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干的就是“中国创造”!

来源:网络发布时间:2007-10-27
郭凡生 慧聪国际CEO
1955年 出生于北京。
1991年 创业。
2003年 慧聪集团海外上市。
2006年 从纸媒体信息供应商变成电子商务服务商。
我最大的成就感,就是把一个小公司做成了一个行业标准。

我为什么做商情?

从我们1991年6月出第一本商情网刊到现在,正好15年!
当时中国还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为辅的年代,信息流动性很差。在报刊上做广告和在中国做商情的,我们都是第一家。当时我们仅在北京出一本刊,现在我们在全国范围内出30个行业的刊。中国现在每天有100万以上的企业在看着我们的刊做买卖。另外,我们的业务现在以互联网传播为主,是个纯B2B网站。
从这个角度看,用户越需要信息服务,越证明它市场化了。中国的市场化进程与企业信息需求的变化是一致的。
这种产业变化,也导致行业和自身管理方面的变化。慧聪15年前是一个管理不正规的小公司,现在是一个海外上市公司;最重要的是,原来是一个封闭的公司,现在是一个国际化的公司。我们在行业中一直是领头的,慧聪创造了当时报纸没有的分类广告。我们的分类广告出来后,报纸还给我们付信息费。现在,商情作为一个巨大的行业,已经做出来了。
在前8年,我们从来没有融过资,也从来没贷过款,完全是靠自己。现在也有许多公司成功了,如:新浪、百度,但是它们的成功是中国多数企业不能学习的。因为它们成功的前提是:公司一成立就有上千万美元的风险投资。
有人问我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做慧聪的。当我在体改所时,我们研究当时中国改革时发现,一个市场的培育需要两个条件:第一是没有垄断,第二是没有信息阻滞。我们通过商情报价,打破了这种信息阻滞。
为什么全中国的电脑都到中关村来卖?一是因为有高科技;二是因为中关村出现了以慧聪商情为代表的大量商情报价。这种信息披露越充分,市场价格就越低,越规范。所以,中关村一直是中国IT产品最便宜的地方。
我们为什么做互联网?因为现在收集信息的渠道固然越来越多,而网络非常发达。可以说它正在成为信息收集的主渠道。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进入互联网。将刊与互联网相结合,这是一个正常的发展。

我最担心的是什么?

现在,在许多行业商品分类上,慧聪就是标准。中国的商情和信息服务,慧聪就是标准。不承认这个标准的人,他要做刊的时候也要参考我们的书,看看我们是如何分类的。
另外,慧聪在做大的过程中,主要没有依靠外来投资和贷款。当然,遗憾的是我们还是做得不够大,在许多国际市场上运作经验不足。
要说到我对慧聪的担心,我就怕成为上市公司以后,我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把知识经济变成了资本经济。只要没有这种蜕变,慧聪什么都不怕。

我是如何看待战略的?

慧聪在创业时是小型公司的管理,当公司做大以后就产生分级管理。这是大企业和小企业的管理差别。现在,我们在动力机制上确定了劳动股份制和知识经济这种原则之后,我现在管得更多的是战略,是找到最核心的人。
除了管战略外,我考虑更多的是使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来提高效率。比如:我们有一个内部网,允许大家批评高管。受到批评后,他必须回答。这就等于3000人形成了一个公众文化。从简单的分级管理变成了民主管理。这个变化是非常大的。
慧聪的战略自2000年后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互联网不成熟的阶段,我们是以刊为主加上网;从2003年开始,我们是以网为主加上刊。慧聪正在从一个纸媒体信息供应商变成一个B2B的电子商务服务商。这是一个重要的战略转变。我们让一个纸媒体公司在业务、战略、管理和体制上成功地变成了网络公司,证明了从传统到网络的变化是可行的。
我不主张企业搞多少年的规划。当你处于一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时没有规划就是最好的规划。我相信,那些倒闭的国有企业,他们都做过10年规划。他们规划过自己如何倒闭吗?所以,慧聪当下不可能做15年规划,但两到三年的规划是清楚的,就是从以刊为主变成以网为主的专业公司。

谁说中国没有自己的管理?

有一种意见认为:中国还没有产生自己独特的管理思想体系。对此我是不认可的。改革开放20多年,从解决上亿农民的城市化进程,到中国制造的大量出口,这个过程中有管理的实践,也有理论的探索,至少是无师自通。它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已经很成熟了。关键是我们是用西方的理论框架来套,还是用中国经济发展成功的事例来证明。
有人说只有“中国制造”,没有“中国创造”。创造性最强的是互联网行业。美国的互联网公司打遍天下无敌手,进中国后就被一网打尽了。雅虎是全世界最大的门户网站,而现在,新浪、网易、搜狐、TOM加上QQ,哪个都比它强。Google进了中国,与百度的市场份额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扩大。卓越被亚马逊收购,它却打不过当当。eLong被美国公司收购,却打不过携程。而美国根本不知道B2B该怎样做,我相信我们的模式赢的可能是最大的。
所以说“中国创造”已经有了。在全世界最领先的行业,是中国企业在独领风骚。
这些年,中国企业最成功的在于无师自通。把国外的东西学过来,在中国改造了之后,外国人就再也学不走。例如:微软、戴尔、IBM,十几年前都是美国人、中国台湾人或香港人在做CEO,现在基本上都换成大陆人。中国成功的网络公司,很少有一家公司的CEO是海外的。而美国互联网公司只有在中国输得最惨。
最不成功的地方,是中国企业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成功,而我们的学术界也不承认他们的成功。中国很多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是缺少眼光的。
实际上,有了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以后,很多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是要作重大修改的。任何一家外国公司一进入中国,只要不本地化,就会被消灭掉。

我怎么看企业家精神?

什么叫卓越领导者?卓越领导者一定要是企业家,而不是有企业家精神的职业经理人。企业家的身份是拥有产权,他的主要收益来源于资产增值和利益分配而不是工资和奖金。所以对于任何一个真正的企业家来讲,他获取最大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的惟一方法就是把企业做好。如果一个人没有企业家的地位,他就不可能长期地成为卓越领导者。因为他对企业没有决定权。其实是一个制度产生卓越领导人,而不是相反。为什么中国在改革开放前几十年只有王进喜这样的劳动模范?因为当时的制度不产生企业家。
至于企业家精神,有客观和主观的两个方面。别管我怎样唯利是图,为自己挣钱,但我客观上只要为社会做出了贡献,就有企业家精神。对于大多数企业家,我们要的是客观的企业家精神,不是主观的。

我的价值观

我作企业时已经35岁了,价值观已经形成了。当时虽然没钱,也有天下为公的思想。我们这一代的价值观是“计划经济+雷锋精神+市场经济+企业家”的一个综合。企业家是求利的,但在求利的过程中是有原则的:第一,我为客户做一件事,我收的费用一定要比他自己做更便宜;第二,一定要比竞争对手做得好;第三,要替客户做他们做不了的事。当然诚信、善待自己的客户,这是企业的传统,也是企业的精髓。
年轻一代的企业家一定会比我们做得好。我送他们的话,是我在公司经常说的两句:“让知识拥有财富,用学习改变人生”。
(本文根据作者对本刊口述整理而成)
整理、责任编辑: 萧三匝

郭凡生心中的“四最”

您最钦佩的企业家是谁?
王石。因为他攀上了珠峰。
您最欣赏的企业是哪家?
没有。
15年里,对您触动最大的中西方管理著作(或思想)是什么?
我都是以批判的眼光在看管理学方面的书。我在管理上的学习,更多的是思考,是和企业家交流,而不是去看书。
如果让您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您认为管理者最理想的心态是什么?
既要有追求成功的“紧迫感”,又要有“平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