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的唯绩效主义

来源:网络发布时间:2008-01-30

  嘭!一块锂电池着了火——随即点燃了索尼公司的大把日元。2006年,由于锂电池的质量问题,索尼被迫收回了全世界960万台笔记本电脑,仅更换电池一项,损失就达510亿日元。索尼的一位前常务董事透露,锂电池着火,与质检环节出现纰漏,尤其是“老化处理”等工序不到位有一定关系。所谓老化处理,就是电池制造出来后要放置一段时间,剔除不合格产品。索尼的高管们当初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这区区“等一等,查一查”的小工序,会给企业带来如此沉重的打击。
  一向精细的日本企业怎会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索尼人自我反省,认为质检这样的环节没有得到充分重视,与索尼十几年来实行的唯绩效主义管理密切相关。
  什么是唯绩效主义?简单地说,就是企业中的岗位设定、工作评价、薪酬制度都与绩效的创造、产出直接挂钩。表面上看,这应该无可指摘,因为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天性”。但是,唯绩效主义的主导思想是将绩效设定为企业唯一的中心——距离这个中心越近,就越受重视,离这个中心越远,就越被忽视。与技术研发部门或销售部门相比,索尼的质检部门就属于后者。
  没有人会否定质检部门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工作的最高境界,不是有功,而是无过,“No news is good news”。同时,对他们的职业素质要求,莫过于坚守质量标准,表现出足够的耐心、细致——而这在日本人身上,绝不是什么少见的职业气质。为此,质检部就成了一个表面重要、实际受到轻视的部门。
  浓重的绩效文化背景,鼓励杰出和创造,却容易忽略平凡。一些诸如忠诚、勤勉这样的价值观,需要贯之始终的扎实、严谨的工作品质,有时变得无足轻重。510亿日元的电池灾难,很值得我们反思。
  其实,唯绩效主义最大的问题还不是某一部门受到忽视。它最大的危险是,企业一味追求绩效而淡化了文化的参与价值,最终导致员工只注重流程、指标,忽略了坚守责任的心理支撑。乐百氏被达能并购之后,发生了巨大的人事变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收购方的高管只依据报表来判断某个管理者是否称职,这对于老乐百氏人来说是无法理解和接受的。创业之初,乐百氏员工的月薪只有一千多元,每月却能花掉几百块钱用于打车联系业务,而今,他们大多月薪几千甚至上万,可是在业务活动中花十块钱都要算算小账。
  这大概是给唯绩效主义者的一个教训:员工学会了算计,却丧失了激情。其实,“会算账”的员工们往往有一种更为精明的计算方式,那就是对自己工作行为的策略选择——由于在所有岗位上都设定了争取绩效最大化的指标系统,员工们会千方百计地依据这些指标来规划、设计自己的工作。从短期看,它会完成企业的近期目标,但是,当员工唯利是趋,规避失败,甚至抵触革新,对企业来说则不是一个好兆头——这往往是企业由充满活力、开拓进取到走向保守、短视、迟钝、萧条的关捩点。
  唯绩效主义认为,物质刺激是撬动员工工作动机的最佳杠杆,甚至是唯一的杠杆。实际上,这种观念不仅是对复杂人性的片面认识,还隐含着一种潜在危机——它无视不同员工对薪酬的心理效价,试图用同样数量的金钱换取同样的工作热情,同时,唯绩效主义者对人性之中“贪欲”的力量估计不足——一旦企业的货币供给能力不足,管理危机就会接踵而至。
  春节已过——又到了落实本年度人力资源工作规划的节骨眼。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者,在设定本年度绩效指标时,既要考虑有形的业绩指标,还要融入企业文化目标。不要忘记,人力资源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一种对文化的管理。当你设定的绩效结构能够充分体现“人”的多种需求,体现对“人”情感的尊重和潜能的调动,你才不至于落入唯绩效主义的窠臼,而进入以人为本的管理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