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白白去“充电”

来源:网络发布时间:2008-01-21

  忙着“充电”为哪般?
  
  在深圳一家日资公司当文员的邢小姐已经有了一个中文自考本科的学历,但她每天下班后仍赶着去上日语课。说起一天上“两个班”的辛苦,她不禁大发感慨:“深圳的人才这么多,如果不趁着年轻多学点东西,很快就会落伍的。”
  现代的都市,到处充斥着无形的竞争,人才、职业、生存、生活……“活到老,学到老”对于白领一族来说,有着更深一层的意味。一位白领说得好:“身在职场,每到一个驿站,我们都需要补充一下‘电力’来面对下一个目标。无论是拿出时间专心去深造,还是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我们为的就是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最终拥有纵横职场的能力。”
  白领忙于“充电”的直接动力来源于竞争的压力和就业的需要。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各个招聘单位对应聘人员的学历、特长和能力的要求都很严格,没有一定学历和一技之长的人很难在众多的应聘者中脱颖而出。一些对目前工作不满意的人,想找机会跳槽,也需要“充电”。
  同样,人才的高速流动也令高层白领们对自己的工作缺少安全感,总害怕会有一天不得不下台或下岗。因此“充电”就等于让自己吃了一颗安心丸,虽达不到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充电之后也会个三招两式,让老板舍不得你走,就算走,也不愁没有新的伯乐相中自己。弗吉尼亚大学常务副校长Daniel.He近日在穗港两地调查后说,90%以上的外企白领认为都有接受培训的需要,而且普遍认为西方证书最走俏。在美国一家电脑公司供职、曾获得过硕士学位的董先生也这样说:“我的美国上司告诫我:你如果一年不学习,你拥有的知识就会折旧80%。”
  正是这种种压力,使白领不得不挤出每天的空余时间,在图书馆、自修室、研究生班和各种培训班里忙于“充电”。“充电”使白领的生活变得充实,也使白领在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时显得更有信心。
  
  “充电”当心入误区
  
  对职场人来说,每个人的发展目标不同,所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不同,如何“充电”还得细细思量,一不小心,就会掉进“充电”的误区,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让好事反成坏事。
  
  盲目跟风型
  很多人都有“多个证书没坏处”的想法,所以市场上流行什么,哪类证书最吃香,何种培训最热门,他就跟着学什么。至于是否感兴趣,是否真正需要或者对将来的职业规划是否有用,却从不仔细考虑。常有一些人,手里一大堆证书,似乎什么都能干,却没有核心竞争力,自己都不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
  张先生中专学的是理工科,给排水专业,在相关岗位上工作了几年后,觉得学历太低不利于发展,便想到了“充电”。当时上海服装设计专业很时髦,张先生虽说并没有这方面的天赋,身上也没多少时尚细胞,可他还是去某大学“深造”了3年的服装设计专业,拿到了大专文凭。还没找到服装设计专业的工作,MBA培训又开始流行,他又报名参加了某校的MBA课程班和研究生班学习。学成后,证书有了,学历也有了,张先生反倒更迷茫了——我到底该找什么工作呢?我能做什么呢?
  
  填鸭型
  填鸭型,顾名思义就是拼命学习,也不管是否可以消化,能不能用得上,说穿了就是没有目的性地学,为了学而学。现在就存在一些人,工作之余的生活就是学习,把业余时间安排得密不透风。所以填鸭型又称书袋子型——只会往里面装,不会拿出来用。
  小李是某国企财务科员工。大学毕业已经三年了,可是他还像学生一样,整天手不释卷,不仅如此,他还把全部业余时间贡献给了各种各样的培训。除了报名参加会计师培训班,取得本专业需要的证书,什么网页设计培训、外语培训、企业管理培训,他通通都学,搞得他们科里面的人当面叫他“培训专业户”,背后叫他“培训狂人”。笔者问他,学这么多有用吗?有些东西学了却长时间不用,会不会忘记?他自己也答不上来。
  
  危机四伏型
  IT业裁员风波一浪接一浪,裁得人心惶惶,如履薄冰,深怕下一个轮到自己。其实有危机感是一件好事,至少可以时时鞭策自己。可是一旦这种危机感变成一种带些神经质的敏感,恐怕就不是好事了。
  小陈在一家网络公司做编辑,她觉得自己的职位技术性不强,似乎是最不可靠的,因此为了使自己不沦为被裁的一员,她决定用业余时间“充电”。本来这是一件好事,可是小陈心太急,而且她在把握培训方向时,考虑得比较片面,认为把目标定得高一点,技术性强一些,才会减少危机感。所以她选择了关于网络交换机方面的培训。其实,小陈是一个很有才气的女孩子,如果在外语上加深学习或者在网页设计上面继续深造,对她的职业发展会更有好处。但她选择的是技术性很强的培训项目,这对感性的她来说简直是不堪重负。她现在累得腰酸腿疼,头昏眼花,学习却没什么效果。何苦呢?看来,她是在危机感下“反应过度”了!
  以上这些“充电”方式,不仅是造成了金钱、时间和精力上的损失,更重要的是容易把自己的职业生涯引入歧路。
  那么,怎样才能避免走入“充电”的误区呢?
  首先要目的明确,找准职业定位。要时刻关注自己所从事或准备从事的行业对人员技能的需求,认真分析其人才标准,明确该行业需要拥有何种才能、资格证书再去“充电”。
  小吴,国家某财经部门公务员。他毕业于商学院,性格外向,觉得早九晚五的固定生活乏味无聊,于是毅然决定辞职。可是如今大本学历的人才多如过江之鲫,辞职后在北京想找一个起点比较高的工作,必须要有较高的文凭和能力,于是他选择考MBA。虽然MBA的学习时间很长,但是小吴认为这是值得的,因为除了MBA,没有其他任何形式的培训会充实他原来的专业,获得比较高的学历,还能从国内外各种商业实例中提高自己的能力。用小吴自己的话来说,选择MBA是“一举三得”。
  其次是学以致用,找好“充电”切入点,注重职业所需的实用知识,加强本职工作的能力培养。
  李先生,某信息中心主管。李先生在大学里的专业是经济管理,到了信息中心这个技术性较强的部门工作,很多东西都是陌生的。在日常工作中,他接触较多的是网络方面的知识,他对此也非常感兴趣。在慎重考虑之后,他决定去参加Cisco的培训。首先,他认为自己工作中会遇到这方面的问题,系统学习对目前工作有好处,而且学到的知识也可以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其次,很多企业拥有自己的服务器,并且随着企业EPR系统的建立,对这方面的人才需要量肯定会加大,前景看好。最主要的是,他对这个培训项目有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有信心学好。
  
  找准培训“充电器”
  
  当前,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培训项目,到底哪一种才对自己有实际帮助,在选择培训时应该注意什么呢?下面就给你几个小小的忠告!
  ■如果你刚工作不久,处在积累工作经验的头两年,或者想迅速提高某方面的能力或增加某一方面的技能,参加一些短期培训班或是根据自己的专长和兴趣考一个实在好用的证书,应是不错的选择。短期培训或学习,实用性强,花费不多,见效又快。但应当注意的是,师资和教学内容是不是与先进理念和技术接轨,教你的人是不是有实际经验。
  ■如果你需要进入好企业的敲门砖,可以选择能获取文凭、让你“改头换面”的系统学习。选择这样的教育首先要弄清是谁在办学,他们的教学方式是否能保证你学到真东西,他们的证书或文凭在相应的领域中占有怎样的位置。目前,国内人才市场比较看中以下几种资格:高学历、海外学位、国际资格认证。
  ■如果你供职的岗位已经不错,但是担心下岗或是希望进一步提升竞争力,可以选择在职研究生班作为深造的途径。但参加在职研究生班申请硕士学位首先需要有学士学位。大专学历的人士通过攻读可以获取结业证书,根据有关规定,在职研究生班的结业证书在评定职称中是有效的。
  ■如果你具备较丰富的职业经历,更适合你的是相应的国际资格认证。参加国际资格认证考试往往需要一定的职业培训并具备相应的报考资格。选择国际资格认证应看该课程是否具备国际先进性,特别要看它的实用性。
  ■如果你准备攻读海外学位,也有多种学习方式供你选择。为避免产生国外学习的高额费用,目前已有一些国外知名院校将教学点开办在中国内地。学生在国内就可攻读专业课程,获得海外学位。例如:香港大学于2000年开始针对国际会计、公关、电子商务管理等几个专业在北京及上海开设了教学点。如同我们在高考时希望考取知名院校以学习到高水准的课程一样,在选择在职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提供教育的机构的各方面情况,包括机构本身的资历、提供课程的质量及是否可提供系统的教育。
  虽说开卷有益,但对忙碌的职场人来说,能够用来“充电”的时间毕竟有限,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使“充电”的效能达到最大化,为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推波助澜,还需事先的周密规划。
  就个人“充电”的准备而言,一要做好时间安排。是全天候地投入,还是利用业余时间,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是参加工作一段时间以后,还是毕业之后马上就去“充电”?二要提前准备费用。学费、资料费、考试费、答辩费再加上交通费、餐费,可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三要做好精神准备。学习本是一件苦差事,毅力和勤奋自不可少,还得抵得住诱惑。尤其是年轻人,应酬多,朋友要常联络,还要积累工作经验,鱼和熊掌常常不可兼得,非得痛下狠心决定取舍不可。耐得住寂寞,方能品尝胜利的甘甜,在济济人才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