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天河区23个村庄计划招聘毕业生52个,但应聘学子超过4000人,其中有80多位硕士,还有一名是华南理工大学的博士。计划招聘2个人的林和村,仅报名的硕士就有32个。
南京一家公司以每月千余元的高薪招聘擦鞋匠,在200名应聘者中竟有52位是大学生。
广州一个已经拥有40多名大学生的殡仪馆,计划再招聘30名大学以上学历的各类人才,而应聘者“人潮踏破门槛”。
这种被人称为“贫穷的奢侈”的人才高消费现象,到底说明了什么呢?
人才“高消费”其实是一种浪费 。科技部副部长徐冠华说,人才来自教育。犹如一个金字塔,巨大的塔基支撑着塔尖。据统计,我国在受到初等教育的每5300人中才产生一位博士,换算一下,这相当于每投入3580万元才培养出一位博士。尖子人才不仅是个人天资和勤奋的产物,而且是国家巨大投入的结果。高级人才改行换辙,在就业上降格以求,其实是一种严重浪费。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尴尬早就消失了,全国各地都在抢人才。尤其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更是爆发了一场激烈的人才争夺战。一些单位招人,动不动就强调要博士、硕士、MBA。有的地方提出“硕士研究生以上的可以先落户后就业,引进研究生不受生源和专业限制”。
无疑,我国今后的发展将需要相当数量的高新技术人才,高层次的外向型人才,高层次企业家以及专业技术和学科带头人。这些人才都应是受过研究生教育的高级专门人才。但是,缺乏针对性的盲目“抢人才”,并没有真正把学识与职位对应起来,却往往造成局部的人才积压,最终导致人才难尽其才,加剧了人才的浪费和人才市场的恶性竞争。
专家认为,目前这种就业层次不明确造成的人才“高消费”现象,最可怕的后果是作为现实信息反馈到人才开发方面,把人才买方市场简单化为“人才太多了”,那将再一次破坏我国人才开发的速度与质量。例如,发达国家一般都非常重视高等专科层次的教育,不论是专科学校数量,还是在校学生数量,比例均较高。美国的专科生在校人数超过全美大学学生总数的一半。而我国的专科生尚不足本科生的50%。专科层次人才数量过少,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