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春秋战国时期名家代表早期逻辑思想,被荀子批评为“辩而无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为治纲纪”。韩愈抨击佛教“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这些评价实际上反映了( )
4.在古罗马,指称法的有两个词:IUS和LEX。IUS指自然形成的法与习俗,它本身即含有潜在的完善性。LEX专指由世俗权利机构制定、认可的人定法。有关IUS和LEX表述正确的是( )
6.代议制民主的基本内容包括:社会共同体是政治权力的最终;公共权力的使用应以社会共同体的同意为基础;由各等级或社会团体选派的代表组成的机构能够行使共同体的政治权力。代议制得以实现的根本途径是 ( )
7.鸦片战争以后,来华商船日益增多。为了维修船舶,外商投资擅自设立船坞。1845年,英商约翰·柯拜在广州黄埔开设柯拜船坞。到60年代,英美商人在香港、广州、上海开设大小船坞近四十家。据此可知( )
8.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出实用的发电机,电动机也很快发明出来;内燃机的诞生及卡尔·本茨制造出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x射线;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开创了物理学的新时代。根据以上材料可以看出( )
10.联合国安理会2016年2月4日就叙利亚问题决议草案进行表决。中国坚持通过和平、对话和政治方式解决问题的原则立场,同俄罗斯一道投了否决票。中国表示愿根据有关原则立场,积极、建设性地参与磋商,同各方一道,为推动通过政治对话妥善解决叙利亚问题而作出努力。中国的这一做法( )
11.在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一共经历了三次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分别是五四运动、延安整风和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这三次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犹如一股强风,给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带来了崭新的气象。下列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认识不正确的是( )
12.英国公投又一次把世界的目光吸引到了欧洲。“几十年前还统治全球的欧洲大陆的前途这时似乎是暗淡的、危险的。但20世纪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上述材料意在说明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风俗是指在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因素作用下,人民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习惯、爱好、礼仪,这是漫长岁月中形成的历史现象,形成过程中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材料一 汉人自古十分重视发式与衣冠服饰。《孝经》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汉人成年之后就不可随意剃发,顺治二年(1645年),清廷规定“官民既已剃发,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强迫各族人民剃发易服。……为了保持本民族的文化,许多人因此反抗满清,或者宁愿一死。不仅原先准备降清的人立即改弦易辙,连已经归附的州县百姓也纷纷揭竿而起,树帜反清,由此引起的反抗以至于大规模的武装斗争几乎遍及全国。满清对此进行了严厉的镇压。清兵在南方的屠杀,多因剃发易服而起。
——摘自百度百科名片之《剃发易服》
材料二 剪辫与否本身不会给社会生活带来多大影响,但在近代中国它显然又带有观念变革的意义。孙中山割辫子于广州起义失败之后,显示了一个革命先行者同王朝的决裂。黎元洪割辫于武昌起义的枪口逼迫之下,显示了一个旧官僚在推拽之下的政治转折。袁世凯割辫于就任民国大总统前夕,显示了一个“名义上是共和主义者,但内心却是专制君主”的人舍鱼而取熊掌的权衡。 ——《清末民初近代中国社会转型》
材料三 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于1912年3月5日发出《临时政府公报》第29号,规定令到之日限20日,军民一律剪掉辫子。此令发布后,大部分商民立即剪去了辫子。有的在剪发大会中与数千人集体把辫子剪掉,有的却被手持剪刀的军警以强制方式剪去。在1912年初,是否剪了辫子,成了革命与不革命的标志。新政府也用强制手段来速成改朝换代的“剪辫令”。最终在国民政府的推动下,促成了中国男性剪辫运动的高潮。
——《清末民初近代中国社会转型》
13.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廷强迫各族人民剃发易服的目的及影响。
14.根据材料二,分析近代人物主张“断发(剪辫)”的出发点有何不同。
15.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国近代男性剪辫运动。
16.历史图片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阅读以下组图,完成下列要求。
给上述图片拟定一个题目,然后结合图片信息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论从史出,逻辑严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唐中期以后,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大批小农失去土地。均田制遭到破坏,农民生计无着落,亡者过半,租庸调失去了征收的根据,国家财政随之发生危机。当时,政府为了维持浩大的财政支出,只得把租庸调旧额分派到虽已穷困不堪,但尚未流亡的农民身上,名之曰:“摊逃”。这样一来,未逃亡的农民也只好逃亡,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不仅不能解决财政问题,而且使得经济秩序更加混乱,政府的经济实力严重削弱。
材料二 建中元年(780年),德宗采纳杨炎的建议,颁行两税法。两税法规定:(1)以大历十四年(779)全国税收额作为新税征收的标准额分摊于各州,以后根据财政支出的需要,确定应纳税额。(2)无论土著与外迁户,一律在现居地立籍纳税。(3)废除租庸调及一切杂税,主要依据田地及户等、资产征税,即主要征收地税与户税,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但丁额保留不废。(4)两税政府以钱计算税额,百姓则以实物折缴。(5)商人据其收入,征税1/30。(6)两税每年分夏秋两次征收,夏税以六月末为限,秋税以十一月末为期。
17.根据材料一,指出颁行两税法的紧迫性。
18.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税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