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19年6月28日中国巴黎和会代表团拒绝参加和会签字仪式,并发表声明:“媾和会议,对于解决山东问题,已不予中国以公道。中国非牺牲其正义公道爱国之义务,不能签字,中国全权愿竭诚布陈,静待世界公论之裁判。”此事件
2.孙中山在《关于组织国民政府案之说明》中说:“现尚有一事可为我们模范,即俄国完全以党治国,比英、美、法之政党,握权更进一步,我们现在并无国可治,只可说以党建国,待国建好,再去治他。”与之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4.1933年,由红军学校与苏维埃大学军事政治部合并组成了苏区最高军事学府——红军大学。1937年1月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抗大命名的背景是
7.解放战争后期,毛泽东第一次成为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时代》周刊如此描述:“对绝大多数中国百姓而言,意味着和平——战争也许会迅速结束;5 亿困顿疲惫的中国民众在上周见证了毛的辉煌——他们进入了北平。”这说明当时
9.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毛泽东说:“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 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下列关于一届人大认识正确的是
① 背景是“三大改造”的深入开展
② 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③ 确立了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④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
11.1958 年海淀区四季青人民公社社员在进行“大辩论”时,有的社员提到反对将自己的新房、好房归公;有的认为1959 年要达到“小麦亩产6000 斤至1 万斤”的高指标,是不可能的,但都不愿公开说出自己的意见,怕被辩论成“右倾保守”。但社员也不相信报上刊登的那些所谓高产“卫星”。有的社员说:“徐水一棵白菜重几百斤还不像水缸一样粗吗,这怎么可能呢!”这次讨论发映出
14.2015 年11 月7 日,海峡两岸领导人在新加坡会面引起世界瞩目。下列选项中有利于两
岸关系健康发展的是
①“一国两制”的制定
②海峡两岸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③ 两岸“三通”的实现
④主张用和平的方式实现国家的统一
15.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成就十分突出。改革开放时期取得的科技成就有
①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③巨型计算机研制居世界领先水平
④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并返回
16.1956 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下属于贯
彻这一方针的文艺成果有
①《茶馆》
②《蔡文姬》
③《沙家浜》
④ 《青春之歌》
18.当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后,本可逃走,但他认为,逃走是不正义的行为。他本人已经知道何为正义,所以不能再做不正义的事。苏格拉底认为,法庭对他做出不正义的审判乃是出于无知。上述分析可以用来解释以下哪一观点
19.《十二铜表法》规定,提起“请求返还所有物的诉讼”时,必须携带有争执的实物到庭。如果物品不便携带,要拿出能代表其实物的一些东西如土块或树枝,同时当事人在诉讼时要用一根木棒触到该实物。该项规定说明罗马法
20.公元212 年,罗马帝国皇帝卡拉卡拉颁发敕令,给予帝国的全体自由民以罗马公民权。
罗马的法律成为适用于帝国境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其带来的影响有
①有利于罗马帝国经济发展
②推动了罗马政体的转变
③缓和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
③标志着罗马法体系完成
21.15 世纪,在葡萄牙国王若昂一世的支持和鼓励下,亨利王子创办了专门的水手航海学校,从1418 年开始步步推进沿西非海岸的探险活动。1487 年迪亚士绕过非洲好望角,10 年后达·伽马继续向东航行抵达印度。葡萄牙的航海活动
①是国家支持的航海殖民活动
②为葡萄牙带来巨大的商业利润
③推动了葡萄牙工业的迅速发展
④ 体现了人类不畏艰难的探险精神
10 年后达·伽马继续向东航行抵达印度。葡萄牙的航海活动
①是国家支持的航海殖民活动
②为葡萄牙带来巨大的商业利润
③推动了葡萄牙工业的迅速发展
④ 体现了人类不畏艰难的探险精神
22.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经济发展有重大的影响。下列各项正确的是
①欧洲一些城市出现证券市场
②西欧依靠固定地租为生的地主地位下降
③中国农民开始种植玉米烟草
④ 以欧美资本主义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形成
23.1454 年,意大利学者曼内蒂在批驳教皇英诺森三世所著的《人的灾难》时写道:“上帝是把人作为最美丽、最诚实、最富有和最终是最有力量的创造物所塑造出来的。”这反映了作者
26.光荣革命后,詹姆士二世携王子逃亡法国。英国议会下院提出一份决议,宣布“詹姆士二世已背弃了国王和人民之间的原始契约,力图颠覆王国宪法,而且业已离国出走,自行退位,致使王位虚悬”。这一决议
27.英国思想家霍布斯(1588-1679)认为,社会若要和平就必须要有社会契约,社会是一群服从于一个人的维权之下,而每个个人将刚刚好的自然权力交付给这威权,让它来维持和平、抵御外敌。掌握这个权力的政府,无论是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都是人们必须服从的绝对威权。据此判断,霍布斯是
29.西方学者在评论拿破仑的统治时指出:“它牢牢树立了法律之下的平等原则,给法国带来了法律和司法上的统一。它还保证了人们的宗教信仰自由,赋予了个人签订合同和拥有财产的权利。”能为这一评论提供依据的是
30.英格兰的技术发明在17-18世纪之交已经蓬勃发展,先后出现了铁匠兼锁匠纽卡门的蒸汽机,制铁人达比解决高炉冶铁燃料问题的炼焦炉等。1733年技工凯伊发明了飞梭,同年木工怀亚特发明了第一台纺纱机。1765年,钟表匠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这一现象说明
33.社会管理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方式,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古代雅典,全体公民在立法及治理公众事务上有直接与平等的权利。公民直接行使自己的权利和自由表达自己的意愿。政府的每一项决策往往都要经过公民和公民大会的讨论,政策的最终推出和执行也往往以体现绝大多数公民的意志为准。西周和春秋时期,国人是指居于国(城)中的拥有国家权力的人,国中上层贵族及国人仍以血缘姻亲关系相联结。他们是统治宗族的成员,皆有参政议政的权利,在君主废立、贵族派系斗争等方面都拥有广泛的权利;有财富拥有权;有从军作战的权利和义务,往往可以决定国家的盛衰成败。与国人相比,野人(居住在乡村的人)不能参与政治、当兵作战,原因即在于他们是被征服的部族或沦落的罪犯。
——摘编自胡新生《西周春秋时期的国野制与部族国家形态》等
(1)西周、春秋时期的国人和雅典的公民都曾经参与国家管理。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比较他们的异同。
材料二
清前期基层社会的管理通过保甲来实施,保甲的主要职能是维持地方治安和督催乡民缴纳钱粮等。在20世纪初的立宪运动中,晚清政府设计了基层社会管理的改革方案。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颁行的《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规定:市镇村庄屯集等地方,人口满五万以上者为“镇”,不满五万者为“乡”。城镇设“议事会”和“董事会”,乡设“议事会”和乡董、乡佐,负责督办本城镇、乡的教育、卫生、道路修建、农工商务和社会慈善公益事务。
——摘编自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
(2)依据材料二分析,与清前期相比,晚清政府如何设计基层社会管理的改革?你如何评价这种设计?
材料三
——摘编自孙宅巍、韩海浪《现代中国社会基层组织的历史变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对建国以来农村基层管理体制的变化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论证和分析逻辑清晰;总结归纳准确、完整)
34.人口移动是历史上十分常见的现象,对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18 世纪大西洋沿岸洲际人口移动主要路线示意图
(1)指出材料中“人口移动理论”中所列的两种移民方式。选择其中一种方式,结合15-18 世纪的世界历史,分析大西洋沿岸洲际人口移动情况及影响。
材料二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18 世纪中期到19 世纪中期人口及人口移动的情况。材料三 1978—1988 年,我国国家招工的农民为1110 万,而在各类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达到9000 多万人。镇成为当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最主要目的地。以广东省为例,1982—1987 年,镇吸纳了乡—城迁移人口的41%,城市吸纳了33%,县城则吸纳了26%。这一时期人口迁移以短距离迁移为主,长迁移尚不多见。以小城镇为主导的“自下而上”农村城市化模式逐步建立。1990 年代后,呈现出农村人口向大中城市流动和内地人口向沿海地区流动的趋势。1982 年,规模最大的10 个城市吸纳了11.86%的流动人口,1990 年上升为17.04%。大城市和沿海城市逐渐主导了我国的城镇化进程。
——摘编自殷江滨、李郇《中国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进程的回顾与展望》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人口移动的状况予以述评。
35.教育·生活·社会变迁
材料一
在宗教改革期间,天主教会备受攻击的弊端之一,就是听任愚昧无知的教师充斥教会,误导信徒。新教人士认为,神职人员都应当接受一定程度的正规教育,每个教区都要有至少一名“有教养”的神甫。随着民族国家的巩固,各国政府机构及其职能不断增强,这对官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迅速增多的商业团体和日益扩大的贸易活动,需要大量见识广、头脑灵活又能学会算的经营人才。频繁发生的各种法律纠纷,使公证人和律师分需求量与日俱增。所有这些社会需求,都要在教育获得极大发展的前提之下才能满足。于是在16、17 世纪,西欧进入教育发展的高潮时期。
——摘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卷》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17 世纪欧洲教育发展的背景。
材料二
民国一成立,在废弃清朝的等级服制的同时,民国政府有关部门就开始酝酿制定新的礼服标准。大多数人倾向于以西服作为民国男女礼服的定式。这引起有关人士和丝绸行业的忧虑与不满。有人指出:“我国衣服向用丝绸,倘易改西服,衣帽用呢,靴鞋用革,则中国不及外国呢革,势必购进外货,利源外溢,国用愈困矣”,并将导致“农失其利,商耗其本,工休其业”,认为“不如暂仍旧制”。这种观点立刻遭到无情抨击。随后,有一些人认为:“我国同胞欲国之富也,则宜用国货。用国货则改易西服宜尽以国货为之,不必用西人之呢羽。”“装可改,服可易,外国货不可用,国货不可废也。”不久,又有人提出传统的长袍马褂与西装同为礼服并行不悖的建议,立即受到大多数人的赞同。经过几个月的酝酿,意见基本统一:“(礼服)议定为中西两式。自大总统以致平民其式样一律。于彼于此听人自择”。1912 年10 月,民国政府正式颁布男女礼服规定。
——摘编自王东霞编著《百年中国社会图谱——从长袍马褂到西装革履》
(2) 某同学对以上材料进行分析,提炼出民国初年“礼服之争”的三种观点(见下表)。请结合下料依据所学帮助他完成表盒的其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