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园招聘中洞悉应聘者的核心特质最为重要。然而,通过何种手段才能够做到这一点呢?他向记者举了一个软件公司的校园招聘例子:
招聘经理为了给前来应聘的毕业生找一个最合适的职位,给他出了一个题目:“我有一个魔方,你将它弄成6个面6种颜色,时间一周。”
这位经理设想了以下几种情况:
如果他把魔方拆开,再一个一个装上去——说明他敢作敢为,可以从事市场开拓方面的工作。
如果他用漆把6个面刷成6种颜色——说明他很有创意,可以从事软件开发工作。
如果他今天下午就把魔方拿回来——说明他非常聪明,领悟力很强,可以做我的助理。
如果他在三天之内,把魔方拿回来——说明他请教了别人,很有人缘,可以从事客户服务工作。
如果他在三天之后,把魔方拿回来——说明他踏实肯干,可以从事低级程序员的工作。
如果他最后把魔方拿回来,说还是不会——说明他比较诚实,可以从事保管和财务方面的工作。
如果他不把魔方拿回来——那就爱莫能助了。
第二天上午,这位大学毕业生将魔方交给了这家公司的招聘经理——他到商店购买了一个新的魔方。经理欣喜若狂:“小伙子,你真是一个难得的人才,绝对是一个做盗版的好材料。”
张成说,是否真的发生过这样的故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招聘故事给所有HR的启迪:软件公司经理的目的很明确,根据应聘者的性格特质,安排与之相适应的职位,希望应聘者能够在工作岗位上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其思维方式独特,在游戏中发现人的特质,挖掘人的潜能;在轻松而愉快的环境中,寻找与职位胜任能力相匹配的人。
张成认为,企业选人其本质是寻找与目标职位胜任特质相匹配的应聘者。换言之,就是希望应聘者在被录用之后能够胜任工作,完成任务,实现目标。这就要求面试人员在充分了解职位所需的任职资格、知识技能等情况下,在面试过程中,洞悉应聘者的核心胜任特质。
如何在较短的面试时间里,做到这一点?
一、真实职位预视
真实职位预视,就是面试人员把企业现状,发展前景以及与招聘职位相关的信息告诉应聘者,使之有所了解。一方面,通过面试人员的介绍,可以减轻应聘者的紧张情绪,缓和气氛,有利于应聘者相对真实地表现自己,为后续的面试打下基础。另一方面,真实职位预视能够让应聘者进行自我筛选,如果他认为自己的能力与职位所需条件不一致,或认为自己不胜任该工作,应聘者会自行退出招聘过程,这比进入了企业后离开,无论对企业还是应聘者本人来说都要好得多。再者,通过真实职位预视就像给应聘者打了“预防针”,当员工进入企业后,发生了某些问题时,也不会有太大的反应。还有更深层次的一点:真实职位预视,显示了一种和谐的劳资关系,在所有应聘者中会留下良好的印象,对企业形象的塑造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二、应聘者陈述演讲3分钟
当应聘者听完面试人员对公司现状、发展前景及应聘岗位的相关信息后,会立即在自己的脑海里搜索与面试人员所讲内容相关联的信息,并把自己最适合招聘职位的、关联度最高的内容有选择地、用他认为最恰当的方式表述出来。
因此,面试人员可以通过应聘者3分钟的陈述看出应聘者的基本内涵、从业经验和资历背景。更重要的是,了解到应聘者的知识总量、思维宽度、速度、深度、精度、语言组织能力、逻辑能力、概括总结能力、化繁为简能力、应变能力等。而这些是在简历、笔试和测试中很难体现的。即使经验、资历和背景在前期翻阅简历时都看过了,但看应聘者写的和听他说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测试角度。所以,一个经验丰富的面试人员通过应聘者3分钟的陈述,基本上会有一个清晰的看法和判断。
三、询问应聘者行为性事例
应聘者陈述结束后,面试人员应主动发问。问什么?不要问些老生常谈的话题,不要问简历中已有答案的话题,不要问应聘者在3分钟陈述清楚的话题。应该问应聘者在陈述中和简历相矛盾的地方,问在简历及陈述中没有叙述出来的问题,问陈述的事实与应聘职位不相符的地方,问过去具体的案例。
提问时,尽量少用或不用“理论性问题”(比如:你认为一个领导应如何鼓励下属)和“诱导性问题”提问(比如:和客户打交道,需要很强的沟通技巧和服务意识,你在和客户打交道时是如何做的?)来提问,尽可能用“行为性问题”提问。所谓“行为性问题”,就是指所提的问题都是关于应聘者的行为特征,且其行为特征是其目标职位所需要的(比如:你能否给我们讲一次你跟别人的观点发生激烈冲突的时候,你是怎样解决的?结果怎样?)。所以,对应聘者在陈述过程中的一些非行为性事例,面试人员要有敏锐的眼光,将其识别出来,并且用相应的方法将应聘者的讲述引入到行为性事例中来。比如,应聘者讲:“我时常花时间了解客户的需求,而且客户很满意。”面试人员可以这样提问:“你能否具体讲一下你拜访客户的时间安排?”
上述三种方法,是一次完整面试的几个重要环节,而通过这几个环节,应聘者的核心特质,可以说清晰地展示在面试人员面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