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敌而胜

来源:网络发布时间:2008-02-19

  两年多以前,我只身来到广州,应聘到一家广告公司上班,做文案策划。
  上班之前,我听一位同乡说:“你有一个同事,叫余杰,蛮有性格的。”我不太清楚“蛮有性格”到底指的是什么,初来乍到,也不方便多问,只是了解到他比我早两个月到公司,又比我大上几岁,并且业务能力很强。
  在我上班的第一天,见到了余杰。这是一个个子不高、头发很长、样子很整洁的年轻人。我热情洋溢地伸出手去,像是见到久别十年的老朋友。谁知,他竟迟疑了一下,然后十分冷淡又极不情愿地伸出手,象征性地握了握,表情麻木地望了望我。“我叫李宇,叫我小李就行……”没等我把话说完,他竟掉头转身倒水去了。接下来,他端着水杯煞有介事地望着我,用略带嘶哑的声音说:“不要这么客气,我们是同事.。”“接着,他又上上下下地打量我,说:“大学刚毕业吧?”
  “怎么了?”我反问。
  “也没什么,只是一看你穿球鞋上班,我就猜出了这一点。”
  我无语。
  我估计他的体温只有33℃——冷血杀手的体温。可是,他对其他同事,不管男女,都十二分热情。看来,我们前世宿仇,要不他为什么“天生”地不喜欢我呢?但我一直相信母亲教我的做人准则——如果遇人不淑,则礼让为先。所以,我决定先忍一阵,我不相信,如果我示好示弱,他会没有感觉。
  第一步,我总是寻找各种机会赞美他的策划,说他的作品“充满个性光辉”、“令人一见就心生欢喜”。对我的夸赞之辞,他面带微笑照单全收。我以为,这种表现能换来他的好感,可是,我错了。时隔不久,在老总参加的文案策划圆桌会议上,我提出了自己的构思,别的同事听得津津有味,唯有他冷冷地反驳:“你做过市场调查吗?这种方案我早就想过,但已被我推翻了,并且扔进了废纸篓……”
  这种火药味十足的挑战,我很不适应,便以期待的目光看着老总,希望他能假以援手,说句公道话。可是,老总仿佛无动于衷,像是没有听到这几句过分的话。
  事后,有老同事悄悄告诉我,老总最欣赏的就是《康熙王朝》里的孝庄皇太后,除了杀伤力很大的言语攻击之外,老总还鼓励手下员工相互竞争。他认为,只有竞争,公司才会有生机,而唯有思想的相互碰撞,搞策划的人才会迸发出激情和灵感。
  虽然我明白了余杰是这种企业文化中浸润出来的“优秀代表”,但是我仍想与他构建和谐的同事关系。我想,既然他的心胸是狭隘的,小小的事情就会令他不爽,但小小的事,也可以令他感动。所以,我想从小事做起,改变他对我的印象,让他知道——我是友善的,不是他的敌人。
  我不仅包揽了办公室的卫生,而且几乎所有的杂事都抢着干。每当报纸分发下来,我总是先放在他桌面上。叫快餐的时候,总不忘问一句:“阿杰,你要荤的还是素的?”对于这一切,他总是坦然接受,好像我这样做是天经地义的。电话里有人找他,我总是礼貌地说:“请您稍等。”而他接我朋友的电话,总是干干巴巴的两个字:“电话!”偶尔有同事在午饭时间聊一些天下奇闻或明星逸事什么的,对于我的幽默,别人笑成一团,他的表情却是僵硬的,像是憋尿一样难受!那一阵子,我一门心思都在考虑一个问题,如何讨好他,而不是如何创作文案。甚至很自私地希望,他最好大病一场,住院了,我就可以捧着鲜花去看他,让他感动,进而改变对我的偏见,把我当成好朋友。
  机会终于来了。有一天早上,满头大汗的他站在办公室门口说,他的一串锁匙丢了。我二话没说就跑出去,迅速为他重配了一把锁匙。当我兴冲冲上楼把新配制的还有点温热的钥匙给他时,他连一个“谢”字也不说,却急着要给我两元钱,我坚持不要。
  争执之下他把两枚硬币“啪”地掷到我的办公桌上,这时我的心,真是“拔凉拔凉”的。
  没想到他居然接着说:“我最讨厌矫情的人,一是一二是二嘛!”
  我真想说:我顶着一脑门的汗给你配钥匙,怎么还“矫情”了?到底是谁矫情呢?——话到嘴边,我又咽了下去。唉,忍了吧!
  这种尴尬的同事关系就这样僵持了一年。我总是在问自己:为什么战场上有可歌可泣的战友情谊,而职场里却没有朋友?后来,我实在忍受不了,决定提出辞职。
  当老总听完我要离去的理由时,笑了,仿佛是笑我太天真。他说:“你碰到了竞争对手不足为怪,其实,每个人都会遇到这种情况。你如果想让所有人都喜欢你,那就是你的非分之想。但正因为如此,你就不必太介意某一个人的态度,你只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可以。对于不接纳你的人,最好的出牌方式是:敬而远之,然后,在业务上战胜他,在人格上超越他!”
  老总的一席话,有如醍醐灌顶,让我茅塞顿开,我决定不辞职。在这之后的日子里,我不再试图取得余杰的好感,对待他的态度,变得不卑不亢。同事就是同事,何必非得成为朋友不可呢?
  此外,我一门心思地钻研业务——而且,我变得宠辱不惊。当我的策划方案被公司采纳,我自然心中高兴;如果未被采纳,我也不会十分沮丧,权当有了一次学习提高的机会。
  今年五月,公司接了一个大订单,老总把任务交给了我和余杰,还有另一个同事,他吩咐我们:每个人至少想出一套方案,然后拿到公司会议上集体讨论,——被选中的方案将获重奖。
  看得出来,余杰对这次“竞赛式”的策划案非常用心,志在必得,常常工作到深夜。而我,也打算牛刀小试,准备得十分充分。
  公司的会议终于召开了。最开始宣布策划案的是余杰——这是通常的规矩。接下来是另一个同事,最后是我。当我讲完之后,发现下面的董事长和总经理都面带微笑,频频点头。只有一个人铁青着脸——余杰。几乎所有的参会者都倾向于我的方案。最后余杰撑不住了,他用质问的口气面向我:“请问,你的策划案是在什么基础上提出来的?你认为它面对的客户群是谁?有没有相关数据的支持?”
  他或许认为我还是一年多以前那个穿着球鞋上班、脑袋里空空如也的毛头小伙子。但今非昔比,我已经有了巨大的飞跃。他提出的这几个问题正是我在准备策划案的过程中研究过的。连我自己也没想到,我会面带自信的微笑,用平稳的语调,娓娓道来,气盛言宜。下面的老总听得聚精会神,不时地在笔记本上记上几笔。说实话,如果不是余杰的提问,还显示不出我的实力。结果是,余杰的脸色更加铁青,而我的策划案顺利通过。
  一个月后,余杰向公司老总递交了辞呈,黯然离别了这个工作两年的地方。现在,我已经成了策划部的主任。回忆起过去的经历,回忆起余杰,我的心情很矛盾——我不知道是该恨他还是该感谢他。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从余杰身上,我学到了好多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