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面面观

来源:网络发布时间:2008-01-23

  摄影/寇斌
  
  英国:学校当就业“高参”
  
  英国高校一般都设有“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部”,既是学生们就业信息的主要“数据库”,又肩负着为他们排忧解难、对症下药的心理辅导任务。服务部的资料非常丰富,不仅有用人单位的需求情况,也包括各种奖学金、教育基金资助下的深造途径。服务部的工作人员常年与用人单位保持密切联络,经常会根据媒体的一则报道或广告登门拜访企业,建立联系。在英国大学里做就业辅导的老师大多都拥有心理学等专业的博士学位,因此对于毕业生的辅导除了择业外,还包括个性分析、职业生涯设计等更重大的内涵,预约谈话的毕业生终日不断。英国还有一个民间组织,联合各高校编写就业辅导书,发布有权威性的评估和就业率统计。
  
  德国:劳动局做“总管”
  
  德国的高校和教育部门基本不管就业,这项工作由国家劳动总局及各州联邦政府的劳动局来操心,局里特设大学生职业指导处并附属一个信息中心。他们建立了一个全国通行的网络平台,用人单位和学生可用任何一台电脑登录,免费共享资源。就业辅导课也是由劳动局的专业委员会负责,每位工作人员负责一两家学校,到校上课。
  
  美国:人手一册“就业圣经”
  
  美国没有专门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只是作为整个社会就业市场的一部分看待,由高校与劳工部共同为毕业生服务。学校非常重视就业指导,如加州大学的一家分校学生只有两千,就业指导中心的专职老师多达16人。中心除了收集供求信息外,还要开设就业指导训练课程,作为计入学分的必修课。美国学生的就业经常得到教授的帮助,他们的推荐能帮助约30%的毕业生找到工作。美国政府还投资,由劳工部建立了统一网站为雇佣双方提供媒介,面向公众,这也是大学生除学校提供以外获取信息的最重要途径。劳工部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其就业统计局有2000名工作人员在全国各地采集数据,发布未来十年的就业环境,分析各行各业的需求形势,每两年微调一次。这种预测结果会结集出版,成为美国大学生人手一册的“就业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