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网下“晒工资”

来源:网络发布时间:2008-01-30

  你知道“晒工资”吗?
  
  “晒工资”,一个最近在网络上飞速流行的新新词语,正吸引着大量的眼球。不知道从哪天开始,一群白领人士把“晒工资”搬上了互联网这个大载体,由此产生了一大批拥趸者,每天在网上乐此不疲地搜索各行各业、各个地区的工资情况。在“谷歌网”键入“晒工资”三个字,约有177,000项查询结果。许多网站都把“晒工资”放到了显著位置,搜狐网甚至为此设立了一个“全国各行业工资大全”的专题,把收集来的工资条分门别类。
  在“晒友”中,有职场菜鸟,有久经杀场的老江湖,有企业大老板,有勤工俭学的在校大学生,甚至还有“最可爱的人”。分布范围之广,群众基础之牢,行业种类之多,参与人数之巨,是近期少见的,形成了一股网络巨潮。
  遥想当年,人们一直都很不愿意在他人面前提及自己的工资收入,即使想知道别人的工资几多,也很难出口。大家都认为这属于个人隐私。而如今,工资收入已成了人们关注最多也是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
  那么,网上的工资条可信吗?一位网友将妻子工资条公布在网上,该工资条显示,一名公立医院护士的工资加在一起是1200多元。许多网友回帖质疑其真实性:“医药回扣会放在工资单里吗?平时拿的红包会放在里面吗?楼主不要在这博取大家的同情。”其实,工资条与实际收入并不能简单地划等号。不过,网友们普遍认为,网上公布自己的收入情况多采用匿名方式,既然是匿名,在大多数情况下,也就没有必要发布虚假信息。另外,日益普及和公开的虚拟世界,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很多网友在看到了网上的“工资条”后,会跟帖发表自己的感想。网友是有鉴别力的,如果有谁造假,大家就会群起而攻之。总之,网上公布的工资条总体上是可信的。
  其实,“晒工资”岂止仅在网上,网下的“晒”也是由来已久的,不过与网上相比,有更多的限制罢了。比如,工资的小秘密可能在亲戚、朋友、同事、同学之间悄悄地口耳相传。多年来,“老板”们有一个心照不宣的共识:不要让自己的任何一位员工知道他人的工资,无论是本公司的还是同行业的。但是,随着网上网下“晒工资”运动勃然兴起,老板们这一“秘密协定”遇到了空前的挑战。
  
  什么没有被“晒”到?
  
  “晒工资”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比较。但“晒友”们容易忽视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转型的关键时期,工资的行业差距、地区差距、城乡差异凸现,这与地区发展不平衡等各种因素密切相关。人们在比较时往往陷入片面的简单的工资比较而没有考虑所在地区、所在行业等具体情况。对于那些有意于“跳槽”的人而言,如果仅仅通过这种方式交流薪酬信息,了解同行业的基本水平,并以此为依据寻求自己的价值最大化,恐有不妥。
  此外,大多数“晒友”并不从事人力资源工作也就不是很了解薪酬设计方面的情况。当今企业或组织在设计薪资体系时,主要考虑职位、绩效和市场等三种基本要素。绝大部分企业都会结合这三种要素采用灵活的方式来设计薪酬。不过在不同行业、不同企业这三种模式的权重或组合是不一样的。
  比如有的工资条上主要反映的是基于职位的薪资,笔者调查的一位重点中学的老师就是这种情况。其工资条上的工资额度只是其实际收入的三分之一而已;反映绩效的那部分收入并没有反映在工资条上。仍就教师而言,有的教师是作为特殊人才引进的,其薪酬可能要偏重于市场因素——在市场上值多少钱,他就拿多少钱。如果不考虑这些差异,只是简单对比,就有可能把自己的职位工资与别人的绩效工资相比,让人产生错觉。
  而有的人简单地把高工资与“幸福”等同起来,正如有的网友认为的那样,“晒工资”对于了解国民“幸福指数”是一个极好的捷径。但是收入有时候也不足以反映员工是否幸福。因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指导下的全面报酬体系,是对传统报酬体系中“薪酬和福利”的一种扩充。它通过“工作体验”要素(认可和赏识,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平衡,文化适应性,发展机会,工作环境)与薪酬和福利一起发挥作用,是一切用来吸引、留住与激励员工的工具组合。员工如果处在全面报酬体系运用得当的企业或组织内,就可能在工资并不高的时候仍然感觉很幸福。
  有的“海归派”宁愿选择小些的、文化氛围好的企业,也不愿意到没有文化活力的大企业去。就是因为工资或实际收入不能代替员工的幸福感、归属感。又如,笔者的一位同学在一所高校作讲师,和其他同学比工资并不高。但他十分满意他的工作,吸引他的是高校浓郁的人文气息,良好的学习氛围,相对舒缓的生活节奏等。而谷歌公司之所以能被评为美国最适合工作的企业,主要就是由于提供给员工的便利措施、文化设施、福利设施使员工产生了一种工资无法替代的归属感、幸福感。而这些都是“晒工资”“晒”不出来的。
  
  “晒工资”启示录
  
  “晒工资”像许多网络现象一样,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种大众情绪,甚至是一种群体冲动。但是,我们也能从这种现象中发现很多有价值的启示。这些启示或许对人力资源工作者有所助益。
  大家知道,应届毕业生较为关注“晒工资”这一现象,那么,人力资源工作者曾否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这一问题呢?应届毕业生们初涉职场,拼命工作不说,还得忍受因初来乍到、人地两生带来的孤独和寂寞,对工资福利等待遇想知道又找不到合适的对象。如果我们的人力资源工作者能及时地与他们沟通,是不是更能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呢?
  如果仅仅以为网友们没有看到地区、行业和具体的工种间薪酬存在较大差异,就认定他们是在抱怨、泄愤,笔者认为也是有失偏颇的。反观企业人力资源工作者,他们在设计薪酬体系时是不是也存在很多问题呢?比如,绩效考核体系指标设置合理吗?是不是导致能力强、绩效好的员工拿不到奖金,绩效不好的却拿到了奖金?是不是在搞盲目的工资保密制度,搞不清楚薪酬体系在鼓励什么、反对什么,使得薪酬失去了导向作用?是不是把鼓励简单地等同于“钞票”,而忽视精神激励?是不是天天讲绩效,而从不考虑薪酬与外部市场的差异?
  在对薪酬的满意程度上,笔者的调查结果和网上的“晒工资”反映出来的情况是一致的。员工对薪酬满意的并不多。我们的人力资源工作者如何把这种心态带来的负面影响消灭于无形?是否想过定期地进行行业薪酬调查,进而将员工对应岗位的薪酬调查结果与员工进行沟通?如果员工的薪酬已高于行业对应岗位薪酬水平,员工就会感到心理平衡;如果员工的薪酬低,就需要人力资源工作者与员工有效沟通。
  有的人力资源工作者可能会说,为了防止攀比造成心理失衡可以采用保密薪酬制度啊?不错。这样做可以,可是效果呢?这类完全的“保密”在我们东方文化背景下能做到吗?强烈的好奇心驱使员工通过各种渠道打听同事的工资额,使得“保密”很快就变成“透明”了。既然保密薪酬起不到保密的作用,不如使用适当的透明薪酬。那么,人力资源工作者如何制定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如何制定相应的薪酬体系?我们拥有足够的信心和技能吗?是否拥有有力的证据说明某位员工的岗位就值那个价?
  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有的企业员工认为实施“工资保密”对员工有好处:如果把那些薪酬相对较高员工的薪酬公开化,那他有可能受到同事的排挤和刁难;而对于那些拿低薪的员工而言,很可能受到同事的轻视。从企业管理者角度看恐怕另有“隐情”,因为薪酬的设计要与企业的战略相契合,而公开后让竞争对手知晓,后果可能会不堪设想。孰重孰轻?透明抑或不透明或半透明?身为人力资源工作者的您考虑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