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准
1、国外对心理健康概念的界定
●第三届国际卫生大会(1946)认为——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但不是指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补充观点。)
●日本松田岩男认为——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认可的形式适应这样一种心理状态。
2、国外对心理健康标准的代表性观点
●世界卫生组织的七条标准——
⑴智力正常;
⑵善于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⑶有较强的意志品质;
⑷人际关系和谐;
⑸能能动地适应和改善现实环境;
⑹保持人格完整和健康;
⑺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马斯洛与密尔特曼的十条标准——
⑴充分的安全感;
⑵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
⑶生活的目标能切合实际;
⑷与现实环境能保持接触;
⑸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⑹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⑺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⑻适度的情绪表达及控制
⑼在不违背团体要求的情况下,能作有限度的个性发挥;
⑽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3、国内对心理健康标准的代表性观点
●北师大冯忠良教授的观点——
一个定义——什么是健康?适应就是健康,平衡就是健康。
六个特征——⑴敬业;⑵乐群;⑶好学;⑷创新;⑸坚韧;⑹自制。
●台湾师大黄坚厚教授的四条标准——
⑴有工作,而且有乐趣和满足;
⑵有朋友,而且乐于广泛交往;
⑶有自知之明,而且能扬长容短;
⑷能适应环境,而且积极的适应方式总是多于消极的适应方式。
4、综述与分析
●心理健康两条基本原则(佛洛伊德)——
⑴第一原则——快乐原则。
心理是否健康,首先依据主观感受来判断,因为人都有追求快乐、避免痛苦的本性,如果你不快乐,那就是不健康,就要调整与改善;/但快乐的人不一定就健康。
⑵第二原则——现实原则。
心理是否健康,还要看个体与社会是否整合。个体在追求快乐的同时,不能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集体、对社会的利益带来伤害。
●心理健康的三个层次——
⑴最低层次——克服心理疾病。
⑵中间层次——超越“第三状态”。
⑶理想层次——追求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者的动机不是来自于缺失性的需要,而是来源于成长性的需要。所以,尽管他们的匮乏性的需要都已经得到满足,但他们还是雄心勃勃,不断奋斗。
总之,心理健康不是指某种固定的状态,而是指富有弹性伸缩的一个相对状态。正常与异常,健康与不健康,都是相对的,其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判断标准也是多维度的。
●心理健康标准可分为两大类——
⑴依据“众数原则”提出的适应标准——它假定社会成员中绝大多数人的心理行为是正常的,而偏离这一正常范围的心理行为则可视为异常。/但马斯洛提出异议,他认为人的天性本善,至少是中性的.人后来会有善恶之分,是环境造就的。在极端的情况下,社会的主流文化本身就是异常的、压抑人性的,大多数人在此条件下都不能顺其本性发展,结果就会出现大量的 “适应良好的奴隶”,这样的“众数”代表的只是不健康人格。
⑵依据“精英思路”提出的发展标准——开掘个人最大的身心潜力,追求最有价值地创造生活,成为自我实现的人。/不足:疏于人情世故。
5、林崇德提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两大指标
⑴适应性指标——一切不适应社会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表现都属于不健康。
●嫉妒 ●自卑 ●任性 ●孤僻 ●焦虑 ●逆反心理 ●社交困难…
⑵发展性指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智力和人格的发展出现受阻也属于不健康。
●智力发展得不到及时的促进 ●社会化发展不够积极而稳定
艾里克逊的“人生八段”(心理社会期)理论
期别 /年龄 / 心理危机 / 发展顺利 /发展障碍
1 /0-1岁 /信任-不信任 /有安全感 /交往焦虑
2 /1-3岁 /自主-不自主 /自控自信 /胆小多疑
3 /3-6岁 /自信-不自信 /勇于表现 /畏惧退缩
4 /6-青春期 /进取-不进取 /有能力 /失败无能
5 /青年期 /统合-不统合 /方向明确 /角色混乱
6 /成年期 / 友爱-疏离 /感情生活好 /常孤独
7 /中年期 /有活力-颓废 / 爱家庭 /自我放纵
8 /老年期 / 无憾-悲观 /安享天年 /悔恨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