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谜,从改革开放、恢复高考以来,就缠着我们,而且越缠越紧。
当我们从小学熬到大学毕业,不知要经历多少考试!一路过关斩将地考过来,我们变成了什么?变成了优秀的答题机器!
我们从骨子里就天生有一种对考试的敬畏:无权无势的百姓子女,除了考试,还有什么能改变命运?
今天,我们已经形成这样的思维定势:上了重点中学,才能上名牌大学,才有好工作、好未来。
杰出的考试能力,真能在今后改变我们的命运?这种能力,我们一生能用上几次?
我们这个民族,却还在为那些考试付出沉重的代价!如果我们的孩子将来什么能力都没有,就剩下一种能力——应付考试的能力,难道我们就靠这个来实现现代化?
困惑三: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不是为了克服狭隘、让人得到全面的发展吗?可我们为什么却用教育剥夺孩子们的童年,扭曲他们的心灵?
童年意味着什么?天真烂漫、无忧无虑,阳光、泥巴、猴皮筋、丢手绢、老鹰捉小鸡……成年之后,我们所感受的所有欢乐都无法与童年的欢乐相比!童年,是我们回味无穷的生命中一段美好时光,而不是生理意义上一段必经的“时段”。我无法想象,没有童年的人生会是什么样!
从人力资源开发意义上说,童年是“苗圃”;童年是“火种”;童年是人生的“起跑点”:从未来说,童年是国家的“明天和希望”……
我一下就想到了“揠苗助长”的典故,然而,在教育上急功近利的我们,还有功夫去念及什么典故吗?
有一位6岁的孩子,那天突然冒出惊人之语,让我们所有人都愣住了:他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像奶奶一样早点退休就好了”。望着小家伙那一对亮亮的小眼睛,我心中一阵酸楚:小小年纪,活得真累啊!每天识字、背诗歌、学英语、学速算、写毛笔字、练小提琴,就像“赶场”一样穿梭于各种特长班。他那可爱的妈,真是标准的“严母”,只要任何一个班的成绩不好,便大打出手。如果幼儿园老师没有像小学那样教孩子学语文,数学,他妈马上就提意见,认为幼儿园不负责任。
幼儿园呢,为了赚钱,为了打名气,也乐得迎合家长对孩子超前教育的要求。反正孩子们好糊弄,也不会反抗,想怎么扭曲就怎么扭曲!把家长们拢络好了,钱就到手了。
不久前,听到一位英国教育家说:他以前总是听说中国的孩子都被宠成小皇帝,近些年却总是目睹中国孩子在世界上屡获数学、音乐大奖,而几次访问中国后,不禁感叹:中国孩子是最辛苦的一族!
可不是吗,小皇帝倒是不缺吃不缺穿,就是没有童年!家长们说了:我们有什么办法,竞争那么激烈,如果我们给他一个童年,就要欠他一个成年!
在中国,最苦的就要算中学生了。因为他们处在“高考”这场大战的前沿。曾有一位归国华侨想把自己的孩子送回国内读书,她朋友家正上中学的女儿竟然劝她:“阿姨,你千万别把你的孩子带回来。我们过得太苦了,根本没有过童年!”
2006年1月11日,安徽省东至县一个年仅14岁的孩子,因不想参加期末考试,竟然纵火烧了学校的学生宿舍。在看守所里,他哭着交待了纵火的经过和动机:“同寝室的两位同学成绩比我好,我嫉妒他们;另外,学校的考试太频繁了,我不想参加期末考试,以为把宿舍烧掉,学校就不能考试了。”
这几年,类似有悖常理的怪事,频频见于报端。我们已经不惊讶了,麻木了,可是我想问一句:我们是否反省过这些怪事的人文基础?是否反省过我们的教育方式?
著名教育家卡尔·威特认为:“那些天才的失败来自父母的极度催逼。”过度的催逼,不仅扼杀了孩子们的自由思想与创造力,也扭曲了他们的心灵。
据调查,家长中希望孩子“正常发展”的只有三成,大多数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超常”儿童,最好是神童。
一位重点中学的学生家长在谈到教育经验时直言不讳地说: “我的经验就是法西斯教育!”不少人的目的达到了:现在的孩子,个个都早慧,做父母的,做老师的,虚荣心算是满足了,可精神早熟的孩子们到哪里去寻找童年?到哪里去寻找精神的乐园?孩子们那稚嫩的心灵,失去一个自然生长的环境,性格能不扭曲吗?
现在,已经有很多人在反省我们的教育了。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郑强在演讲时说: “中国的教育有太多误区。考进浙大的学生,大多是高分考生;也许,分数越高,学生受到的伤害越大,三分之二的学生已经‘精神残缺’。”“中国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被教着想当干部,要‘管’别人,要向老师‘揭发’同学不遵守纪律。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会是什么样?!”
他认为中国教育陷入一种误区:该玩的时候没有好好玩,该学的时候没有好好学,该干的时候没有好好干,该歇着的时候没有好好歇着。
2005年3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做了一项调查,50%以上的家长希望孩子读博,83.6%的中学生父母要求孩子考试成绩要在班里达到前15名。
“分儿,分儿,学生的命根儿;考,考,老师的法宝”,考试,就这样变成了不断让孩子感受挫折,经历心灵煎熬的过程,很多孩子因此变得越来越自卑。正是这种痛苦体验,让很多孩子产生厌学的念头,而且在他们的心灵上留下阴影,甚至影响他们的一生。
2005年10月,江苏启东中学一位叫李远的高三男生,在晚自习之后,一个人悄悄地爬到实验楼顶,在满天的星光之下,纵身跳下……他的尸体在冰冷的水泥地上一直躺了五个多小时才被人发现。
一个父母眼中的乖儿子,邻居眼里的好孩子,老师眼中的好学生,怎么就这么想不开?怎么就这么绝情?竟没向双亲道别,也没有留下只言片语?
让这个花季少年走上绝路的原因,现在看来简直不可思议:仅仅是他的月考分数太差,班级排名跌至后几位。他害怕了,于是悄悄修改了成绩单上的分数和名次。这一下可不得了喽,这点“劣绩”偏偏又让班主任发现,挨了批评。他不敢回家了,悲剧就此酿成。
教育专家认为:“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康人格。”我们想过没有?成年后的很多不幸,其实都可以在童年找到原因,因为一切都是从童年开始的。
像李远这样,仅仅因为考试成绩低就自杀的事件已经出现好几起了。孩子们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否定自己——我笨,我不行。
我们的教育是什么?是一条生产线,用统一的教材生产同一种产品,用同一种检验方式——考试来选拔。您瞧瞧,把个性不同、资质不同、性格各异的孩子们用同一方式驯化之后,再用统一的标准筛选,结果呢?必然是一些人被淘汰,一些人受伤害!
现在有多少孩子厌学?有人统计过,说是65‰更可怕的是,很多孩子因此被划成了“另类”,从而使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