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一种凝固的艺术。
欧洲许多城市在规划建设中,特别注重了古典建筑与现代建筑的结合,
他们在建设新的建筑时,都尽量保留自己独特的历史风格。
而在我们的周围,城市化发展出现了一种“城市克隆”的现象,
模仿高楼大厦、大广场、大雕塑……也使得我们的城市建设缺乏个性,没有自己的符号。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工程管理人才素质还有待提高,专业人员的培养模式还有待思考。
工程管理人才紧俏
从上海“2005年春季大型城市建设和管理人才招聘会”上获悉,目前建设人才最缺建筑设计师、造价师、监理工程师和营造师(项目经理)四大“当家花旦”,到2010年世博会举办时,城市建设和管理这些岗位将需要现在7倍的人才补给。据建设部的统计资料显示,现在,全国建设行业从业人员达3500多万,其中一级项目经理仅8万多人,只占从业总人数的千分之二左右。高级人才在人数上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如今,城市建设发展的步伐在不断加快,对于工程管理人才的需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能熟练运用计算机等现代管理手段进行工程项目管理的人才;其二,适应入世后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时代特征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专门工程管理人才;其三,能够胜任在政府建设主管部门、银行等金融机构、建设单位、建筑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投资与工程咨询机构以及国内外重大工程项目中从事工程项目管理、项目可行性研究与策划、行政管理、市场调研、投融资分析与决策,以及其他与工程项目管理有关业务的人才。
工程管理人才缘何匮乏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工程管理人才不论是在城市扩张还是城市建设维护过程中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造成这方面人才紧缺的原因综合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许多项目经理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文化程度偏低。人才资质整体偏低,成为阻挡我国建筑公司和人才进军国际市场的屏障,也造成了“城市克隆”现象的产生。许多老的项目经理凭借多年的经验,只会建造一样的住宅、一样的写字楼……也造成了城市发展迅速,但却缺乏个性,没有与实际相结合的尴尬局面。
其二,从业人员的职业化、社会化、专业化没有与国际接轨。建筑业项目管理人才队伍的现状并不乐观,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客观要求之间还存在很大差距。近十多年来,在建设部强有力的政策指导下,全国虽然培训了近80万名项目经理,其中获得资质的就有50万人之多,一级项目经理也有10万多人。但就整体素质来看,质量却不高。就拿在岗的项目经理来说,相当部分还未完全具备岗位要求的业务知识和管理能力,尤其是缺乏科技开创能力和国际化职业适应能力。所以,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建筑业人才需求的矛盾,特别是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人才的需求,是当前直接影响和制约我们实现产业国际化的主要因素。
其三,城市建设的盲目扩张和加速发展。城市之间互相攀比,争着建世界第一高楼,世界最高摩天大楼,很多城市模仿西方的建筑模式……或许这些建筑会成为招商引资的名片,但我们同时也失去了我们城市本应有的民族特色。据调查,中国共有669个城市,其中把建设“国际性城市”作为发展目标的有185个城市,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可能是基于对建设“国际性城市”的误解,才让我们在近几年看到了所谓多层欧式风格的住宅,看到了数不清的三国城,“千城一面”的模式,让我们觉得有必要放慢发展的脚步,仔细地思考和借鉴。这些城市的盲目加快建设发展,也造成了工程管理人才的短缺。
工程管理人才的方向
城市发展需要个性,人才培养需要创新
工程管理专业虽然最近频繁地被报纸杂志称为未来几年最热门专业,但对于四年本科的专业教育来说,如何把握住培养方向,如何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工程管理这个专业培养的是复合型人才,如果方向没有把握住,很容易变成一个没有特色的弱势专业,在四年毕业后,论技术水平赶不上工民建专业的毕业生,论管理素质又赶不上企业管理的学生,长此以往,必定面临着被社会淘汰的危险。
城市的发展需要个性,我们也深刻体会到社会需要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在德国,各城市一般都有专门机构管理城市规划,像柏林这样的大城市,政府有三大系统或部门参与城市规划工作,对从事规划工作的人员有一定的要求,一般都应有大学学历。其专业结构除城市规划和建筑学专业之外,还有区域规划、交通工程、环境保护、地理地质、勘查测绘等专门人才。大城市要求更高,还要有教育、数理统计、经济、法律、人口、社会学等方面的专家参加。其次,德国特别重视规划科学研究,不断更新规划的理论。如城市空间序列问题,上世纪60年代在大城市规划中倡导“盆底理论”,经过20多年的实践,他们又倾向于中心区可以适当建一些高层,而外围应建造更低的建筑,使其与大自然融合为一体,由内向外引发一种新的离心力。这也给我们一些思考,不仅是工程管理专业,很多专业都需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也只有不断创新探索,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进步。
人才储备是潜力股,适应发展是关键
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实践能力是比较重要的。现在的招聘单位想要招聘的人才往往并不是在学校里成绩最好的,而往往需要一些有实践经验和有所特长的学生,因为在上岗前不用企业投入更多的资金对他们进行培训。据教育部最新统计显示,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到338万,比去年增加58万人,增幅达20.71%,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对近几年大学生就业情况作了调查,他认为大学生就业率不高的原因非常复杂,地区发展不平衡、就业环境不良、人才培养偏离需求以及社会、家庭与个人期望过高等等,都可能影响大学生就业。如果我们想在本科毕业后避免就业的巨大压力,在本科学习期间,就应该有目的地学习规划,积极参加实践活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坚持“以人为本”,合理规划职业生涯
近几年,兴起了“考研热”,报考研究生的人数在逐年递增,许多人认为读研究生可以暂时缓解就业压力,这种盲目从众的做法实际上是不太可取的,有时并不一定是学历越高,工作越好找,尤其是对于我们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本科的四年生活,应逐渐学会适应社会,了解社会需要人才的方向,寻找自己的优势,合理地规划职业生涯。我们也可以多加关注与房地产或是城市建设有关的信息,常参加房交会、建材展等等活动,这些都是非常有助于我们了解社会的。我们在反对“克隆城市”的同时,也坚决不支持“克隆人才”。社会在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时也应注意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给他们发挥才能的机会和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