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师案例分析之谁在改变物美

来源:来源于网络发布时间:2009-11-10

  条形码的使用不仅仅为了方便销售,它的真正作用在于优化管理
  四月下旬的北京谣言四起,市民们在一片惊慌中开始抢购日常生活用品,零售业承受了比春节时期更大的购物压力,有些商铺出现了经营混乱的局面。物美在这一片混乱中显得与众不同,从供货到销售所有的环节都进行得有条不紊,其原因就在于条形码规范化。
  先行者物美
  早在七十年代,条形码就已经在发达国家普及,但我国开始接触条形码却是九十年代。
  九十年代,国内一些企业开始在销售环节中使用条形码,它的作用仅仅局限于企业与顾客之间销售关系的建立。而事实上,在现在看来条形码其实也是一种管理思想,是企业与供应商之间信息交换的一种协同。
  物美商业集团第一个在北京创办大型综合仓储超市,在条形码应用上物美也扮演了先行者角色,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物美的老总张文中博士。
  IT出身的张文中从创办物美的那天起,就开始考虑如何采用条形码管理的问题,并随之从台湾招来了几个中层管理干部,由他们具体负责整个条形码规范化改造。现任资讯部经理的刘秉恒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刘秉恒早年在日本留学,曾在日本的超市工作,后来回到台湾,也一直从事超市管理方面的工作。93年来到大陆,与现在的老总张文中结识,开始了他在物美的管理生涯。物美的条形码规范化改造,他是一个贯穿性的人物。“刚开始建的时候,我们就想到供应商的码必须和物美的码挂钩。”刘秉恒的这句话正是从物美与供应商之间信息交换的角度来说的。
  最繁琐的是编码
  刘先生多年的经验是:“整个条形码规范化管理过程中最繁琐的事情就是编码。”
  每个商品都有一个专有的条形码,这一般是指商品的国际码,它由国际物品编码协会赋予的,具有标准性和唯一性。国际码有13位数,里面包含了商品的一般信息,比如前三位数字代表国家,“690”就代表中国。
  有些厂家不愿承担申请国际码所需的费用,通常会印制假的条形码,如果物美完全信赖国际码,就会遇到很多的困难,而且有些企业还没有国际码,物美集团内部不得不自行对之编码。
  物美商品主要分两种,一种就是采用国际码的商品,目前,这类商品占到总量的70%多,另外接近30%的商品用的就是物美的自编码。自编码可分为三种:集团码、各事业部的自编码和物流码。
  物美的所有商品都是统一采购,进货时对那些没有国际码的商品,物美会给它一个集团码,这个码包含商品的基本信息,在集团内是唯一的。比如南翔的小笼包,是一个地方品牌,它没有国际码,但物美可以要求它印物美的集团码,因为物美可以包下它半年的产品。这样印出来的条形码可能其他人都看不懂,但在物美内部可以通用。
  物美现在存在四种业态:仓储商场、大卖场、综合超市和便利超市。各个事业部因为各自不同的管理特性,会有自己的商品编码和分类规范,这就导致各事业部之间的自编码也各不一样,它们之间的沟通就会依靠集团码。举个例子,南翔的小笼包,在大卖场的编码可能是“1234”,在综合超市有可能是“5678”,在便利店又有可能是“90”,但它的集团码是统一的。
  另外还有物流码,它是为了方便对物流过程的追踪而设置的。物流码一般用二维条码,里面包含几百个字节的信息。只要用通用的扫描枪一扫,就可以知道这个商品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什么时候进的货,以及它的数量、重量和体积等相关信息。物流码一般在厂家出货的时候就会贴上去。
  国际码、自编码、集团码和物流码在物美集团内流通,任何一台收银机都可以同时判断这四个商品码。如果商品的国际码坏了,换贴一个物流码,或是事业部自编码,或是集团码都可以卖。
  “入单小组”成为历史
  厂商来物美报价的时候,要把他们的商品信息资料依照物美的现场规范登记。但这一过程异常复杂,一个商品要填大概三十几项栏目,甚至要有照片。填完之后,物美会给厂商一个条码栏位,或者是国际码,或者是自编码,然后所有的信息都会交给系统来处理。
  也就是说,商品在入口时要靠条形码把关,这样就能避免在入口发生错误时,事后去调整所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零售业运营不好的原因大都是作业上失误太多,如果从开始的环节就把条形码规范化,能给整个链条的操作带来很大的便利。后面只要有人负责把货摆上货架就行了,以后包括价格的变动、商品的促销等等都由系统来完成。
  物美在97年的时候,各事业部之间开始编码,到98年的时候物美完成所有商品码规范化,即电子化。刘先生说:“那时侯从定货到物流出货,管理成本上降了3%—5%。”
  物美以前靠传真定货,人工录单。起初物美在支持30多家店时,仅定单部人员就有十几个。到春节高峰期,最多需要17个人。订单部办公室里一群人呼来喝去,手忙脚乱。这种现象持续了三年。
全部电子化以后,定单部只需3个人。2000年物美店铺突破60家,开始进行网上定货。各店按照确定的商品码从网上定货,由系统对各个店铺的定单自动统计。这样,处理订单由IT资讯人员“兼职”即可,入单小组在物美成为历史。
  这样做的好处不仅在于节省了人力,出错率也大大减少。比如以前经常发生门店定了10个货,入单小组录入时打成了100个的情况。内部编码电子化后,就彻底杜绝了这种现象。而且,现在从定单生成到出货,只要扫扫条形码就行了。不像以前每个环节都要检查核对,定错了货,拉回来还得检查核对一次。
  条形码的运用使物美对数据的掌握非常细致,每个商品每天销多少,每个渠道销多少,都可以算得出来。甚至还可以通过分析以前的数据,预测未来的销售情况。
条形码也成为物美与顾客沟通的桥梁。顾客发现东西买错了,回去要求换货时,他与物美沟通的依据就是商品的条形码。
  改变人的观念
  利益在商家的脑子里永远是第一要义。90年代初的时候,条形码在国内很难推行,其主要原因就是成本问题。十年前条形码的成本是一分,当时这一分对很多企业来说意味着是一笔沉重的负担,而现在物价上涨后,条形码的成本才一分五,已经降到了大部分企业都能接受的程度。
  刘先生说:“条形码规范化的最大困难是人们观念的改变。”因为要教育大家:条码是唯一的,是可信的。
然而在过去,这个商品如果今天不卖,人们会把它的条形码去卖另一个商品。这是一个通病,到现在还存在,人们会把条形码仅仅当作是销售的东西,认为商品是为了卖才给它一个码,而不会想到是为了管理。
  “我们去跟采购沟通的时候,通常会举这个例子,一个人死了以后,他的身份证号码是不是可以给另外一个人用,我们说这个商品是有生命的,因为他要卖,我要看他的流通过程,这跟人的成长过程一样。”刘先生说,“跟采购沟通完了,采购才会去和供应商沟通,因为我们从一开始就注意供应商的码与我们的自编码的对应关系。”
国内现在已经开始重视条形码了,事实上条形码可信度从97年的30%多现在已经上升到70%多了,这个发展速度还是比较快的。当然跟企业内部管理的需求还有些差距。虽然目前还有接近30%的产品还没有条形码,但对条形码的普及已是可见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