,英国考古学家伊文斯及其同事对克里特宫殿进行考古,有了重大发现,并发掘出大量刻有字符的陶片。神话传说得到证实。可惜的是,克里特的象形文字和线形文字A还没有被破解。线形文字B于20世纪50年代被英国建筑师温特里斯和史学家柴德威克所破译。最新的科学测定年代的方法,确定了火山爆发的准确年代,这可以使人们重新考虑一些历史论断。
——摘编自纳吉《对称、非对称和迷宫》
材料二 根据我们目前对线形文字A的了解,当时人们用它在清单表格中做各种记载:记录收到的物品以及支出的物品,记录库存物品、家畜数量、土地拥有量以及人口数。王宫储藏室的支出记录包括:用于祭神仪式上的供品,分发给居民的口粮,手工艺品制作所需原材料的数量。但没有一块泥板记载了不同种类物品的兑换率,透露当时人们是否以金银作为货币进行物品交换。小集市上的交易量远远无法与王宫再分配经济制度的规模相匹敌。
——摘编自马丁《古希腊简史》
请回答36-38题:
D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梁思成说,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古代,最高等级的城市为国都,城方九里,县城通常为三里。平遥古城城方三里,正是这一“礼”制等级的完整范本。在布局上,遵循严格的“左祖右社”、“左文右武”、“上下有序”的城市礼制程式。高耸古城中央的市楼能够“揽山秀于东南,挹清流于西北”。城里的古民居是具有自足封闭色彩的典型的北方四合院,采用了与山西自然环境相契合的窑洞(砖拱顶)式建筑结构。
——摘编自曾晓华《从西安到平遥》等
材料二 徽州古村落利用天然的地理形势进行设计,通过适量采用花墙、漏窗、楼阁、天井等建筑手法,沟通内外空间。无论大小聚落,因是聚族而居,徼州古村落均以宗祠为中心来营建民宅、园林、牌坊等。民宅所建的天井,可以采光通风,无形中将天人合一的观念引入其中。民居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型家族的生存空间,形成左右对称、长幼有别、尊卑有序的住家格局。
——摘编自王星明《徼州古村落》
请回答39-41题:
30.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日本文明开化的特征。
31.据材料一、二,说明日本人在吸收外来文明的态度上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前后态度产生的原因。
32.据上述材料,指出有些日本人“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这一错误的实质。
33.据材料,就“明君”执政概括唐太宗的“君道”内涵。(3)
34.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君道”产生的客观因素。(3)
35.以帝王政治为视角,综合评价唐太宗的“君道”。(4)
37.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克里特文明的社会经济特征。(4)
38.据上述材料,说明进一步探索克里特文明之谜所需的条件。(2分)
39.材料一、二的“建筑活动”都属于世界文化遗产标准中的“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指出各自的“范例”所在。(2分)
40.概括上述“建筑活动”中包含的民族文化的共同特性,并援引材料予以佐证。(6)
41.从传承民族文化的角度,说明保护、开发此类古建筑的基本要求。
特征:自上而下推行;涉及范围广泛;国民竞相效仿;学习西方表面化。
据材料一中“太政官发布废止幕府时代服饰的布告,自天皇以下,达官贵人纷纷在正式场合身穿西洋大礼服,洋服一时成了时髦衣着”得出自上而下推行,据材料一中“洋服一时成了时髦衣着。饮食结构也在变化”得出涉及范围广泛,据材料一中“洋服一时成了时髦衣着”、“成为众人趋之若鹜的时尚”得出国民竞相效仿,据材料一中“一群群年轻人聚在店里边大嚼牛肉,饮用葡萄酒,边用蹩脚的英语谈论时事”、“牛肉被称为文明的药剂”、“咸以不食牛肉为不开化”得出学习西方表面化。
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太政官发布废止幕府时代服饰的布告,自天皇以下,达官贵人纷纷在正式场合身穿西洋大礼服,洋服一时成了时髦衣着”、“洋服一时成了时髦衣着。饮食结构也在变化”、“洋服一时成了时髦衣着”、“成为众人趋之若鹜的时尚”、“一群群年轻人聚在店里边大嚼牛肉,饮用葡萄酒,边用蹩脚的英语谈论时事”、“牛肉被称为文明的药剂”、“咸以不食牛肉为不开化”即可得出答案。
变化:由模仿虚饰变为理性对待。
前因:摆脱民族危机;改变落后状况。后因:全盘西化的现实危害;传统文明的社会价值。
变化,据材料一“成为众人趋之若鹜的时尚”,据材料二“一国文明之进步,必基于国民本来之元气和性格,绝不是仅凭一朝一夕的模仿和虚饰就可以得到解决的”得出由模仿虚饰变为理性对待;“原因”,据材料二“我国开国以来只是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之外观”、“一味心醉于泰西文明之结果”并结合所学分析得出前因:摆脱民族危机,改变落后状况,据材料二“产生了崇拜泰西文明之风潮”、“一国文明之进步,必基于国民本来之元气和性格”并结合所学分析得出后因:全盘西化的现实危害,传统文明的社会价值。
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成为众人趋之若鹜的时尚”、“一国文明之进步,必基于国民本来之元气和性格,绝不是仅凭一朝一夕的模仿和虚饰就可以得到解决的”、“我国开国以来只是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之外观”、“一味心醉于泰西文明之结果”、“产生了崇拜泰西文明之风潮”、“一国文明之进步,必基于国民本来之元气和性格”并结合所学分析得出答案。
实质:片面理解西方文明(不了解西方文明的内涵)。
据材料二“而不考究泰西文明能有如此今日之所以然”得出片面理解西方文明。
依据材料中的关键句子“而不考究泰西文明能有如此今日之所以然”即可得出错误的实质在于“片面理解西方文明。”
内涵:严肃法令,遵守法律;减少独断,广任贤良;兼听纳谏,激励直言。
据材料中“太宗令……修定法律”,并说“不可任情以轻重”、“法令严肃,谁敢为非?”得出严肃法令,遵守法律,据材料“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岂如广任贤良”得出减少独断,广任贤良,据材料“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太宗屡屡对‘一士之谔谔(直言)’表示‘此言是也,当为卿改之’,并赐绢帛”得出兼听纳谏,激励直言,结合所学概括回答。
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太宗令……修定法律”,并说“不可任情以轻重”、“法令严肃,谁敢为非?”、“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岂如广任贤良”、“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太宗屡屡对‘一士之谔谔(直言)’表示‘此言是也,当为卿改之’,并赐绢帛”得出兼听纳谏,激励直言,结合所学概括回答即可。
因素:隋朝无道而亡(农民战争的威力);传统儒家的民本、仁政思想;大乱初定,经济凋敝。
据材料中“天子者,……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并结合所学,得出隋朝无道而亡(农民战争的威力),据材料“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并结合所学,得出传统儒家的民本、仁政思想,结合所学,从唐初大乱初定,经济凋敝的角度回答。
从材料中“天子者,……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并结合所学,得出隋朝无道而亡(农民战争的威力),根据材料“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并结合所学,得出传统儒家的民本、仁政思想,结合所学,从唐初大乱初定,经济凋敝的角度回答。
评价:唐太宗的“君道”是古代开明政治的典范,促成了封建治世的出现,成为古代治者的“明君”理想。但唐太宗的“君道”是为了维护李唐王朝的统治,其实施有赖于帝王的个人品质,唐太宗晚年背离了自己的这一“君道”。
从正反两个方面回答即可,据材料“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结合所学得出一方面:唐太宗的“君道”是古代开明政治的典范,促成了封建治世的出现,成为古代统治者的“明君”理想,结合所学得出另一方面:唐太宗的“君道”是为了维护李唐王朝的统治,其实施有赖于帝王的个人品质,唐太宗晚年背离了自己的这一“君道”。
评价历史人物尤其是古代中国的帝王,从功、过(积极、局限)两个方面去分析评价。从材料“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结合所学得出唐太宗的“君道”是古代开明政治的典范,促成了封建治世的出现,成为古代统治者的“明君”理想。然后结合所学得出唐太宗的“君道”是为了维护李唐王朝的统治,其实施有赖于帝王的个人品质,唐太宗晚年背离了自己的这一“君道”。
特征:农牧业相结合;工商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实行财产的重新分配;王室垄断经济。
据材料二中“家畜数量、土地拥有量”得出农牧业相结合,据材料二“手工艺品制作所需原材料的数量”、“小集市上的交易量”得出工商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据材料二“分发给居民的口粮”、“王宫再分配经济制度”得出实行财产的重新分配,据材料二“小集市上的交易量远远无法与王宫再分配经济制度的规模相匹敌”得出王室垄断经济,结合所学概括回答即可。
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家畜数量、土地拥有量”、“手工艺品制作所需原材料的数量”、“小集市上的交易量”、“分发给居民的口粮”、“王宫再分配经济制度”、“小集市上的交易量远远无法与王宫再分配经济制度的规模相匹敌”,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回答即可。
条件:新资料的发现;新技术的应用。
据材料一中“最新的科学测定年代的方法,确定了火山爆发的准确年代”得出新技术的应用,据材料二“根据我们目前对线形文字A的了解”、“没有一块泥板记载了不同种类物品的兑换率,透露当时人们是否以金银作为货币进行物品交换”得出新资料的发现,结合所学,从史料、技术等角度回答。
抓住关键信息“最新的科学测定年代的方法,确定了火山爆发的准确年代”、“根据我们目前对线形文字A的了解”、“没有一块泥板记载了不同种类物品的兑换率,透露当时人们是否以金银作为货币进行物品交换”等,结合所学,从史料、技术等角度回答即可。
平遥古城:明清汉族传统县城。徽州古村落:明清传统乡村民居。
据材料一中“在古代……县城通常为三里。平遥古城城方三里,正是这一‘礼’制等级的完整范本”得出平遥古城是明清汉族传统县城,据材料二“徽州古村落利用天然的地理形势进行设计……无论大小聚落,因是聚族而居”、“民居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型家族的生存空间”得出徽州古村落是明清传统乡村民居,结合所学概括回答。
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在古代……县城通常为三里。平遥古城城方三里,正是这一‘礼’制等级的完整范本”、“徽州古村落利用天然的地理形势进行设计……无论大小聚落,因是聚族而居”、“民居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型家族的生存空间”,结合所学概括回答。
不能正确获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特性:礼制等级。平遥地方三里的规模,徽州古村落的住家格局。家族中心。平遥民居是北方四合院,徽州古村落聚族而居。天人合一。平遥市楼“揽山秀”、“挹清流”,徽州古村落的天井采光通风。
一是礼制等级,据材料一“在布局上,遵循严格的‘左祖右社’、‘左文右武’、‘上下有序’的城市礼制程式”、“平遥古城城方三里,正是这一‘礼’制等级的完整范本”得出平遥城方三里的规模,据材料二“民居院落相套,……形成左右对称、长幼有别、尊卑有序的住家格局”得出徽州古村落的住家格局,二是家族中心,据材料一“城里的古民居是具有自足封闭色彩的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得出平遥民居是北方四合院,据材料二“无论大小聚落,因是聚族而居,徽州古村落均以宗祠为中心来营建”得出徽州古村落聚族而居,三是天人合一,据材料一“市楼能够‘揽山秀于东南,挹清流于西北’”得出平遥市楼“揽山秀”、“挹清流”,据材料二“天井,可以采光通风,无形中将天人合一的观念引入其中”得出徽州古村落的天井采光通风,结合所学分析即可。
获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在布局上,遵循严格的‘左祖右社’、‘左文右武’、‘上下有序’的城市礼制程式”、“平遥古城城方三里,正是这一‘礼’制等级的完整范本”、“民居院落相套,……形成左右对称、长幼有别、尊卑有序的住家格局”、“城里的古民居是具有自足封闭色彩的典型的北方四合院”、“无论大小聚落,因是聚族而居,徽州古村落均以宗祠为中心来营建”、“市楼能够‘揽山秀于东南,挹清流于西北’”、“天井,可以采光通风,无形中将天人合一的观念引入其中”等,结合所学分析即可。
不能正确概括民族文化的共同特性。
保护:保持整体原貌,体现历史感。开发:进行适度开发,体现协调性。
保护,据材料中“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结合所学得出保持整体原貌,体现历史感;第二小问开发,结合所学得出进行适度开发,体现协调性。
保护,据材料中“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结合所学得出保持整体原貌,体现历史感;第二小问开发,结合所学得出进行适度开发,体现协调性。
审题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