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职场新人的心路历程

来源:网络发布时间:2008-01-23

  择业的迷惘
  
  大学即将毕业,我要寻找一份工作,这是我第一次独立决定的人生大事。突然间面对如此重大的抉择,我不禁迷惘困惑。
  我学的专业是中文,一个不太冷也不太热的专业。这个专业虽然和许多工作有关联,但找到真正对口的工作并不容易。
  生存的压力,不知何处能落脚的无归属感,不知该做什么的茫然,让我在希望、等待、挫折、沮丧、惊喜的心路上煎熬。我既不清楚自己想进什么样的单位,也不确定能做什么工作。大概,只要是有一份工作就好,只要能留在沈城就好吧,我想。
  耳边常常回荡着“先就业再择业”的说法,那么就随便选择吧!据说只要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的。
  就像某些求职指南上所说的那样,我让自己的“心态归零”,就当以前没上过大学,坚信照样能找到一份谋生的职业。于是,我广发简历,不放过任何一场招聘会,四处委托亲友代为留意、介绍推荐,看到与自己的专业沾边儿或不沾边儿的职位都跃跃欲试……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我看中了一份拉赞助的工作,为某电视台拉广告,每谈成一笔生意就会有相当不错的提成。我与招聘负责人谈了谈,他第一句话就问我:你是不是沈阳人?我说不是。他于是满脸的遗憾:“这种工作需要有很好的人脉,像你这样没有经验、没有渠道的学生,想要上路是很难的!”
  我败下阵来。
  这以后,我又尝试过医疗、保险、推销、电话采编等相关行业,结果多以失败告终——要么我不适合工作,要么工作让我兴味索然,总之,我仍然没找到工作。
  在几个月的迷惘过后,我渐渐发觉,像我这样到处狂发简历,没有太多的意义。勇气不等于鲁莽,谋职的心态或许应该博大,但绝不是四面出击。眼前的一切,就是未来的基础。我将要得到的第一份工作,就是今后发展的基础。只有地基打得牢固,才能盖更高的楼。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其实很重要,选择了什么样的职业,就选择了什么样的生活,儿戏不得。
  
  心路第一阶:
  选择工作首先是做减法,把所有你不大可能或很吃力的工作都排除出去,缩小包围圈,集中精力打歼灭战。其实,一个人真正可以选择的职业发展道路,只有那么有限的几条。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全面发展”是很难的。一个比较理想的职业发展道路是在工作之前找对方向,你的职业气质、特长符合哪一个方向,你就向哪个方向走。
  我们并不害怕吃苦,但在那之前,应该作好抉择。
  
  人啊,认识你自己
  
  在冷静之后,我开始思考,将心比心,如果我是招聘负责人,我最看重的是什么?大约应该是,新员工的综合素质怎么样?他能为企业做什么?
  我开始正视自身,分析自己有哪些价值。从身体素质、专业背景,到能力学识、知识结构、交际能力,我深深地剖析着自己。
  我,靠什么谋生?
  由于学业没有荒废,我的中文修养还不错;由于喜欢读书,我的知识面比较广;喜欢网络,喜欢新奇的事物;同时,也由于喜欢沉浸在个人世界之中,我的交际能力相对较弱。
  我将注意力放在了编辑这一行业上。一直以来,这个被称为“精神产品的生产者”的行业,让我很感兴趣,出于一个读书人的心性,我向往一份这样的工作。
  机缘巧合,正有一家文化公司招聘图书编辑,我便迅速与他们联系,第二天便去面试。算来我也是个看书看大的,仗着有几分底子,觉得应该能够轻松拿下这份工作,甚至没怎么把这次面试太当回事。
  面试的主考官是一位女主任。在与她谈话的过程中,我一如平时与二三同好聊天的风格,从本土的老庄直扯到古希腊炼金术,从集团利益扯到蚁群的智慧,从享受当下扯到慢板生活……
  因为是自己熟悉的领域,我一扫以前面试时的羞涩,侃侃而谈,我以为,这就是真正的交流,而对方,应该在谈话中深深地了解了我的潜力了吧?
  在闲谈过后,女主任开始问起我对于图书市场的理解,以及读者感兴趣的热点,我一时哑然。因为我向来挑书很主观,颇不了解一般读者的视角,对于这些问题我自然心中一片茫然,便敷衍几句了事。
  面试后很久没有接到通知,显然是没有通过,我事后静思,想到自己也许表现得太过浮躁,让人产生夸夸其谈、眼高手低的感觉,没有工作上的务实感,看起来相当的“不职业”。
  我叹了口气,只怪自己学生气太重,谈的东西过于主观自我,与外面的世界颇不合拍,看来需要改一改了。
  我找了正在干这行的老友,请客吃饭,弄明白了编辑的流程,搞清楚了诸如图书“创意”、“选题”、“排版”、“后期”、“编务”、“发行”等等术语,并向他讨教了不少图书的相关事宜。
  不久,我又在报纸上看到有一家出版社招聘图书编辑,我便报名参加了面试。面试官在面试过程中向我提了一些常规性的问题:能否简单介绍一下你自己?你为什么应聘我们出版社?有相关工作经验吗?平时喜欢读哪类书?谈谈你对图书编辑职位的一些看法。
  由于我事先功夫做得足,便侃侃而谈,介绍了自己的专业底子,对书的感觉,这家出版社以前的主打书籍,如今正火的畅销书有哪些,我所估计的今后图书市场的趋势走向(这当然得益于那位老友的职业修为),并将编辑流程大致叙述了一遍,谈到自己在其中的哪些环节比较擅长。显然,我相对“懂行”而又实在无华的阐述,让那位面试官很满意。
  之后是笔试,考查是否有做编辑的素质。我答得较为顺利。答毕搁笔,我抬头环顾四周的书架,心里忽然泛起一个词——“坐拥书城”,很好很亲切的感觉。
  我想,我将拥有这份工作!
  
  心路第二阶:
  我们应该变“求职”为“谋职”,即在找工作之前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估价,从文化、经验、技能、能力、态度等各方面认清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明晰自己擅长做什么,能够做什么,可能做什么。只有这样才能在令人眼花缭乱的职场需求中准确判断出哪个职位是属于自己的,找到最佳方案,谋定而后动。
  
  内心的平衡
  
  最后我确实获得了这份工作。不过,有四个月的试用期,如果干不出成绩来,仍然没有留下的可能。
  初入职场,我发现自己的工作职责不是很明确,角色意识也比较模糊。以前做什么有学校老师指点,现在全靠自己把握,可能真的不知道应该怎样做才好。一方面,我渴望尽快熟悉工作,另一方面又觉得茫然无措、无从下手。
  比如,做一份选题报告,往往在网上花费几个下午,却一无所获;约一份稿子,半个月过去了,仍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样子;查找图片,翻遍中西网页仍然找不到合适的。总之,仍然是我是我,工作是工作,根本没有很好地融合到一起。
  我想起在学校中,为了做一件事,几乎有无限的时间和精力可以去浪费。如果我喜欢,大可以“播下龙种,收获跳蚤”,在达到目标前走遍所有的弯路。但在工作中,必须要让事情简单明了,因为,没有太多的时间。
  我又开始审视自己,大概,我仍然处于一种被动的一味接受的心态之中。世界在变化,社会在变化,行业在变化,企业在变化,工作环境在变化,周围的人在变化,自己也必须随之变化才行,不变,便不能生存。
  一位老主编在酒酣耳热之际告诉我,小姑娘,如果你看过职业台球高手打球,你可能会发现打台球似乎很容易。其实,打得准并不很难,经过几次练习,谁都有可能把球打进洞,困难的是要学会怎样控制母球,为下一次击球作准备。高手知道以后的球要靠现在这一击,但他不会只为眼前这一球而打;他必须为下一球作准备。假如不这样的话,接下来的每一球都会变得愈来愈难以处理。做事的道理,就是这样。
  我肃然起敬,这,就是真正的智慧啊!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话并不俗气。它包含着一种简单的法则:任何事情都有其代价,只是支付方式各有不同。我开始付出我的努力:去掉拖拉、无序、懒散的习气,学习做事的秩序,学会协调自己的工作,在纷繁中保持平衡。
  在两个多月后,我在选题、成稿、后期编辑方面都有了起色,换句话说,我算是上路了。
  
  心路第三阶:
  用人单位青睐的是对工作有热情、有能力、能担当责任的人。
  聪明的职场新人懂得主动适应环境。职场的环境和大学里不一样,适应能力强、工作扎实的大学生很快就能融入到新的集体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