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不妨来点别开生面

来源:网络发布时间:2008-01-24

  英国文学家济慈有句名言:“几乎人人都可以像蜘蛛那样,从体内吐出丝来结成自己的空中堡垒。”事实上,求职者在找工作的过程中,需要的也正是这种吐出丝、结堡垒的本领。在此,给你介绍几招“别开生面”的求职法,不妨一试。
  
  “零报酬”求职
  
  于娜大学毕业后,到一家知名外企应聘。在送上自己的文字材料后,她向人力资源部经理提出:“我应聘贵公司办公室实习文员岗位,前三个月不要工资,免费打工。”
  人事经理好生纳闷——在招聘中,他见的更多的是谈待遇、条件和工作环境的,自愿“零报酬”的人今天还是头一回碰上。他感到不解,于是问:“免费打工?于小姐,你这是什么意思呢?”
  于娜微微一笑:“在彼此不了解的情况下谈报酬、签合同,不合时宜,也不符合我的做人习惯。万一我是个绣花枕头,你们企业难免吃亏。如果我是个相当不错的人才,我对你们开出的价钱可能感到不满意。所以我愿意先干起来再说,等实践证明了我的能力后,再来谈报酬怎么样?”
  最后,于娜顺利地被这家公司录用。当然,她的薪水不会是“零”的。
  启示:
  对于求职者来说,机会是平等的。但是,通向成功的路却不可能一样。在求职中,许多人都想“一步到位”,但实际上却很难办到。我们应变被动为主动,至于主动的方法,不妨“退一步海阔天空”。
  
  皮克林“吹牛”的启示
  
  1974年,波音公司副总裁托马斯·皮克林只有27岁,是美国西雅图一家汽车厂的工人。他想换一种活法,想去干一件自己更喜欢干的事。他买了许多航空理论方面的书籍,开始自学。一段时间之后,他壮着胆子到著名的波音公司去应聘。
  先是笔试,皮克林侥幸通过了。
  最后是面试。有了先前成功的鼓励,加上他对是否能够应聘成功看得很淡,所以在回答主考官的提问时显得轻松而机智,引起了主考官的浓厚兴趣。没成想,在面试快结束时,主考官突然问道:“皮克林先生,你会打字吗?”
  “当然!”皮克林信口答道。可心里却在打鼓,因为他从未摸过打字机。
  “你一分钟能打多少字?”主考官又问道。
  “请问公司要求是多少?”皮克林反问主考官,因为已环顾了四周,考场并没打字机,便松了口气,语气轻松地说,“要不可以现场考考我。”
  主考官说了一个数字,皮克林马上承诺,绝对能达到这个要求。主考官说今天没打字机,就不考了,等到下次再考吧。
  皮克林在主考官面前夸下了海口,心里可是着了急,如果被波音公司聘用了,进公司之后又要考打字,那不就惨了?他立刻向亲友借了670美元买回一台打字机,没日没夜地敲打了一个星期,练得手腕红肿,吃饭时连刀叉都抓不稳。幸运的是,他的打字速度达到了主考官要求的标准。
  在皮克林学会了打字的时候,公司的聘用通知也递到他手中,他从此成了波音公司的一名员工,由此踏上了他传奇的人生之路。
  启示:
  危急时不妨夸下海口,但必须千方百计兑现承诺,否则就成了“忽悠”。皮克林的成功有几分侥幸的色彩,但把手腕练得红肿,抓不稳刀叉,说明成功是需要扎扎实实的努力的,这是走向成功的不二法门。
  
  勇敢一点
  
  谢颖颖参加了一家著名的房地产公司的面试。等应聘者都到齐后,公司老总并没有问这问那,更没有单独对某个人问这问那,而是讲起了故事:“唐朝有个大将军,名字叫薛礼。有一天,薛礼带领军队追击敌人。那天是一年中最热的一天,士兵们带的水早就喝干了,沿途又没有可饮用的水,士兵们又累又乏,加上干渴,行军的速度慢了下来。薛礼焦急万分,因为这样下去会贻误战机。突然他灵机一动,指着前面对士兵们说,转过这个山口,前面就是一片梅林,梅子已经成熟了,大家加把劲,很快就可以吃到可口的梅子。士兵们听说前面有梅子可吃,在条件反射作用下,顿时口舌生津,又有力气前进了。”
  讲完这个故事后,老总望着大家,仿佛有所期待。老总在期待什么呢?大家都搞不懂,有的人面面相觑,有的人窃窃私语,但就是没人说话。就这样又过了几分钟,老总见大家只是一脸困惑地望着他,便不易察觉地笑了一下,起身准备离开。
  就在他即将走出大门的时候,谢颖颖突然站了起来:“总经理先生,能请您等一下吗?”老总站住了,转过身看着这位勇敢的女孩。谢颖颖说:“我想指出您刚才的错误。在您刚才所讲的故事中,至少有两个错误:第一,那个将军不是薛礼,是曹操,故事发生的时代也不是唐朝,而是三国。尽管我不明白您讲这个故事跟今天的面试有何关系,但我还是想指出来,希望您别介意。”
  老总耐心地听完她的话,脸上露出了微笑,随后仍然一言不发地离开了。
  第二天,谢颖颖就接到了去公司报到的通知。
  启示:
  相信大家都听出了老总讲故事时犯下的两个错误。如果是你,敢于当面指出老总所犯的错误吗?对任何人或任何事都要勇于坚持自己的正确看法,而不要唯唯诺诺。要知道,公司需要勇敢和自信的人。
  
  长远投资求职法
  
  对陈东来说,命运似乎很不公平——在大二那年夏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几乎将他的身体和意志彻底摧垮。因为专业的特殊性,他已经无法靠本专业找到工作,就算去应聘,人家肯定也不会要。谈到毕业以后的打算,他很茫然,一度对自己的前途失去了信心,甚至产生了退学的念头。
  面对现实,他不得不重新设计前途。根据自身的条件,他选择了写作,积极为报刊撰稿,废寝忘食地投入文学创作之中。临近毕业,他已经是四家报纸的特约通讯员和特约作者,发表了不少轰动社会的稿件。
  在毕业双选会上,他把五本厚厚的署有自己名字的作品集,胸有成竹地递到面试工作人员的手中。
  第二天中午,招聘单位给他打来电话:“吴先生,你被录用了。恭喜你!在这次招聘中,你是唯一一名非新闻专业的学生,小伙子,好好干吧!”
  启示:
  给未来一个长远的投资,这是每一个人都应该牢记的至理名言。任何时候,我们都不应该抱怨成功离我们太远,而是应该好好问一问自己:平时是不是给自己的未来做过长远投资?上帝从来不会辜负一个人的汗水与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