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企业,敢问痛在何处

来源:网络发布时间:2008-02-17

  
  三、“底盘”失控:人力资源的“瓶颈”
  在北京,在青海,在郑州,在深圳,在长春,我所调查的67家企业的人力资源部,“瓶颈”情形主要有以下两种表现形式。
  “摆设”形,占59%。人力资源机构设置齐全,但,没什么实质性作用。还只停留在报报表格,办办人事关系,不时上人才市场招招人。人力资源部长或总监,更多的事情是为老板“打杂”。郑州一家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最典型”,为老板写材料,出门安排车辆,来重要客人的接待、攻关、喝酒等。长春的一家企业的人力资源部工作“更简单”,只管“劳资”。
  “傀儡”形,占32%。人力资源部负责人是“闲职”,工作不得力的中层干部,才“塞”到这个部门。人力资源部干什么,连部长都不知道,随时听老板“招呼”。虽然也管员工招聘与辞退,但,主要是老板拍板,人力资源部只负责办办手续。
  而真正起作用的人力资源部门,只占9%。
  我的一个大学同学老郭,在北京的一家民营企业任人力资源部总监。我把他的谈话整理如下:
  我这个人力资源总监,就是个牌位。噢,你说机构啊,全哪!别说是机构设置、人员全,硬件还不错呢。什么培训部啊,电化教育室啊,电脑啦,电子图书资料啊,都有。可就是有一点,用不上。我这个总监啊,也管人。可是呢,只管最普通的工人。别说是中层干部啦,就是科长级的,也不归我管。噢,您说办手续啊?办,办,归我们办。其实,我们也就是办办手续。进谁不进谁,我说了不算。噢,这还用问,全由老板定呗!你说什么?我这是不负责任?哎呀,这您可不知道啊,老板要亲自“管人”,人家也没让我负责!噢,你说培训哪?我来时抓过,还向老板提交个方案,哪些人哪些部门该培训,怎么培训,谁来讲课,多少课时,计划可详细了。老板一听,还要花钱,立刻变脸了,说这不行。都什么年代啦?还在培训上花这么多钱?我说,规模小些,次数少些,也可少花钱。老板说,少花?少花也不行!这年头,谁还负责培养人才啊,都用现成的。你这个人力资源总监哪,观念得转变。
  
  开方篇:家族企业,敢问路在何方?
  
  尽管“家天下”问题不少,争议不断,但,光芒四射也好,昙花一现也罢,它毕竟是以无限的魅力、激情四射的活力及令人怦然心动的广阔远景,才风生水起,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我们应该相信:它也和任何事物的发展规律一样,起于前进,发展于前进,壮大于前进。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那么,我们怎样调整和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促使老牌家族企业“提速”,让新加盟的后来者少走弯路,这才是本文的宗旨所在。
  限于篇幅,这里只能开几个“小偏方”——
  
  偏方一:人力资源,为有源头活水来
  沉船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家族式企业只有打破人才垄断的坚冰,以干“大事业”的“大家”气派,放眼国际大市场,变对外来的人力资源和活力产生的排斥作用,为吸纳更多的专业化“外姓人”,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局面。新希望集团总裁刘永行曾说:“家族企业最大的弊病就在于社会精英进不来。几兄弟都在企业的最高位置,外面有才能的人进不来,而且一家人的思维方式多少有些类似,没有一个突破点,容易耽误商机。”
  浙江是全国家族企业最发达的地方之一,温州更是清一色的家族企业。现在,温州的企业已经越来越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很多企业都请一些职业经理人进行管理。日本是一个家族企业为主的国度,例如索尼、松下、三菱、丰田公司,他们请“外人”来管理企业的模式,被传为佳话。早在上世纪的70年代,三菱就请了一个不是姓三菱的人管理企业。日本人的心胸和大气,值得我们反思。
  这些家族企业成员只进董事会,聘请知名专业人士执掌企业管理大权,而且真正做到有职有权,决不是牌位。大多数中、下层管理职位也外聘专业人士担任,因此,一些日本老牌家族企业中老少三代人都为同一家公司打工,这些员工早已视企业为自己的家。中国的家族企业要克服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出现的“瓶颈”,必须痛下决心,任人绝不唯亲,踏踏实实走上从“家族企业”到“企业家族”之路。
  
  偏方二:多赢格局,“群星灿烂”的股东阵容
  老板是做园丁还是做渔夫?
  前者要不断做施肥、浇水、灭虫、剪修等“培育工程”,后者只是“索取”。二者的本质区别则是揠苗助长、杀鸡取卵、放眼未来、蓄势待发。现在,中国的民营企业,老板占股太大,没有形成“多赢”格局,调动不起更多的积极性,使企业发展迟滞。随着企业的发展,老板必须稀释股份,自己的股份少些,再少些。放眼国际,著名企业都在这样做。美国的福特公司、爱克森公司,总裁占股不到10%,日本的松下公司占股多些,也才12%。因此,有专家说:“一股独大,必然死亡”。那些生怕自己吃亏,把什么利益都看成是100%的老板,只能是“家企业”。而虚怀若谷,放眼未来,更看重1‰大于100%的老板,才是“企业家”。
  
  偏方三:决策科学,打破“五块坚冰”
  无庸置疑,决策的独断性,是许多民营企业初期成功的重要保证。相对于国企,正是因为雷厉风行、程序简约、出手迅捷,抓住了几次稍纵即逝的机会才走向成功。但,伴随企业的纵深发展,外部环境的变迁,企业主的个人经验开始失灵,只靠果敢、善断,已不能驾驭企业的航船,规避复杂多变的环境风险。
  
  总之,家族企业从开创到成长、扩展,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完成二次创业,除了改变上述高度集中式的企业产权、杂乱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外,狭窄的资本获取渠道、含混不清的经营策略及发展模式坚冰,也必须尽早打破。因此,家族企业只有正视自己,破除再发展的障碍,敲碎制约企业前进的坚冰,才能步入健康发展的正轨。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一批家族企业倒下去,更多的家族企业站起来!
  无论经营与管理,美国家族企业都比非家族企业的竞争对手更胜一筹:按10年平均值计算,其股票投资回报率为15.6%,而非家族企业的股票投资回报率则只有11.2%;而在资产回报率、年度收入增幅两项重要指标当中,家族企业分别达到了5.4%和23.4%,非家族企业则为4.1%和10.8%。美洲大学教授安德森和坦波大学教授里布达成共识:根据长期的调查研究,美国家族企业要比非家族企业的生命力旺盛得多。
  据美国《财富》杂志发布的2007年度世界500强企业排行榜,家族企业零售业巨头沃尔玛再次夺冠……
  据汤普森金融咨询公司对欧洲家族企业一次全面的调查分析,分析师和经济学家们发现:在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瑞士及英格兰的股市中,大型家族企业近年来出乎意料的发展与壮大……
  在中国,改革开放后短短的二十多年里,家族企业虽经沧海桑田、大浪淘沙,但却发展迅速。现在,75%的私营企业属于家族式组织和家族管理。据美国《福布斯》杂志评选的中国大陆50位富翁中,大部分是家族制企业的掌门人。从国际大趋势上看,即使是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家族企业也是最普遍的企业形式,很多闻名全球的大企业现在仍然带有家族式的色彩。中国的家族企业健康、快速成长,我们期待,我们确信!
  
  
  作者简介:
  刘国强,毕业于辽宁大学中文系、鲁迅文学院作家班。曾在《当代》、《中国作家》、《人民文学》、数十家刊物发表作品数百篇。部分作品曾被国家级选刊选载。报告文学《日本遗孤》入选《2005中国报告文学年选》并列当年中国报告文学排行榜第二名。发表(出版)长篇报告文学《人间太阳》、《荒野犁声》、《中国式美丽》及长篇传记《世纪丹青》。辽宁作协第三届签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