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人才测评从起步到今天,已经有近二十年的时间,但许多测评工作者仍然感觉举步维艰。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测评工作者没有为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2年<2小时
一位戴着高度近视镜、局促不安的男士来到我们的测评中心。他的样子很腼腆,话没出口脸就先红了。他说,他姓张,在一家外贸公司工作,今天是被单位要求来做人才素质测评的。了解了一些基本情况之后,我们为他设计了测评方案,主要考察个性特征和基本能力。两个小时过后,测评报告出来了。报告显示,他的个性和能力适合从事单纯的技术工作或学术研究,属于学习型人才,最不适合的工作是与人打交道。从测评结果上还可以看到,目前他的心理健康状况不是太好。
第二天,张先生的单位领导打来电话,说报告结果非常准确,与张先生的情况相当吻合。这位领导不无感慨地说:“如果两年前进行这样的测评就好了。当时我们单位急需一名外贸谈判人才,他是北京大学的毕业生,专业对口,外语又过了6级,我们想都没想就与他签了合同,可结果呢,两年来他根本无法胜任工作!他与人相处都有一定的困难,更别说谈判了。给他换了几个岗位也不行,单位真不知道拿他怎么办才好,他本人也白白耽误了许多时间。”最后,他说:“我们两年得出的结果你们两个小时就给测出来了,看来还得相信科学啊!”
难道这种不相信“科学”、用摔2年跟头来验证2小时测评结论的单位还少吗?
当企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如何解决人员录用、岗位配置问题,大多数企业还常常是“跟着感觉走”,“摸着石头过河”。而当企业不知道需要什么样的人、设置什么样的岗位,不知道人力资源体系存在什么问题的时候,也正是人才测评机构大显身手的时候。
可是,企业成千上万,行业各不相同,职位特点也千差万别,不可能“一副药方治百病”,这就要求我们针对企业的不同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测评设计。
2天>2年
如何进行个性化的人才测评呢?归根结底,就是要以职位为中心,以胜任特征为基础,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采用有针对性的测评方式。
去年,我们测评中心接到了这样一个任务:为一家商业银行从内部选拔客户经理,成立理财工作室。测评前,我们先对这家银行进行了多次走访,了解银行业的职业特点和客户经理的职业要求,由此初步形成了客户经理的选拔标准。该银行只提供了一个框架式的要求,没有细化的指标。至于详细的职位分析和测评方案就要由我们来做了。通过调查访谈,我们确定了7项测评指标:成就动机、客户开拓能力、公关沟通能力、客户维护能力、客户服务经验、职业忠诚度、领导力。
确定了测评要素,接下来就是实际操作。我们采用了多管齐下、多维跟进、综合评定的测评策略。
首先是半结构化面试,主要采用“行为性面试法”(Behavior Based Interview),通过考察应聘者过往经历来判断他是否具备相应能力。我们请应聘者讲述过去的工作历程,并向他们提六至七个具有针对性的问题。比如有一个问题是这样的:“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原本是其他银行的优质客户,在你做了一些工作后,成了我行的客户?你是怎样做的?”这道题是针对应聘者的客户开拓能力提出的。每人面试用时20分钟左右,所有问题都紧紧围绕客户经理的各个胜任特征展开。
其次是情景模拟式的测评,主要采用无领导小组讨论(leaderless group discussion)的方式。我们把应聘者分成几个小组,要求他们以小组为单位为客户做理财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应聘者往往能表现出自己的能力和个性特点。通过这一方式,不仅可以了解应聘者的专业知识,还可以掌握其沟通能力、领导力等胜任特征。
半结构化面试和无领导小组讨论之后,我们对入围的候选人进行了个性测试,评估他们的个性和行为风格,预测其职业发展前景及工作潜能,做出了详细的说明。
通过两天的测评,我们为这家银行提供了综合报告。报告不仅详细描述了每位被测者的能力、个性特点及不同的发展方向,而且提出了用人建议。两年后的今天,当时我们推荐的四名客户经理都取得了很好的业绩,成了银行的业务骨干。
这家银行选择了用个性化测评的方式来选拔人才,只用了两天时间,却带来了两年来业绩的持续增长。其实,两天也好,两小时也罢,个性化测评的目的就是给企业一双慧眼,不然,用错了人,就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早晚要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