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师:从江湖中来,到文化中去

来源:网络发布时间:2007-10-26
在浙江,初出茅庐的小伙子想日后能有点建树,先得找一个方圆几十里相对有名气的师傅。不管是泥瓦匠、木匠、油漆匠、补锅匠,总得有匠艺口碑。而师傅呢,要看得上小伙子,相貌是否俊秀,举止是否端庄,家庭是否有教养,读书读到什么程度等等。因为师傅也求得本门日后有人撑得起门面。
一旦师徒相悦,徒家得择日挑一大担布、肉、土产上师家,商量举办拜师宴。拜师宴在徒家,由徒家出资,请周围达官商贾,师则带本门已出师之师叔师兄若干赴宴。酒足饭饱、废话客套三巡六巡九巡后,师傅发话了,从今以后某某某就是他某门第几代徒弟了,此为告众。师者须当众受徒叩拜,对跪其前徒宣读本门学徒须遵守之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三纲五常等类规范。师说,某某某,愿遵守否?徒曰,愿!此为拜师程序。从此以后师者揽活谈判,干活教徒;徒则肩挑家什,尾随其后走村串寨。师傅抽烟喝酒,收一份半工钱,徒则没收入,半份工钱是学费。师傅并不一定要认真教徒弟,因为徒弟长着眼睛。三脚猫功夫边学边干自然也会,但好手艺是需要时间历练的。不到时间、不到功夫、不到工作量、不到师徒情深,师傅是轻易不会传授的。到了那日,师傅会把徒招到跟前,一大段废话后,将徒目前之手法、操作顺序,综合批一通后,说如果这样那般,这些问题不就迎刃而解啦!说的是这样那般,其实也就是杀手锏了,也就是本门绝招之一。学了这招徒弟边习边改还得半年。一般的好学之徒,学完了师傅所有的杀手锏,不急于出门挣钱,还得尾随师门达一年。学什么呢?跟师傅学商业谈判,客户开拓、公共关系,这一年交的学费,按如今说法叫“品牌建设费”。
这一年中,徒随时都可以向师傅申请,说想“出山”了,也就是说要脱离师傅单干了,一般师傅都会首肯的,若师傅不发话,为徒的就得忍着继续学下去。脱师宴是在师家,由师家出资,同样请周围达官商贾,长短期客户,同门师叔师兄,徒家稍有声望的亲戚故里。酒足饭饱,师说,各位亲朋好友,徒某某某自今日起脱师了,徒现在的手艺就代表他的手艺,若有此般那样的活计,请徒便是请他,此谓脱师词。有这话,徒弟日后行走江湖,可以自称师傅了,收费自然不成问题;若没这话,就质量与工钱,客户就会有质疑。说完这番话以后,徒得再行叩拜礼,这回是跪着的徒弟说了,师傅大人在上,徒某某某,在师傅的悉心关照之下,学多少年,走多少里,从什么到什么,得师傅教诲,虽今为脱师,实一生乃师傅门下之徒,师傅为终生行业之父,再造他生之类,此谓感恩词。
今天看来,这个诞生于民间江湖,以口手相传、言传身教的教育方法不是一种单纯的封建形式。这种形式导致固化一种学子的行为规范,教育成果才能得以保证。这种繁琐的师徒制通过漫长的时间,在手工艺、演艺、运输等行业中逐步完善与成熟,是技术与文化传承的制度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乍听起来,一个很封建的、封闭的、低层次的人才培训方式,究竟有什么作用呢?

在塑造行业文明、团队文化方面功不可没

因为师徒制在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明确了一种类似于亲缘联系的职业关系,即所谓的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在这种关系的约束下,通过不断的师徒相传,会构成一个相对较大的从业圈,这个从业圈就是行业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行业水平、行业信息、行业人员、行业质量等相对资源可以整合。这种整合就构成了行会、帮会。由这些行会、帮会、师徒会构成的民间的有效行业组织,便于横向与纵向联合。如木匠、泥匠可以与房地产业协会联合,房地产业协会又可以与商会、餐饮协会联合。在这种联合过程中,各行会因其内部的成员之间的师徒关系与类师徒关系,所表现出来的职业素养与职业文明趋同特点鲜明,目标一致,联合成功率也高,不像一般的手工艺者乌合之众的感觉。另外,因为行会内部有明确的师徒关系,人与人之间相对有次序与等级,便于有效地管理与沟通。

知识技能的传承与创新

严格的师徒制,徒者必须先认真学习,规范每一个基本动作,也就是在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方面,人带人,几十代传承,其精华部分会以规范的形式保存下来,有点像今天的“ISO”。在这种传承中,师徒除相互切磋规范动作以外,一定有长期的对这种规范的探索和优化过程,这也就是所谓的原理性学习过程。至于创新,凭的是“悟性”,也就是后人在前人传授的基础上,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将理论与基础知识重新探索与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在严格的基础理论功底下的创新,本质是不会变的,创新是对原来理论的一种超越。这种创新来自基础扎实、有效知识、经验、技能、理论的叠加和增效。历经数十代人厚重的、鲜明的、独门的行业文明就是由此而形成的。
也有人会说,师徒制的局限性还是很大的。因为其教育与培训方式古老,所以这种培训方式只限于手工业及科技含量较低的行业范围之内。其实不然,师徒制的核心并不是传授技艺,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崇尚这种严格规范关系下的面对面传授,才是师徒制的最大特点。如科学研究领域,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曾受业于居里夫人,今天的博士后工作站,大量的工作就是在名师教导下的较窄范围的研究。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这么解释:“当我进入德国时,被安排在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那儿读博士。说读博士,其实就是他带我搞研究。在德国,那时读博士就是拜师,师徒相处融洽了,博士学位也就没问题了。”在教育领域,孟师承孔,著《论语》。唐纯刚师从胡适“学一半超一半”。钱理群学于钟敬文,钟敬文学于周作人,师徒三代,各有千秋,但其格物致知的治学方式一脉相承,在该领域奠定了厚实的基础。在政治领域,周恩来与邓小平,马英九与蒋经国等等。总之,师徒制其实在我们过去的各行各业中都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今天来讨论师徒制,无非是要追根溯源,是要将这种文化的本质作一种肯定。肯定的目的并不是要将教师资源严重缺乏的学校教育、职业培训作否定,而是提出师徒制教育是一种全民教育、广泛职业培训机制的补充。这种面对面的师徒制在深度培训与较窄研究领域下,对高端人才和具体课题研究人才的培训是积极有效的,也是最能出人才的一种方式。另外在大部分企业、班组、作业线、协作小组中形成师徒关系,相互探讨交流技艺、经验,对绩效管理工作也将会卓有成效的。
(作者宋火根,资深策划师、昆明风之铃市场调查与研究公司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