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词汇、语法规范的探讨 (1)

来源:网络发布时间:2008-12-22
普通话水平测试(PSC)近年发展很快,为新时期推普工作注入了活力。要使这项工作实现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同时使普通话等级标准更加合理和完善,需要不断从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很好研究。测试是一项系统工程,本文仅点击一脉,谈谈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词汇、语法规范的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2000年12月湖北省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对全省93位国家级测试员进行后续培训,其中一项是测评能力考核。测试员依据应试人的测试录音进行评分。笔者对应试人说话项的录音进行了整理,录音整理稿附后。参照刘兴策的论著《语言规范精要》,应试人说话项录音文字稿中出现的词汇、语法规范化的问题归纳为四个方面。1、方言词语的规范问题。2、运用词语规范问题。暂将等义词的规范,关于创造和使用新词语的规范,关于外来词的规范,运用词语方面的问题等统归此类。3、普通话和方言在语法方面的差异所引起的规范问题。4、语言运用中产生的语法规范问题,诸如:搭配不当,成分残缺,个别成分庞大,词序颠倒,虚词使用不当,歧义,累赘多余,杂糅,滥用“欧化”句法,含混不清等问题。按以上分类,应试人说话项录音文字稿中词汇、语法规范问题次数统计列表如下:

表一
      这五位应试人的普通话等级经国家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与湖北省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共同核定。依据湖北省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能力考核试卷答案(附后)。笔者对93位国家级测试员有效分数统计,词汇语法项评分情况如下:

表二
      笔者对某位测试员具体评分情况不详,不能推测是否同一位测试员对几位应试人都有扣分,但大部分测试员没有扣分是不争的事实。在几年测试实践中,我们调查发现:词汇、语法项评分有基本不扣分、甚至从来未扣分的“宽容派”,有见者1.0分的“谏诤派”,有每组20名应试人或实或虚扣几次的“点缀派”,也有难作主张,取决于同考场另一测试员扣分与否的“观望派”。总之,测试过程中,词汇、语法评分较为混乱。
按照湖北省普通话水平测试评分细则,词汇、语法规范不扣分;词汇、语法有1-2次不规范,扣1?2分;不规范情况较多,扣3-4分。应该说,评分细则非常明确,易于操作,为什么测试实践却不尽如人意。《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中一级甲等、一级乙等的等级标准中都规定“词汇、语法正确无误”,第二位应试人和第五位应试人的普通话等级分别认定为一级甲等和一级乙等,其说话项词汇、语法是否“正确无误”?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词汇、语法规范的问题亟须探讨。
  二、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词汇、语法规范的重新审视
  仲哲明指出,开展测试的一个重要目的是:通过测试,更好地贯彻新时期推普工作方针,促进普通话的进一步普及,并在普及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全社会的普通话水平,提高现代汉语的规范化程度。
  汉语规范化原则上是依照1956年罗常培、吕叔湘两位先生所下的普通话定义界定的,共分语音、词汇、语法三部分,其中语音是相对封闭的系统,容易规范,此不赘述。语法也相对封闭,但“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作为语法规范”本身是在颠倒了口语与书面语的关系的前提下制定出来的。测试过程中,许多人动辄以“口语”为挡箭牌,似乎书面语中公认的不规范情况,在口语中是合情合理,可以原谅的。而从表一可以看出应试人主要问题恰恰是语言运用中产生的语法规范问题,对此难道我们就一味听之任之?
  词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词汇规范实际未能真正依据“北方话词汇”这个标准,而主要是凭“现代人的语感”。然而,语感是千差万别的,同一词语、同一语用现象,有人说不规范,有人说规范,词汇规范总是处于争论之中,成为一个“痼疾”。被奉为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也受到吴再编写的《词谏??现代汉语词典评析与补白》的挑战。在词汇规范面前,许多人倡导“宽容精神”,主张“不可单纯地采取匡谬正俗的方法从事汉语规范工作”,反对“以一种狭隘保守的心态,盲目地不自量力地站在新词新语的面前指手画脚”。当然,两方面都有道理,正如李行健所谈:语言的发展和规范二者必须是统一的,光要发展不要规范不行,光要规范不要发展也不行。只有发展语言才有生命力,但不讲规范,语言就无法健康发展。测试员难道就怕做一个“定罪的法官”,而选择做一个“好好先生”?
  词汇规范的“宽容精神”使测试员对词汇规范的评分显得无所适从,对待口语语法的宽容态度也纵容了测试员的容错能力。汉语规范化所包含的词汇、语法规范常常掩盖于语音规范之下,这显然不能达到测试促进语言规范的目的。
  再看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性质。普通话水平测试是对应试人掌握和运用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