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历史学家顾颉刚说:“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制裁;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引诱。”但两种手段的相似之处是( )
6.杜环(唐)《经行记》记载:“一日五时礼天,食肉作斋,以杀生为功德。……不食猪狗驴马等肉,不拜国王父母之尊,不信鬼神,祀天(真主安拉)而已。”上述礼俗对应的宗教是( )
19.美国记者约翰•里德在《震撼世界的十天》里描绘了1917年下半年的一幕:“他们(俄国军队)派了成百上千的代表团来到首都,高呼着‘和平!和平!’”此后“他们”参与推翻了( )
21.1920年,自欧洲游历归国的梁启超出版《欧游心影录》一书,认为以民主、科学为基础的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中国)应担当重建世界文明的重任,从而提出了中西文化“化合”说。梁启超当时提出西方文明破产的主要依据是( )
23.霍布斯鲍姆在《极端的年代》中写道“(1929—1932年)在思想知识界及政治舞台上,共有三股势力争霸。马克思共产主义是其一。第二种势力则是改良式的资本主义。至于第三条路,就是法西斯路线了。”这“三股势力”的典型代表分别对应的是( )
24.1933年,罗斯福提请国会通过法案,成立“资源保护队”,主要是针对中部平原频发的沙尘暴。……至1941年时,共计有250万青年参与,在1500个营地开辟了740多万英亩国有林区和公园。史学家认为这一措施是“新政”中最受欢迎、最成功、最没有争议的措施,其依据是( )
28.“成员建成关税同盟,成员国之间取消所有内部关税,对外统一关税率”、“达成共同农业市场”、“实现人员、商品、资本和劳务的自由流通”。欧洲国家实现上述成就主要得益于( )
29.春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也折射出了历史的变迁。以下春联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②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宏图
③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④土改还家山河改色,妖氛敛迹百姓翻身
32.有学者认为:“柏林墙倒塌的主要根源在于,当东德面临1970年代世界经济的结构性危机时,试图通过国有化与中央集权等传统方式来化解危机,最终却因此而失败造成的。东德消失的根本原因在于国际条件,国内条件不过是一个影响外部环境的次级因素。”该论点主要是( )
33.民国一位外交家评论袁世凯时说:“和顽固的保守派相比,他似乎相当维新,甚至有些自由主义的思想,但对事物的看法则是旧派人们那一套。”对此评价的最佳理解是( )
34.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对这一现象的最佳诠释是( )
名家笔下之商鞅
材料一:“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设告坐之过,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
——韩非《韩非子•和氏》
材料二:“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司马光《资治通鉴》
36.上述名家对商鞅的评价有哪两类?
37.你认为,上述材料对商鞅的评价为何出现如此差异?
日本海军之兴衰
自1868年1月17日,日本创建了明治海军,至今一百四十余年。观察下面历史上日本海军主力舰数量及总吨位的变化表,回答问题。
——引自《日本军方公布的数据和美国国防部研究报告》
38.如何解释1894年至1945年日本海军的兴衰变化?
39.透过日本海军的兴衰史,你得到怎样的历史启迪?
近代之理论与实践
“马克思曾指出,……社会中有两种人,一种是实践家,一种是思想家。思想家的任务是为社会和本阶级编造幻想。思想家或理论家编造理想国的幻想并不是为了好奇或别出心裁,而是现实社会矛盾的产物。这些人深刻地分析了社会的矛盾运动,他们编造的理想国不仅企图给这种矛盾运动寻找一个归宿,而且是为了给他所面对的社会寻求一个可能达到的至高点,从而给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以精神寄托。”
——— 刘泽华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反思》
40.填入中国近代思想家发起传播的先后五次社会思潮。
41. 近代实践家如何将上述理论思想诉诸行动,从而促进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
42.国际关系之变动[来源:学科网]
20世纪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三次大的变动,即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雅尔塔体系的建立;20世纪末,两极格局解体,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叙述三次国际格局变动对中国的影响。
西方人眼中之儒学形象
材料一:中国人以儒教治国,有着大量的文献,远比其他教派更为著名。就个人来说,中国人并不选择这一教派,他们毋宁是说在研究学问时吸收它的教义。他们不相信偶像崇拜。事实上,他们并没有偶像。然而他们却的确相信有一位神在维护着和管理着世上的一切事物。他们也承认别的鬼神,但这些鬼神的统治权要有限得多,所受到的尊敬也差得多。真正的儒家并不教导人们世界是什么时候、什么方式以及由谁创造的。……的确,很多人都断言这种礼仪的最初创立与其说是为了死者,倒不如说是为了生者的好处。孔庙实际是儒教上层文人唯一的庙宇。他们不向孔子祷告,也不请求他降福或希望他帮助。他们崇敬他的那种方式,正如前述的他们崇敬祖先一样。…… 儒家这一教派的最终目的和总的意图是国内的太平和秩序。他们也期待家庭的经济安全和个人的道德修养。[来源:Zxxk.Com]
——《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华书局2010年版
材料二:18世纪后期,德国哲学家赫尔德公开站出来反对“中国癖”,认为中国社会尚处于“幼儿期”,根本不值得学习。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更从孔学(宋明理学)“灭人欲”中看到了中国文化和社会对个性的忽视和摧残,甚至把中国文化贬低为世界文化中最低级的文化。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更在《国富论》中将孔学的农本主义思想作为反面典型批判,以推销他的重商主义理论。
材料三:
(截至2015年12月1日,全球134个国家(地区)共建立500所孔子学院,分布在125个国家和地区。汉语、孔子、中国,连成一体,把中国的语言、文化,把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把中国的友好传达向全世界各个角落,不分种族,不分国籍。)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说:“2560年前孔子诞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大事。一生既无政治权威又无经济资本的孔子,带领七十二贤人和三千位青年才俊,以德性伦理、经世致用和人格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从曲阜走向中原,形成了中华民族自我理解和文化认同最有塑造力的思潮。现在,儒学不仅是中国的,也是越南的、韩国的,日本的,是东亚文明的精神体现。”
——环球侨讯
全球建立500所孔子学院和1000个孔子课堂。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43.概括西方人眼中儒学形象的变化。
44.你如何理解哈佛教授所说的 “(儒学)是东亚文明的精神体现”?
45.谈谈你对“西方眼中儒学形象”变化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