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D收购ATI,谁将笑到最后?

来源:网络发布时间:2007-10-30
适时“卡位”是否是阻止竞争对手成长的重要手段?两家互补性强的企业的合并是否更容易成功?并购上游厂商获得关键技术果真是一条发展捷径吗?更有效的联盟是否会取代并购成为更先进的企业扩张手段?

2006年的7月,不论对于全球还是中国商业,都是一个多事之夏。国美终于俘获永乐,不仅一举拿下了上海市场,更巩固了自己在家电连锁业老大的位置;几乎与此同时,芯片厂商AMD出人意料地收购了图形芯片厂商ATI,这一举动几乎完全打乱了原先芯片业“四方争霸”的市场格局。原先的形态是英特尔+ATI对阵AMD+NVIDIA,在英特尔和AMD强烈对峙的同时,ATI和NVIDIA也是图形处理技术上最重要的一对竞争对手。
从之前的格局来看, ATI本是英特尔最重要的低端主板芯片供应商,更获得了英特尔授权,开发高端芯片组;而NVIDIA与AMD也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同盟”关系。但是,发生在2006年7月24日的并购,使这一格局彻底发生了变化,“四方争霸”变成了“三强鼎立”:AMD通过收购坐上了图形处理芯片第二大厂商的位置,紧随英特尔之后;NVIDIA虽然因为“盟军”另得新欢而略现尴尬,但事实上它也获得了更独立的地位——NVIDIA亚太区渠道主管Paul Lui就曾表示:“AMD收购ATI对我们的影响是积极的,现在NVIDIA成了世界上惟一支持英特尔和AMD处理器的芯片组和GPU(图形处理芯片)厂商”;而对于强大的英特尔,似乎也不会因为失去一个供应商就改变其霸主地位。

英特尔“卡位”失手?

AMD对英特尔昔日的盟军下手,其誓与英特尔抗衡之意不言而喻。对此局变英特尔将如何应对?
事实上,虽然英特尔表面上拒绝对双A联手发表评论,但是已经用行动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据外电报道:“英特尔取消了对ATI的总线授权,今后还将停止从ATI订购入门级主板芯片组。”对于有着完整产品线的英特尔来讲,失去一个芯片供应商对它也许不是什么损失,但是它一定也不愿意看到AMD从此成为一个更强大的对手。
“AMD做得非常漂亮。”思科副总裁曹英伟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说,“AMD与ATI两强合作,极大地增强了AMD的实力。”而对于英特尔,曹认为它没有适时“卡位”给对手留下了更多赶超的机会。“即便英特尔的产品线已经非常完整,即便它不需要通过收购来加强自己的实力。”曹说,“但是为了不让对手得到增强实力的机会,英特尔应该抢先收购。”这就如同我们熟知的人才战略,即便是自己不需要的人,但如果是竞争对手需要的,就应该笼络到旗下。
事实上,业界曾传英特尔将收购ATI,最终却是AMD得手,虽然其中内幕目前还不得而知,但是英特尔显然已经在“卡位”上失手。
与此类似的,是当年百事可乐收购魁克燕麦(QUACKER)。2000年,当时的软饮第一品牌可口可乐和世界最大的乳品制造商达能都对魁克燕麦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而百事可乐一开始并不在其中。随后,可口可乐和达能都莫名其妙地退出了竞购,百事可乐最终以134亿美元兼并了曾经的竞争对手魁克燕麦。此前,魁克燕麦的运动饮料“佳得乐”占据80%的市场份额,百事可乐此举让它在非碳酸饮料的市场份额迅速达到了50%。可口可乐多年只能忘“非”兴叹。而在2005年12月,百事可乐终于超过多年的老对手,坐上了软饮市场老大的位置。
虽然我们无法断言英特尔因为未能及时卡位就失去了市场的主动性,但是AMD借此拉近了与英特尔的差距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但AMD面临的局势,远没有百事可乐那么轻松,收购ATI势必伤害了先前盟友NVIDIA的感情,而英特尔会不会借机加强与其他芯片提供商的联横呢?
这不禁让人想到了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城濮之战”。
春秋时期,诸侯分立。晋国是最大的诸侯势力,楚国紧随其后,而各大势力都有称霸野心。公元前633年冬,楚大将成得臣率诸军围宋,宋国遂向晋求救。晋文公重耳于二年春天联齐、秦讨伐楚国盟友曹、卫。楚发兵救援,与晋交战,晋国最终通过城濮一战,歼灭楚国部队,从此奠定了霸业,楚国则多年不敢进犯中原。
而如今盟友被犯的英特尔,会不会联横其他上游厂商,趁AMD重组,资金压力巨大之机挑起价格战,抢夺市场,完成自己的“城濮之战”呢?
至少, NVIDIA已经表示不会对AMD继续提供以往那么强大的支持。而众多分析都表示:NVIDIA很有向英特尔投诚之意。美国《商业周刊》在评论AMD并购ATI的时候,也表达了AMD会最终在价格战中彻底失败的担心。

A+A是绝配的天作之合?

不可避免的,两家市值过亿的公司的合并,必然让人想到那道1+1的数学题,尤其是AMD对其上游厂商的并购,更让人对其前景充满好奇。
先看看AMD的收购理由吧,“AMD为什么选择ATI?是因为我们两家公司的互补性太强了。ATI是我们的‘绝配’!”王妩蓉,AMD大中华区市场总监如是说。
“互补性”可能是两大公司合并的最好理由之一,2005年2月柯达巨资并购加拿大打印技术商克里奥(CREO)公司,进一步加强了在数码打印领域的实力。对于从前以胶片产业为主的柯达来说,克里奥对其扩张数码业务无疑是有力的补充。值得关注的是:在2006年前,柯达在数码领域进行了价值30亿美元的收购,并将研发经费中的78%投入到数码领域。虽然到2006年第二季度,柯达仍在亏损,但是图文影像集团销售额已经达9.08亿美元,提高了14%,反映出公司对柯达保丽光(KPG)和克里奥的收购已经开花结果。
这也不由得让人想到当年惠普对康柏的并购,在众多评论中,对两家公司互补性不足的批评就颇为突出。在并购康柏之后,惠普虽然一度实现了“最大”的梦想,但并购带来的正面效果却迟迟未见,两家过于相似的公司显然会在业务整合上遇到壁垒。
双A的互补性还表现在ATI将对AMD在移动CPU上的强大支持。在过去的竞争中,AMD在桌面CPU上发展得相当快,但在笔记本处理器上远远不及英特尔,只占到3%的市场份额,而ATI移动显示芯片业务的市场份额大约为70%。
除了产品线高度互补性之外,作为AMD的上游厂商,ATI并入AMD不仅使AMD健全了产品线,更使其夺得图形处理的关键技术,供应链更加优化。这种产能扩大也势必形成企业的行业规模优势。当年TCL并购阿尔卡特的手机业务获得核心技术并不被人看好,但时至2006年3月海外销售已经占TCL通讯全部手机销售的90%左右,TCL在18个月之后实现了并购阿尔卡特之后的首度赢利。方正电脑的前任总裁魏新也曾坦言,向上游并购是方正获得PC核心技术、向高端挺进的重要战略之一。2006年4月7日,明基旗下的友达光电收购了广辉电子,这是明基继2005年收购西门子手机业务之后,又一次并购行动。与前次不同,这次明基收购的是一家上游厂商,并借此获得了企业的行业规模优势。据报道,友达与广辉合并后,友达产能将占全球比例的19%,牢牢占据了在全球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产业的领导者地位。

结盟,还是并购?

但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两大公司的合并也带来舆论经验式的质疑。
首先,54亿的收购资金让人对AMD的资金能力深感怀疑。
为了建立新工厂AMD已经花去了数十亿美金,虽然AMD从摩根斯坦利获得25亿美元定期贷款,但是整合带来的一系列内耗,都让AMD的资金链显得岌岌可危。不过AMD本身对此表示乐观,王煜东,AMD中国区公关主管回答本刊记者提问时说:“那都是过去时了。目前在资金方面没有任何问题。”华控汇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副总裁黄三星也表示:换股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并购带来的资金压力,舆论无需过度悲观。
其次,AMD即将面临整合难题。
在历史上,大公司合并之难的例子比比皆是。1996年年底,世界上两大航空制造业巨头波音公司和麦道公司宣布合并,波音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飞机制造商,并购之后独占全球65%的份额。但在1998年至1999年间,空中客车利用波音吞食麦道后的磨合调整,迅速抢夺市场份额。1999年年底一跃为占全球未交付合同的48%,首次超过了波音的新机订货架次,并从此在全球订单数量上连续领先波音5年之久。直到2006年7月,波音才在并购之后首次实现反超。
而当年戴姆勒-奔驰收购克莱斯勒,也并非锦上添花。很多业界人士认为戴姆勒-奔驰如牛负重。更有专家认为:戴-克之合基本上是失败的。为了改善克莱斯勒的经营和重塑品牌形象,新公司花费了太多的时间、金钱和精力,极大地牵制了本身的发展。
不过,AMD收购ATI是“新革命面临老问题”,舆论对它的质疑基本上是每场并购必然经历的“鬼门关”。如同曹英伟所说:“至少,AMD做了一件对的事情。”
但众所周知,很多并购都败在资金链压力之上,这让我们还是不禁提问:AMD既然是并购上游厂商,为什么不走一条既能扩大产能规模,又能避免并购风险的联盟之路呢?“与上游厂商联盟的例子实际很多。”和君创业咨询公司董事长李肃对本刊记者说,“比如最近北汽福田跟潍柴的‘链合’就属于上下游产业链合作创新。”但是,李肃指出:联盟毕竟对双方没有约束力,当年微软跟IBM的合作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最初靠IBM起家的微软在站稳脚跟之后,就立刻抛弃了IBM。约束力不强,可能是联盟形式很难逾越的障碍。AMD如果希望完整产品线,获得核心技术目前恐怕还是要通过并购来完成。
AMD对ATI这场奇妙的并购刚刚开始,现在下任何结论都为时尚早,但我们至少可以关注:适时“卡位”是否是阻止竞争对手成长的重要手段?两家互补性强的企业的合并是否更容易成功?并购上游厂商获得关键技术果真是一条发展捷径吗?更有效的联盟是否会取代并购成为更先进的企业扩张手段?
无论如何,新竞争格局导致芯片市场未来竞争的变化,都必将给我们带来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