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核“量化热”的冷思考

来源:网络发布时间:2008-02-18

  在绩效管理中,曝光率最高的一个词可能就是“量化”。作为企业,无论规模大小,没有量化考核肯定不行,但纯粹的量化考核问题也不少,关键还在于对分寸的把握。
  
  目前,企业对绩效管理的兴趣更多地放在绩效考核上,而对考核的关注则更多放在如何量化指标上。有些企业在追求绩效考核量化时,可以说是达到了极致。为了达到量化的目的,企业宁愿将更重要的管理沟通工作放置一边,抽出专门的人力物力进行研究设计,自己研究不出来,就请咨询公司帮忙,让外来的和尚念经,大有不把绩效考核量化到底势不罢休的架势。
  但量化的指标在实际考核操作中会遇到诸多问题,举一例来说明。
  甲、乙两个分公司都配置了5名销售员。甲公司去年销售额1000万,而乙公司是500万,如果这时候两公司都配备4个百分点的费用,则甲公司当年费用预计40万,而乙公司只有20万。同样的人员配置,而甲的费用是乙的两倍,因此乙的员工就有可能不愿意留在本公司,而更愿意到甲公司工作。
  如果将公司的费用比例进行调整,甲公司调整成3%,乙公司调整成6%,这时候两公司的费用预期都是30万,看起来是实现了公平。但是,由于销售额是动态的,如果当年的甲公司完成1200万,乙公司完成700万,则甲公司实际上有36万的费用,乙公司有42万的费用,这样分配起来仍会带来新的问题。
  这就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定量指标不是“万能药”。
  事实上,考核指标分为定量(量化)指标和定性(非量化)指标两类,这两类指标考核的内容和侧重点有所不同。具体来说,定量指标用于考核可量化的工作,而定性指标则用于考核不可量化的工作。相对而言,定量指标侧重于考核工作的结果,而定性指标则侧重于考核工作的过程。企业面临的问题,不是在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之间选择谁、放弃谁的问题,而是在两者之间该如何平衡的问题。
  
  定量指标VS定性指标
  
  采用定量指标进行绩效考核,一般是简单明了,较易实施,量化的考评结果可以在个人和组织之间进行比较。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定量指标往往难以合理、有效和科学确定,或者笼统,或者缺乏针对性。
  采用定性指标进行绩效考核,可以对整个工作进程进行评价,适用的范围较广。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采用定性指标进行评价时,往往会受到考核者的主观倾向影响,准确度难以保证,被考核者对考核结果的认可程度也会受到影响。
  
  定量指标的“存量”VS“增量”
  
  设计定量指标时,涉及到一个“存量”和“增量”的问题。在对销售员进行销售额考核时,应把销量分为“存量”和“增量”两部分才是比较科学的。
  “存量”是去年同期的销量,是市场基础决定的,不是业务员当期工作决定的,是维护市场的结果;“增量”是当期业务员有效工作的结果,是业务员真正的销量。例如,业务员小李在某市场去年的销量是450万,今年是700万,则小李今年的销售“存量”是450万,“增量”是700-450=250万。
  在设计定量指标时,考虑到“存量”与“增量”的含金量是不同的,我们应加大销售“增量”的比重。因为“存量”只是保住了去年的销量,“增量”才是真正提升的销量,它需要做出巨大的努力才能获得,因此在设计量化指标时就应有所侧重。例如,可以做如下规定:销售“存量”按0.2%的比例提成,“增量”按0.6%的比例提成,则业务员小李今年的收入为450×0.2%+250×0.6%=2.4万元。
  
  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的天平,该如何平衡
  
  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之间,该如何平衡?这需要结合具体岗位做具体分析。
  对于管理层来说,由于其对公司总体生产经营负有决策及执行责任,其工作影响范围往往也是全局性的。因此,适宜采用量化成分较多、约束力较强、独立性较高、以最终结果为导向的考核指标,即以定量指标为主、定性指标为辅。销售或生产部门通常情况下也可以采用这种组合方式。
  对于普通职员来说,工作基本由上级安排,依赖性较强,工作内容简单,对生产经营结果的影响通常在小范围内。因此,适宜采用量化指标少、需要上下级随时充分沟通、主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考核指标,即定性为主,定量为辅。
  很多职能部门的工作也是不能完全量化的。如对研发部门的知识型员工,就不宜采用定量考核,而是以定性为主、定量考核为辅的方式。
  众所周知,产品开发周期长,有一定风险,不是每个开发的项目都一定能成功。通常情况下有60%的成功率就相当不错。因此,对于研发部门的考核,能量化是最好的,但绝对化就得不偿失。不能量化的工作可以定性考核,但也应设计目标。
  即使是同一个岗位,也可能因为公司处于不同的发展时期,随着公司业务战略需求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考核指标。例如,对于一线的操作工人来说,主要从事重复性较高的机械劳动。在公司处于扩张期,追求数量与规模时,可能以考核其产量和效率为主,采用较多的是定量指标;在公司处于稳定期,追求质量与创新时,可能以考核其工作能力、规范和态度为主,采用较多的是定性指标。
  事实上,量化作为科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的确值得我们去关注。关注量化本身没有错,但过度强调量化的重要性,就违背了绩效管理的初衷。如果把过多的精力放在考核指标的量化上,势必会破坏绩效管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量化只是企业做好绩效管理的第一步。我们所要做的绩效管理工作不只是有量化一项而已,除此之外,还包括许多非量化的工作值得我们去关注,包括绩效沟通、指导、改善和提升等等。
  
  作者简介
  刘小华,现为多家机构的特聘讲师;先后服务于德赛集团、科龙集团和TCL集团三家大型企业,有二十年企业管理工作经历;曾荣获管理科学奖10项;在省部级以上报刊发表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学术论文及企业案例60余篇;目前在国内十几家网站设有管理咨询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