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英语考试大纲和2006年相比,虽然只有很少的变化,但是对于考生的要求却更加的明确并且题目的设置也更加的理性和科学。
词汇问题:
无论大纲怎样变化,词汇都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先来看一下大家都关心的超纲词问题,超纲词实际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伪超纲词”,一类是“真超纲词”。
虽然考研大纲要求“考生应能读懂选自各类书籍和报刊的不同类型的文字材料(生词量不超过所读材料总词汇的3%)”,但是实际上在考研的试卷当中,这3%的超纲词大多数都是由词根词缀构成的“伪超纲词”。往往在阅读文章的第一句话里面出现,给考生一个震慑的心理作用。
例如2006年真题阅读第一篇中的“homogenizing”实际上是来自"homo-","gen","ize"构成的。“homo-”做为前缀表示“相同的”意思,这个前缀应该是大家都熟悉的,但是有的同学说我不认识。这是没达到大纲要求的结果,大纲里要求,“考生还应自行掌握与本人工作或专业相关的词汇,以及涉及个人好恶,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词汇”。而在我们的生活中,必然会涉及到gay,lesbian,homosexual,而后面的这个单词就会被缩略成homo,也就是“相同”的意思。
"gen"表示"原,生"的意思,"-ize"表示"...化"的意思,因此这个单词可以被初步的理解成"相同生长化",这个时候已经可以做题了,只要选项的四个单词都能正确认知,就已经可以作对题目了。只有"assimilating"这个单词有"使相同"的概念。因为"as"表示"to"的含义,"simil"表示"相同"的含义。但是如果查字典的话,"homogenize"被翻译成"均质化",而"assimilate"被翻译成"吸收",这时候反而不能很好的解题了。
考研新大纲在159-177页给出了前后缀的内容,其目的就在于让考生精确的掌握词汇的核心含义,而不是字典里面有局限的中文翻译。
对于考卷中的真正的超纲词,大纲的要求是“考生应能:根据上下文推测生词的词义”,因此这部分词往往是通过上下文逻辑关系能推理出来大致的含义的,并且,即使猜测的不太准确,也不会影响到解题。
例如2006年真题阅读第四篇中第二段中的"daffodils"是个真正的超纲词,原文如下:
“But somewhere in the 19th century, more artists began seeing happiness as insipid, phony or, worst of all, boring as we went from Wordsworth's daffodils to Baudelaire's flowers of evil. ”
但是这句话里面有一个“from...to”的结构,表示的结果只有两种逻辑关系,一种是表达正向或者反向的递进相同关系,另一种是表相反关系。具体是表相同还是相反,如果考生对这两个人名不了解的话,就搞不清楚,但是大多数的考生是肯定不知道这两个人名后面的背景知识的,做为一个非英语专业的公共课考试,这两个人名不能是考查点,所以我们不能从这里进行逻辑的推理,实际上,如果仔细观察一下,第一段和第二段是相同的逻辑结构,第二段是对第一段的实例的解释说明,第一段的原文如下:
“Many things make people think artists are weird and the weirdest may be this: artists' only job is to explore emotions, and yet they choose to focus on the ones that feel bad.”
因此,我们可以非常明确的知道,第二段的“from...to”在文章中指的是从好到坏的比较,因此“daffodils”指的是一种好的花,并且引申为艺术家的作品及行为表现等等。
理解到这个地步,对于我们理解和把握全文已经非常到位了。所以考研的试卷里面其实没有真正影响阅读的“超纲词”,考生只需要把大纲要求的词汇和前后缀熟练掌握,并掌握大纲词汇涉及到的词根,就可以把词汇完全解决了。
那么我们再来看一下大纲要求的词汇,5443个单词。很多考生望词生畏。买了不同版本的词汇书,总是解决不了。在这里建议大家先在网上下载一个考研词频表,在这个表格里面,把历年真题里面词汇的考频统计出来了,先把这些单词精确理解,然后再看词汇书就会轻松很多。但是网络上这个表整理的并不好,例如像"some","any"这类词的考频必然很高,但是对于我们的复习并没有帮助,因此我把这些“伪高频词”去掉了,整理了一个小文档,放在了我的BLOG空间上,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下载。网址:http://www.itgogo.net
当这些高频词汇都解决以后,再去背词汇书,效率就会高很多,即使某些单词背不下来,也不会有挫败感,因为你知道,高频的单词你都已经掌握了,并且现在处于对它们的复习阶段。
做题顺序:
关于考试的做题顺序,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因为当你坐在考场上,在卷子还没发下来的时候,你应该是知道你大体上能拿到多少分的,因为你经过了充分的复习。所以,当卷子发下来的时候,你需要做的是把你的得分点迅速的拿到手。
所以,第一个做的绝对不是卷子的第一个完型填空的题目,也就是被大纲称为“英语知识运用”的题目。因为这个题目20个空才10分,出力不讨好,得分效率最为低下。
因此,鉴于这样一个指导思想,第一个应该做的题目,应该是写作,因为30分的写作,分为大小作文,是你最能主观把握的得分点。
然后再是阅读理解部分,这部分得分的效率比较高。再是新题型和翻译,要看每个考生不同的擅长,最后才是完型填空部分,这样才会更高效率的在考场上得分。
下面就各分项的复习要点简单的说明一下,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做模拟题,即使出题的人特别的出名,只要不是真题,就不要去做。练九阴真经是不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模拟经书来练习的。
写作部分:
写作部分小作文的训练主要是书信体,这里就不展开细讲了,大家针对以前的真题多练一下,需要注意的是,信息点不要遗漏,遗漏会扣分,另外格式不能出问题。
我们主要关注的是大作文,大作文考核图表和漫画作文的概率更多一些,因为这类作文的第一段往往需要描述图片,这也是作文的考查点。这样也会给考生减轻文章字数的压力。
接下来的第二段就是TOPIC内容,往下的第三段第四段则是具体的例证和解释,以及最后的总结句。这样的一个写作套路和阅读文章的逻辑结构非常的相似,因此写作的模板化结构非常容易在考试前就准备好,以不变应万变。
考研的作文绝对不是上了考场见到题目才开始构思并写作的,而是考试前就把几个自己的模板背下来,到考场上套公式的。这绝对不是投机取巧。因为考研的大纲要求“写作时,考生应能:遵循文章的特定文体格式。”所以,考研的作文考查的不是考生的即兴作文能力,而是在考查大纲中指出的,“考生应能写不同类型的应用文,包括私人和公务信函,备忘录,摘要,报告等,以及一般描述性,叙述性,说明性或议论性的文章”而大多数的考生都被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中的作文形式所误导,没有意识到其实考研的作文是在考查写作套路,而不是文采。因为研究生将来主要的工作是不断的写论文,而不是不断的写散文或者情书。
阅读和翻译部分:
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建议考研的同学先从2000年真题开始,每天看2个阅读文章,先不用做题,把文章看懂是关键,分析句子的含义,画出文章的结构,遇到已经背过但是不能马上反映的单词,用荧光笔标志出来,抄在本子上,单独的强化记忆。最后把文章翻译成中文,工作就算结束,在这个阶段先不要着急做题。当这样做到2005年真题的时候,再从2000年的翻译文章做起,一直到2005年。2006年的真题留作给你自己做模考使用。
当这样一个循环结束后,你的英文阅读能力会大幅度的提升,然后再去做题,你会发现你做题的正确率和其他同学相比,会高很多。因为你已经理解了原文并且掌握了文章的宏观结构,那种以前看文章看的似懂非懂,导致做题迷迷糊糊的情况下就不复存在了。同时这也把你的翻译能力锻炼出来了,两个项目同步解决。
关于翻译里面的核心词汇,每次官方公布的参考翻译答案都和我们英汉字典,词汇书上的中文解释不同,这是考生最为头疼的问题。实际上这是在变相考查“一词多义”和“熟词僻义”的问题。
但是这个问题的本质则是词汇的问题,也就是2005年大纲词汇表去掉单词的中文释义的原因,因为“终因根单词之间很难划等号,用简单的几个中文词语来解释英文单词的含义往往不够准确,而且很难把英文词语中的文化内涵以及感情色彩表达出来”。
例如2003年的翻译题中有这样的一句话,“Social science is that branch of intellectual enquiry which seeks to study humans and their endeavord in the same reasoned,orderly,systematic,and dispassioned manner that natural scientists use for the study of natural phenomena.”
这里面的“intellectual”这个单词,如果查英汉字典的话,我们得到的中文释义是“智力的,知识的,理智的,脑力的,思维的”意思,很多考生翻译成“智力研究”,“智慧需求”,“思维追求”。但是官方公布的答案却是“知识探索”,这里的“intellectual”被翻译成“知识”,但是字典里却没有这个中文释义词条。每一个翻译真题都有这样类似的情况,这也是让考生最为崩溃的地方。
这种问题的根本解决还是要从词根词缀入手。“intellectual”这个单词中的前缀“intel-”表“中间”的意思,词根“lect”表“选择”的意思,后缀“-al”是形容词后缀,因此“intellectual”这个英文单词的核心含义是“做事情能选择中间状态的,既不左倾也不右倾,是受过教育的,有知识有智慧的”,因此在这个含义的基础上,再带入到上面的句子中,再具体的翻译成中文,因此被官方把“intellectual enquiry” 翻译成 "知识探索" 就非常合乎情理了。
所以翻译部分除了要求考生能分析长难句以外,还要能从词根的角度正确的理解每一个单词的含义,这是考研和四六级对词汇要求的不同。从某种意义上说,四六级词汇的要求依然是让考生死记硬背词汇书,学习错误的英语,考研的英语考试是希望能纠正这一错误,让研究生在科研的时候不至于困惑。
新题型部分:
新题型是很多考生特别头疼的一个题型,实际上这个题目的本质在于考查考生的论文结构和逻辑思维能力,如果在做上面的阅读翻译的时候,你把每篇文章的篇章结构都画出来的话,那么做这类题目就非常的轻松了,很多同学针对这类题目耗费的时间特别的多,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通读每段后好不容易找出第一句,再找第二句的时候,发现所有句子的意思全部忘记了,需要再读一遍,所以消耗了大量的时间。
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这实际上是我们对英语表述问题不习惯的问题,建议大家在做这种题的时候,还是先翻译成中文,写在旁边,然后找里面的逻辑关系,排列次序,中文句子排序相信每个同学都是内行。然后再把对应的英文句子的次序选定就可以了。这样新题型做起来就非常简单高效了。
2007年阅读理解的B节,也就是我们说的新题型,大纲的要求如下:
B节主要考察考生对诸如连贯性,一致性等语段特征以及文章结构的理解。本部分有3种备选题型。每次考试从这3种备选题型中选择一种进行考察。
1)在一篇总长度为500-600词的文章中,有5段空白,文章后有6-7段文字。要求考生根据文章的内容从这6-7段文字中选择能分别放进文章中的5个空白处的5段。
2)在一篇长度为500-600词的文章中,各段落的原有顺序已被打乱。要求考生根据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将所列段落(7-8)个重新排序,其中2-3个段落在文章中的位置已给出。
3)在一篇长度约500词的文章前或后有6-7段文字或6-7个概括句或小标题。这些文字或标题是对文章中某一部分的概括阐述或举例。要求考生根据文章内容,从这6-7个选项中选出最恰当的5段文字或5个标题填入文章的空白处。
从上面的要求我们可以看出,备选题型1和2要考察的重点是英文文章写作中的整体结构和各段落逻辑关系排列的问题。逻辑关系解题思路往往从并列递进与因果关系,转折让步关系,总分例证关系,时间关系等这样几个大的方向着手。
备选题型1也是2005年和2006年的考试选中题型,所以考生在解这种题目的时候要加强对文章的宏观把握。
备选题型3是微观把握的问题,但倾向于局部而不是细节,需要考生在对文章全局把握的基础上,明确该文章是现象解释型,观点说明型还是新老观点对比型,然后对考题中的空白进行判断,分析其总分论点,段落主题和对段落内容的概括。这样就要求考生对于论点支持或者反对的例证或佐证有高度的总结归类能力,实际也是逻辑能力的一种考察。
完型填空部分:
英语知识运用的20个填空分为两大类别,一类是考查词汇的题目,一类是考查逻辑转承关系的题目,之所以建议最后做完型填空而不是一开始就做,是因为这也是一个考试策略的问题。除了前面我们所说的得分效率问题,另外这也是一个心理战术的问题。
如果一打开卷子先做完型填空的话,你这一天的英语的语感就被完全破坏了,如果是先写作,再阅读,翻译的话,你就会形成一个非常良好的语感,因此最后做完型的时候,很多题目要填的空在前面的阅读翻译文章里面就见到过类似的情况了,因此有很高的概率作对。如果是一开始做完型的话,经常会被干扰选项影响,导致选择很犹豫,当一个错误的答案被你当成正确的选择了以后,后面本来可能作对的阅读题目也可能受其影响而做错。
当然这只是给大多数同学的建议,希望大家根据自己的情况,参照上面的理论,进行适当的调整,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复习方式。在考试中拿到最多的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