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我国人力资源的状况吗?这不是一言两语就回答得了的问题。但是下面的一些数据会帮助人们初步认识这个问题。也许,看过之后,您的心会陡然沉重起来……
总量巨大、质量偏低
有关资料显示,2000年中国劳动力总量规模为8.7亿人。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建立的人口仿真模型预测,到2013年,劳动年龄人口将达到峰值十亿人左右。
但是人口整体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我国15岁以上国民受教育年限仅为7.85年,25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42年,两项平均仍不到初中二年级水平,与美国一百年前的水平相仿,比韩国低近四年。
高中文化程度人口比重偏低成为我国人力资源素质提高的瓶颈
我国目前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仅为52.6%,中部地区一些人口大省的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多年徘徊在45%左右。高中文化程度人口比重偏低,成为我国人力资源素质提高的瓶颈。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00年我国从业人员中仍以具有初中和小学教育水平的人员为主体,占75%左右,其中仅接受过小学教育的占33%。而接受过高中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者占12.7%,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占4.7%。这种受教育比例远不能满足现代经济对劳动者知识、技能的需要。现实中也表现为高层次专业人员和劳动熟练工人严重缺乏。
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偏低直接导致了中国的劳动力产业结构失衡
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2000年我国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79年,初中及以下教育水平的人超过95%。日本同期同行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67年,1997~1999年间,我们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仅是日本的1.03%。
以制造业和建筑业为主的我国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44年,相当于初中毕业水平,与日本的同行业相比,人均受教育年限相差三年左右。我国具有大专及以上教育水平的从业人员比例与日本差距更大,在制造业和建筑业这一指标分别相差五倍左右。第二产业劳动力的整体文化素质难以支撑我国制造业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高。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整体文化程度不适应产业、行业结构升级的要求。2000年,我国金融、保险从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达13.19年,是第三产业中受教育水平较高的行业。但是,我国这些行业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仍旧与日本相差0.8年。
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的第三产业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就业比重偏低。有资料表明,二十多年来,我国第三产业中就业比重提升较快的行业有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社会服务业,而地质勘察、水利管理、交通通信、卫生、教育、科研和机关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就业比重出现下降。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业的就业比重变动幅度较小。
城乡劳动力人口文化素质差异巨大
2000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中仍有文盲8699.2万人,其中75%分布在农村。农村劳动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33年,而城市是10.20年。城市、县镇和农村之间劳动力人口受教育水平的比重情况为:具有大专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人口比例是20∶9∶1;受高中教育的人口比为4∶3∶1;受初中教育的人口比为0.91∶1.01∶1;受小学教育的人口比为0.37∶0.55∶1。可见,我国城乡之间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层次结构存在明显差距。而且,地区间劳动力文化素质也呈现出较大的不均衡性。
城乡劳动力人口整体素质差异过大,不适应城市化进程的要求。乡村文盲率居高不下对于提高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推进农业产业化以及城镇化建设都是不利因素。
我国人力资源基本现状是整体国民素质偏低,中高层次人才严重缺乏,人力资源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产业、行业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突出,劳动力整体文化素质不能适应产业高度化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升,城乡、地区间劳动力文化素质的不均衡性十分突出。这些都是不可回避的现实,也正是我们奋起直追的动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