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勤的棋道与商道

来源:网络发布时间:2008-02-22
  “棋盘上的边边角角算什么?中央才是浩瀚无际的天空。”武宫正树的这句话在围棋界出了名的。武宫那种坚守信念的执著让人崇敬。
  喜爱围棋的张亚勤最爱武宫正树的棋风,问他为什么?他没有正面回答。只说武宫追求的是下棋的境界,而不是一盘胜负这么简单。
  棋道即商道,张亚勤说围棋对他最深远的影响是:不再紧紧盯着眼前的几步棋,有时为了全局的胜利,牺牲局部的利益也在所不惜。不知道张亚勤在围棋上的造诣如何,但作为微软中国研发集团的领军人物,他在科研上的造诣是显而易见的。他是数字影像和视频技术、多媒体通讯及Internet领域的世界级专家。
  12岁考上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神童;23岁,在美获得博士学位;31岁就成为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协会100年历史上最年轻的院士;38岁当上微软全球副总裁,临危受命前往总部掌管移动及嵌入式产品线,并在短短两年间确立了微软在手机操作系统第一阵营中的地位。这一事件被业内分析师称为一个“分水岭”……这样一些辉煌的经历,注定他的锋锐,可祖籍山西的他偏偏最欣赏晋商的藏锋哲学。
  “藏智而近拙,藏巧而近朴;藏富而不奢,藏势而不妄。”这或许就是张亚勤执著的心中之道。
  从1999年1月张亚勤加入当时的微软中国研究院,出任首席科学家,他布局的一招一式只有一个目标:从零做起,把它变成一个世界一流的研究中心。2001年11月,微软中国研究院升级为微软亚洲研究院,张亚勤任院长。3年后,微软亚洲研究院被《麻省理工学院科技评论》选为全球最引人瞩目的计算机科学研究院。
  7年后这盘棋已胜势在握,2006年1月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成立,张亚勤出任集团主席。在不久后发布的微软Vista操作系统里,就已经闪耀着来自中国的智慧。此刻,他对中国的期许又上了一个层面:借助于微软中国研发集团集基础研究、技术孵化、产品开发和战略合作一体的研发链条,他希望将来微软中国的研发团队做出的技术或产品,能够更多地影响整个世界。
  
  人才观: 见好就收
  
  只要张亚勤看上了,他就会在看似和风细雨的谈话中掳获对方的心。
  在张亚勤宏大的理想背后,一个强大的依托就是人才。当他从浙江大学的演讲台上走下来,人力资源部的同事立刻上前,与他轻声地耳语。原来,人力资源部几天前在浙大做了一个微软中国研发集团的推广活动,其间发现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
  “但他是杭州人,不愿意离开南方去北京工作,你能否抽时间和他聊一下。”张亚勤此次带着手下的精兵强将来到浙江,一系列的日程将每天安排得满满当当,忽然他发现第二天的早餐时间没有活动。
  于是,第二天的清晨,张亚勤和那位浙大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进行了一场对话。张亚勤从微软的文化,中国研发集团的前景,一直谈到人生理想。短短的一个小时吃早餐的间隙,张亚勤又将一个具有很高潜质的人才收归编下。
  就如同围棋的力量来自棋手内心的张力和个性魅力。“他像是一个粘合剂,”张亚勤的许多同事这样评价他,从某个IT领域的世界级大腕,到还没有毕业的大学生,只要张亚勤看上了,他就会在看似和风细雨的谈话中掳获对方的心。
  微软中国研发集团首席技术官张宏江就是其中一个例子。当1999年张亚勤刚回到国内时,他就盯上了张宏江。“我们在一个国际会议上遇到,亚勤问了我一些问题,我就知道他想让我加入微软。”
  因为是微软,因为是北京,张宏江离开了工作五年的惠普研究室。当时的微软中国研究院只有十几个人,“许多办公室都是空着,(李)开复和亚勤让我看上哪间办公室随便挑。”原来只打算回北京两三年的张宏江,一呆就是八年。
  雇最好的人,一直是张亚勤的理念。“我希望能给这些聪明人充分的自由度,发挥他们的智慧。”
  
  领导力: 一块白板
  
  亚勤会在白板上写写画画,将问题一个个分解,不知不觉中找到症结所在。
  “你见过张亚勤发火吗?”如果拿这个问题问微软中国研发集团的员工,估计回答“见过”的人无异于中了彩票,即使是高层团队也几乎没有见过他动怒。
  “他用自己的行动改变周围的人。”他几乎从来不发号施令。大部分时间,你见到的张亚勤都是安静温和的,耐心地听别人讲话,即使他有不同的意见,他也会很委婉地说,“你有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如果是这种情况,你该如何解决?”
  如果从张亚勤的嘴里蹦出“我建议你……”这就说明他已经相当不同意这件事情。
  总裁助理兼战略总监芮勇至今还记得一件事情。2006年,在微软总部有一个最新技术的“秀”,芮勇陪张亚勤一起去参观。
  当走到一个展台时,张亚勤发现这是当年自己曾经直接领导的多媒体团队,项目是在有无线网络的区域,改用无线网络传递声音。由于无线网络一般传递的是数据,传递声音时容易出现滞后,尤其是当从楼的一端走到另一端时。
  (亚勤发现研发人员对信号的传递考虑得很多,但对于手机的电源消耗却考虑得不够)他说,“这个项目挺有意思,但你们有没有想过现在不按摩尔定律发展的是什么?是电源存贮。也许你们得多想想这个问题。”
  类似这样的启发性思维总是更大程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因为在张亚勤看来,“如果任何事情自己都想控制,想要驾驭,本身就已经错了。”
  当年为了邀请张亚勤加盟初创的微软中国研究院,时任院长的李开复满足了他一个很学术的要求:在他的新办公室里安装一块长3米、用于讨论问题的白板。
  而这块白板也成为张亚勤“答疑解惑”的平台。高级人力资源总监毛丹妮说,每次当她遇到问题时,亚勤就会在白板上写写画画,将问题一个个地分解,不知不觉中就找到了症结所在。
  这种简化问题的办法正是从比尔·盖茨那儿学来的,在微软内部有一个“导师制度”,盖茨正是张亚勤的“导师”。每次当张亚勤带着许多问题走进他的办公室,盖茨总能用最简单的语言抽象出来,虽然并没有给出具体的答案,但张亚勤的思路一下子变得很清晰。
  
  战略合作部资深总监申元庆开玩笑地说,如果有人跟张亚勤说一个项目的计划,一下子提出十来条理由,这个项目八成没希望了,因为如果不能抽象化到最重要的三点左右,说明自己本身就没有想清楚。
  棋手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张亚勤自己也发现,领导者并没有统一的模式,也许千差万别,但他们身上有一些共同点:很强的简化问题的能力,判断的能力,以及平衡内心和外部世界的能力。
  
  新思维: 考虑七八九
  
  可能有时微软希望做一二三,对方想做四五六,结果双方完全没有交集。
  采访张亚勤的那个早晨,看到他眼睛里充满了血丝,一问才知道,因为在美国读书时的同学来北京,前一天晚上一直到凌晨4点才睡觉。
  初识他的人,可能会因为他科学家的身份,以及他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认为他是一个很理性的人。但张亚勤却自认为很感性,甚至有时比较冲动,在作决定时常凭直觉,像上少年班、留学、回国这些大事,从来没深思熟虑过。
  这份感性也来自于他从小养成的广泛的兴趣爱好,绘画、音乐、体育样样喜欢,尤其是绘画,在张亚勤报考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前,他已经报考了山西的艺术学校。
  在《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这本书里,作者研究了20多位成功的“微软小子”,发现绘画使得这些学理工科的孩子们在拥有很高智商的同时,还拥有较高的情商。
  张亚勤在担任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期间,就曾总结定律来描述IT企业管理和文化的理想状态。IT=IQ+IP,E=MC2,这复杂的数学公式,到了张亚勤那儿却成为对人才、对管理文化的诠释。
  战略合作是2006年以来微软中国研发集团的一大亮点,但因为很多与国内企业的合作模式还在探索当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瓶颈。最头疼的莫过于,双方无法达成一个共识。可能微软希望做一二三,对方想做四五六,结果双方完全没有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