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人提出“领地国家”的概念,其特征是:国王的税收一部分来自国王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进贡;国王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据此,对古代中国处于“领地国家”时期阐释正确的是( )
3.中国古代某时期制定的选官标准,史称“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该选官制是( )
7.1923年中共中央《教育宣传问题决议案》强调:“凡能与工人接触之党员当尽力用《前锋》、《新青年》、《向导》、《社会科学讲义》等材料,使用口语,求其通俗化。”这说明中共早期报刊( )
9.伯利克里说:“在我们私人生活中,我们是自由的和宽恕的;但是在公家的事务中,我们遵守法律。这是因为这种法律深使我们心悦诚服。……我们服从法律本身,特别是那些保护被压迫者的法律。”这说明当时古代雅典 ( )
10.19世纪早期法国思想家傅立叶说:“任何一个劳动者都由于个人利益而与群众处于斗争状态,对群众不怀好意。医生希望自己的同胞患寒热病,律师则希望每个家庭都发生诉讼;……在文明制度的经济体系中,每一个人都这样处在蓄意与群众斗争的状态中。”这种现象表明( )
11.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里德曼说:“正如没有一个社会能够完全以命令原则来经营,一个社会也不可能完全靠自愿的协同合作来推动。相反地,以自愿交易为主的经济制度,却有足够的潜力同时促进繁荣与人类自由.”这一经济理论主张( )
12.伊朗儿童和未成年人知识发展研究院主任马杰德·格德里按照对伊斯兰女孩的期望设计出萨拉娃娃,并击败德黑兰商店橱窗里的美国芭比娃娃。他认为:“芭比像一匹特洛伊木马。她腹中藏着西方文化,比如化妆盒,不合礼节的服装,一旦它进人我们的社会,就会对我们的儿童施加这种影响。”材料主要说明( )
妥协,指用让步的方法避免冲突或争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幸福……为达到这个目的,甚至不惜违反正义。这样一来,人们之间必然形成彼此妨害以致达到危险的局面,这是同人们追求享乐目的背道而驰的。而唯一摆脱困境的方式则是互相妥协,通过契约的方式建立国家,成立政府,制定法律,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
——古希腊思想家伊壁鸠鲁
材料二 ……这次政变事实上就是以维护传统的名义进行的。它在维护传统与追求变革之间找到了一条适中的路,实现了斗争与协调、更新与传统的平衡。1689年1月28日下院的决议就是这样:英国仍是君主国,“上帝保佑吾王”仍是英国的国歌。
——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材料三 1911—1912年间以南北议和、清帝逊位和南北政府融合构成“大妥协”……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但近年以来,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喻大华即指出,《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这一妥协避免了列强干涉、内战和国家分裂,维护了民族团结,具有积极意义。
——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
13.据材料一,以史实说明古代雅典与古罗马是如何实践伊壁鸠鲁的主张的?
14.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中英两国在创建民主政治的历史进程中选择政治妥协的时代背景有着怎样的相似性?
15.材料三对辛亥革命“大妥协”的两种评价,你同意哪一种,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的理由
美国“边疆学派”代表人物弗雷德里克·J·特纳认为:“疆界”从来就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有形的、筑了界碑的。它本来就是传统的或近代的、多形态的、观念的、文化的、利益的、移动的、无形的。近代以来,一个国家的疆界观与其近代化历程紧密相连(如下图)。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6.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疆界观与近代化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
(要求:史论结合、叙述成文、逻辑清晰)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东南沿海地区被日军占领,中国政府失去了一半以上的税收,军费开支剧增,财政状况极为窘迫。中国108所高等院校中,91所遭日军轰炸,25所院校被迫停办。一些人力主实施战时非常教育或国防教育,主张中断一切正规教育,停办高中及大专院校。国民政府提出“战时应作平时看”,“教育是立国的根本,尤其当国家临到存亡断续的关头,成为绝对的需要,这是一个国家最强韧、最可靠的生存力量”。政府有计划地将沦陷区90%的高级知识分子和37所高校转往犬后方,教育部长以个人名义建立贷金制度,为来自沦陷区学生提供生活资助,后改为公费制,对大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费,共资助学生128000余人,其中包括杨振宁、李政道、邓稼先等一批日后闻名世界的科学家。对海外留学生给予救济,并继续派遣留学生赴海外学习。抗战期间,全国专科以上高校增加了33所(31%),教员增加了3623人(48%),学生增加了41575人(99%)。学龄前的儿童入学率从战前的43.4%上升到了胜利前的76%,初等学校学生数量几乎是战争爆发前的2倍。在职业教育方面进步更加明显,在校学生人数由战前的7000人增长到了25000余人。抗战期间教育经费在国民政府的财政支出中仅次于军费,居政府财政支出的第二位。
——摘编自侯杨方《不绝的薪火:抗战时期的教育》
17.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教育改革的主要特点。
18.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时期教育改革的影响。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英国的工业革命一爆发,法国就意识到不得不紧紧追上。所以法国在19世纪
面临着双重革命……从结果看,法国做得相当不错,到19世纪末,法国的国家制度问题终于得到解决,工业化也基本完成,成了欧洲第二个工业化国家。
——选自钱乘旦《英国通史》
材料二 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从许多方面来看都是美国革命的一个直接后果,但它要解决的问题却不同于美国革命,而和一个半世纪以前的英国革命如出一辄……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是对现代民主政治的创新具有重大意义,而法国革命是全球性政治民主化潮流开启的标志。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19.依据材料一,“法国在19世纪面临着双重革命”和“19世纪末,法国的国家制度问题终于得到解决”分别指的是什么?
20.如何理解材料二中作者对“英国革命”、“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在现代民主政治方面影响的评价?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力邀杨度参加,他表示:“吾主君主立究,吾事成,愿先
生助我;先生号召民族革命,先生成,度当尽弃其主张,以助先生。努力国事,斯在今日。勿相妨也。”
材料二“中国如不废共和、立君主.则强国无望、富国无望、立究无望,终归于亡国而
已。故以专制之权行立究之业,乃圣君英辟建立大功大业之极好机会”。
——杨度《君宪救国论》1915年4月
材料三 杨度于l929年秋,在白色恐怖之时,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有人讥讽他投
机,他驳道:“方今白色恐怖,云何投机?”
——何汉文《杨度传》
21.根据材料概括杨度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政治追求。
22.以上三则材料体现的杨度的政治主张是否矛盾,并请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