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年初,各单位大规模招聘新员工的时节又到了。不知你发现没有,只要企业发布招聘信息,形形色色的“关系户”就会从各种渠道纷至沓来。还偏偏有些企业特别欢迎这种“关系户”。《中国企业招聘现状调查》显示:企业中由员工或熟人推荐而来的高层管理者和中层管理者分别占46.17%和50.85%的比例,而一般员工的招聘就更脱离不开这个怪圈,通过“圈子”吸纳的人才高达60.85%。
企业接纳“关系户”,究竟利大还是弊大?一些人认为,熟人推荐来的人可信度比较高,企业对新员工的情况和背景可以了解得比较清楚。此外,由于有推荐人的信誉作担保,新进员工的工作也会更努力。但是,HR业内专家指出,通过员工举荐的方式进行招聘,从长远来看对企业并非有益。一般来说,公司员工会因不同的来源而形成各种“裙带关系”,导致“派系斗争”,人际关系变得非常复杂。
下面是一些企业应对“关系户”的常见方法,可以为您提供一些参考:
一刀切法
汉口某国有大型集团打算招聘一批应届大学毕业生担任工程师。得知消息后,该集团不少职工子女纷纷报名应聘,可公司的决定却令他们大失所望——新上任的人力资源经理得到老总的支持,决定执行“铁令”:凡是“关系户”求职者,在同等条件下,一律延后考虑。人力资源经理陈先生说,作为一家大型生产企业,集团内部员工关系网络复杂,为人力资源部门的管理带来了很多不便。因此,要杜绝更复杂的情况,只能正本清源,防患于未然。
对于这种做法,武汉市人才交流中心有关专家却认为,仅靠“一刀切”的做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长远来看,企业想规避“关系户”带来的负面影响,应该在管理制度上下工夫。
抽身事外法
美国思科公司为了保证招聘中的公平,采用了聘请公司、应聘者之外的第三方介入的方式。如果不是这样,思科的人力资源部办公室一定会被“关系户”挤爆了。还有的企业把第三方出题的考试、测验作为拒绝“关系户”的一项有效措施,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如果那些“关系户”没有跨过这道必经的门槛,就不要怪哪个人不讲情面了。
采用这种“抽身事外法”是一种聪明的选择,因为直接说某个“关系户”不适合公司的某个岗位,或面试未通过,往往难以令人信服。但如果事先就提出一些量化的指标,再通过独立第三方来衡量考评,不合格的“关系户”就会心服口服。
鸵鸟埋头法
因为害怕“关系户”的大批涌入,好单位招聘时多半不敢用实名。这类单位多半有国企背景,工作条件好而“关系户”多,实名招聘便有太过招摇之嫌。事实上,人力资源专家并不赞成企业匿名招聘。目前招聘启事中不注明单位名称的,多为不知名的小企业,难以得到求职者的关注;而那些“好单位”混杂其中,也很难广泛吸引求职者的眼球,更难从中挑选合适的人才。
◇◇◇◇◇◇◇◇◇◇◇◇◇◇◇◇◇
上述做法虽然有某种程度的效用,但并不能说每种方法都完美无缺。我认为作为一名人力资源工作者,应该处处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首先,人力资源工作者对待“关系户”应有一个正确的态度:不能因为他们的推荐者地位显赫就低三下四,丧失做人的准则;也不能对“关系户”一概拒之门外,须知英雄不问出处,“关系户”中也不是没有人才。人力资源工作者要有一颗平常心,像对待一个普通的应聘者那样对待“关系户”。
其次,把“关系户”推荐给相关部门时要注意措辞。最好不提及他的推荐者,而是把他作为一名普通的应聘者介绍给相关部门。如果在应聘者的简历上注明“同事推荐,适当关注”也未尝不可,但最好不要直截了当说出推荐者乃何许人也,以免给用人部门造成心理负担。
第三,对“关系户”的面试一定要慎重。如果关系户的条件适合,公司就可以对他进行面试。但有一些“关系户”明显不合乎单位要求,他们的简历在最初的筛选阶段就被淘汰出局,这种情况出现时一定要及时与推荐者沟通情况,说明个中原委。有一些单位在初选时只要是“关系户”就给一次面试的机会,也不管他的专业、资历是否合乎岗位的要求。这样似乎是给了推荐者一个面子,殊不知如果经过面试或考试却不录取人家,一来给“关系户”的内心造成了挫折感,二来让人觉得单位不够真诚,不过是拿这些人走走过场而已。其实,如果应聘者的条件实在没有希望,招聘者不如直接拒绝,免得让人空抱着满腔希望来为你“单相思”!
第四,无论结果怎样,一定要与“关系户”的推荐者进行沟通。许多招聘者往往是录用了就给予回复,如果未录用就不好意思再告诉人家,好像自己做了错事。其实,不管录用还是不录用,礼貌和及时的回复都是一道不能忽视的程序。公司不能接受所有的“关系户”,因此得罪人的事情就不可避免。但没有一家公司会因为缺少一个不称职的人而倒闭,却有很多公司因为存在大量的冗员而关门。这个道理,无论是一般员工还是中高层管理者都不会不懂。所以,当你的拒绝理由充分,对应聘者的评价公允,态度不卑不亢,那些推荐人就会反躬自省,理解你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