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定位见习期间的角色

来源:网络发布时间:2008-01-24

  每年都有大批本专科毕业生进入各种企事业单位工作,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见习工作实践后,经考核合格被转正为正式员工。毕业生在见习工作期间正确的角色定位与心理调控,各级领导主动的思想教育与组织调配,对其坚定事业信心、激发工作热情具有重要的心理激励作用。
  
  大学毕业生的角色转换与心理变化
  
  1.现实环境与心理波动。大学毕业生上岗后首先面临的是现实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环境的变化,在读院校一般都靠近城市,物质文化生活相对丰富,毕业后如分配到条件较差的单位工作,则二者之间的差别悬殊。二是人际环境的变化,在读期间处于被管理的角色,同学之间只是一种简单的学习竞争关系,走上工作岗位后自己与同事、上级之间构成一种新的人事关系。现实环境的变化,特别是物质文化、人际关系的落差容易造成毕业生的心理波动,产生消极情绪。
  2.依附意识与主体意识。大学毕业生在读期间,从学习到生活都有学校、班主任和家长安排、照顾,因而具有较强的依附意识。走上工作岗位后,随着角色的转换和对现实环境的重新认识,在自主性和创造性等方面的主体属性迅速增强,表现为自我价值主体地位确定、主体意识增强。在心理上对自身评价较高,具有较强的展示才华的冲动,评判是非和理解生活带有明显的理性思维色彩,但面对现实环境的冲击极易遭受心理挫折而不能自拔。
  3.行为导向与知行统一。行为导向的变化过程是一种有自身规律的动态演变过程,即大学毕业生由毕业到上岗,随着现实环境、主要任务的变化而转换了自己的角色,由被管理者、受教育者转变为管理者、教育者,其行为也自然随着角色的转换而发生变化。大学毕业生需要在领导和同事面前以积极主动的工作姿态和追求高尚的人格魅力重塑自己的崭新形象,并以外显的工作成绩来确立角色的定位,在企事业单位工作制度的规范内达到知与行的统一。
  4.理论转型与学用一致。大学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专业理论的方式基本上采用的是理解与记忆,属于记忆型。尽管在短暂的毕业实习中充实了部分感性认识,但仍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距离。走上工作岗位后则侧重于科学理论在工作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属于运用型。毕业生应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努力完成理论学习到实践操作的转型,并在实践操作中学习新的理论知识,达到学用一致的结合。
  
  大学毕业生
  角色冲突与心理矛盾
  
  1.单位现状与自我认识。大学毕业生一般都是从校门又到校门,满怀求知欲踏上工作岗位,缺乏对单位的全面了解和生活经历。由于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对工作困难的估计不足,一旦工作单位现状与自我认识发生差距,心理平衡随之倾斜,角色冲突日趋明显,在苦闷中产生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叹,或观望或彷徨,或冷漠消沉,导致不能正视自己、正视现实的心理扭曲。
  2.领导期望与个人实力。大学毕业生因其文化程度高、理论基础深而受到单位领导的重视和群众的欢迎,总是希望他们的到来会给单位事业带来一股清风,为单位工作开拓新的天地。然而,不论课程开设多么全面,学习成绩多么优秀,毕业实习多么认真,知识与能力之间也无法简单地画上等号,领导期望与个人实力之间还需要一个磨合过程。因此,在短期内能否做出工作成绩,将会因个人实力的强弱而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
  3.人际关系与社交能力。大学毕业生在读期间的校园环境和社会经验限制了他们的交往范围,加上师生、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较为简单。上岗后处于一种比过去更为复杂的群体关系中,致使社会交往能力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相对较差。面对多样的交往动机、现实和单位状况、领导的过高期望、同事的背后议论,毕业生如果把握不准,容易产生“人际危机”和“无所适从”的心理感觉。
  4.岗位工作与兴趣爱好。大学毕业生的兴趣爱好在学习期间就已经基本形成了某种定势,对于未来的工作大都着眼于现代技术、课题跟踪、专业研究等岗位。一旦因本单位规模、人员配置、服务层次的限制,被安排在生产经营第一线岗位后,往往会因岗位工作与兴趣目标的不匹配而产生无法实现理想、发挥特长的抱怨心理和眼高手低的角色错位,一时不能正确对待工作和摆正自身位置。
  
  大学毕业生
  角色定位与心理调控
  
  1.精神支柱与自我调控。大学毕业生上岗后,首先必须坚定考入大学学习时选择的献身理想事业的志向,并使其成为一生工作的精神支柱。在角色定位上,要有明确的角色意识,树立面对现实工作环境甘于清贫抗干扰、耐住寂寞求进取的精神,将自己定位在精神饱满、努力工作的支点上。在心理调控上,要尽快调整角色转换带来的心理变化和摆脱角色冲突带来的心理矛盾。根据角色定位的要求和特点,准确地评价自己的知识水平与工作能力,正确地对待人际关系与岗位安排,有效地缩短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之间的距离,逐步形成适应新角色的思想观念并外化为自觉的行为。
  2.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大学毕业生应以虚心的态度和求知的欲望,将工作实践的过程看成是学习提高的过程,建立符合岗位工作要求的知识结构。运用已知的科学理论知识探索实践操作中的新问题、新特点,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完成由知识到能力的转化。大学毕业生要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地锻炼、丰富、发展自己,树立角色自信心,度过心理波动期,尽快增强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将自己定位在克服弱点、不断完善的支点上。
  3.业务创新与周边舆论。任何企事业单位的各个岗位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平凡的工作中都有不平凡的闪光点。毕业生上岗后要保持毕业时描绘的理想蓝图和一显身手的锐气,勇于在业务上不断开拓创新,摆脱消极舆论的束缚,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争取领导和同事的支持,作出别人想做但没做、自己想为而敢为的事业成就。以宽容的心态建立一种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事业成就感,将自己定位在锐意进取、敢于突破的支点上。
  4.组织调控与心态平衡。单位的各级领导应为毕业生创造和谐宽松的工作环境,针对每个人的实际能力提供机遇,赋予重任,不搞求全责备,一事定终身。利用党团组织、行政管理的力量帮助毕业生从工作成绩中增强上进信心,从工作失误中总结经验教训,逐步完成角色转换,化解角色冲突,实现角色定位。毕业生应当相信组织的工作调配、领导的信任和同事的关心,在见习期间迅速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和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保持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将自己定位在服从分配、荣辱不惊的支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