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政策,灵不灵?
不久前,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公布了以下数字:今年毕业生总数将达496万,比2006年增加82万,同比增幅达19.9%,而预计就业率不容乐观,将低于60%,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待业人数将超过百万。
与就业方的“紧张局势”相反,企业的高管们却是“开心”得很:既然有这么多找工作的人,那么拿高工资的,该动一动了;不主动免费加班的,该想一想了;孩子生病,老妈住院,想请长假的,该掂量掂量了;意欲跳槽的,面对那么多潜在的竞争者和替代者,该琢磨琢磨了……就业率不高,职场竞争激烈,在一些企业高管眼中,也不全是坏事,起码企业能因此节省人力成本,刺激大家提高工作效率。前一段时间,一个做人力资源经理的同行就被他的总裁谆谆教导了一番:在当今的就业环境下,HR部门要抓住时机大显身手啊!有压力,才有动力,让职场的“压力来得更猛烈些吧”!
的确,当今职场上,哪一个人对那与日俱增、与时俱进的职业压力没有切身感受呢?可是,真的就像许多企业高管期待的那样,高压政策能将员工“压”成“拼命三郎”吗?
其实,压力并不全是坏事。古语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的是压力和危机可以让人鞭策自己,不断进步。而没有压力的环境,会令人不思进取,懈怠苟安。现在有句流行的话:“毁掉一个人,就给他四十年安逸的生活”,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但是凡事“过犹不及”,压力也不例外。心理学研究表明,压力过度会使人心理紧张,精神迟钝,效率降低,出现低级失误,心脏机能受损……不知你有没有这样的体会,当承受的压力超过一定限度时,你越想做好某件事,就越做不好,进而失去自信和热情,甚至觉得浑身不舒服……从另一方面说,企业过度施压,可以奏效一时,但长期的高压政策会增加员工失误的几率,迫使优秀员工流失,让员工承受“工伤”、“职业病”甚至“过劳死”的风险。2005年1月,清华大学36岁的教授焦连伟和46岁的教授高文焕,在4天内先后死于“过劳”;2005年3月,31岁的云南电视台女主播张小燕命丧演播室;2006年5月,华为公司25岁的工程师胡新宇死于“床垫文化”……这些引人注目的新闻事件仅仅是冰山一角。有统计表明,过劳死的平均年龄为44岁,而科教界、IT和新闻行业“过劳死”的平均年龄,已滑到这个年龄之下,特别是IT业,仅为37.9岁。
如果在巨大的压力下,员工连“命”都拼掉了,企业会达到它梦想中的成功吗?一个奉行“一将功成万骨枯”的企业,会对真正的人才构成吸引力吗?
职业安全,行不行?
与职业压力相对的,叫做“职业安全”。职业安全增加一分,那么职业压力就会减少一分;同样地,职业安全减少一分,职业压力就会增加一分。相对地说,西方人力资源工作者提供职业安全较少,比如,很少有企业会提供“终身雇佣”的承诺。但是,在西方企业中,普遍存在一个“a ring of defense”——保护圈。除了有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险机制、强大的工会之外,企业除非迫不得已,一般不会解雇员工。相比之下,日本人在职业安全方面往往会得到更多的保障。日本企业普遍实行“终生雇佣”制。只要不出现重大工作失误,员工就可以安心地在企业中长期、稳定地工作。
乍一看,职业安全似与激励机制背道而驰,但是,其存在却有深刻的内在原因。首先,不“安居”,怎能“乐业”?如果缺乏基本的职业安全,员工往往会产生一种短期利益最大化的策略选择,无视自己和企业的长远利益。比如,招聘过程中,应聘人员会普遍有高薪要求。由于在企业中干多久没有一个基本判断,甚至有“朝不保夕”的感受,人们自然会要求高薪,能多拿就多拿。又比如,职业安全的缺失会使员工之间难以形成稳定、长期的工作关系,以诚信为基本原则的人际关系更是难以奢望,所以就会常常出现损人利己、甚至损人不利己的行为。
其次,人员流速过高,职业安全度过低,不利于公司人才的稳定。人才的过度流失将会长期地、从各个层面上损害公司的发展。也许有人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但是,眼见着身边的同事迫于工作压力黯然离去,大多数人还是会有“兔死狐悲,唇亡齿寒”的感觉。
第三,职业安全的缺失将割断公司文化的传统,降低员工忠诚度,打击士气。公司文化的沉淀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往往是几代企业领导人在商界打拼中凝聚下来的真知灼见。老员工不仅担负着培养接班人的责任,更重要的是将前辈的精神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员工的快速流动不仅可以破坏公司形象,而且一旦老员工退休,公司文化必将出现断层,甚至被新人所颠覆。反思日本企业,之所以有较强的凝聚力,公司文化与企业精神的持续传递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任何一个企业,人力资源经理在制定内部政策的时候,都必须在职业压力和职业安全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至于其依据,是企业内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承受力的正态分布。一般来说,智商、素质越高,对安全的职业环境的要求也就越高。因此,针对这类员工,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倾向于“重奖轻罚”的激励措施和人性化的管理手段。而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则不倾向于采用以上措施。在这类企业,普通员工对职业安全的感观是表面化的,很容易产生惰性,更适合于制度化的严格管理。
目前,中国有许多公司和企业,他们不分析自身的行业特点、员工层次,只是盲目地增加职业压力,减少职业安全,这个通病堪称危害极大。很多老板感慨自己“没有人才、吸引不来人才、留不住人才”,“明明加班的员工多了,工作效率却降低了”,“工资年年在增加,却没有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工作热情也日渐低落”……其实,企业这时应当反躬自省,看看是不是在没有增加职业安全保障的基础上,却一味地加大职业压力。这种资本方一厢情愿的梦想在现实中注定要被无情地粉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