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五年公司管理之变

来源:网络发布时间:2008-02-26
  在欣喜和悲观中
  无论是对于中国的财经界,还是见证了财经世界风云变幻的《英才》,2005年都是一个很特殊的年份。
  对于《英才》来说,2005年12月3日在北京隆重举行的中国年度管理大会暨“双十”颁奖典礼,在打造商业影响力的理念之下,中国公司管理再一次被我们鲜活地描述,至此《英才》杂志“最聚人气企业家”以及“最具价值经理人”的“双十”评选活动已经走过了五年的历程。
  有谁还清晰地记得,这五年来的中国财经界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英才》还记得。我们记得五年前那场风起云涌的互联网运动,记得德隆倒塌前夜唐万里对我们的慷慨激昂,记得“郎顾之争”的热闹以及顾雏军东窗事发之前对我们的倾述。
  我们还记得中国公司国际化冲动时的尴尬、无奈与激情,记得中国民营石油业夹缝中生存的悲壮,记得有关管理层收购(MBO)的口水战,记得经济学家之间面红耳赤的争论……
  我们不奢望成为一名威严的裁判,我们只是一名冷静的旁观者。更幸运的是,我们是一名进步的推动者,我们观察、记录、分析,然后倡导,而管理则是我们所倡导的一大主题。
  时间给了我们一个契机,让我们能够以五年作为一个阶段进行梳理总结,让我们能够以一个见证者的姿态,来回顾这五年来中国公司管理所发生的变化。在这次策划中,我们主要通过对往届双十获奖回访的形式,在时间的隧道里感受五年来的变化。
   为了配合这样的回顾,《英才》以问卷的形式在企业家与经理人中间开展了广泛的调查,通过调查所得到的数据,我们发现了以下特征:
   首先,这五年来,有60.97%的公司当家人把管理的重点放在了品牌管理上,这一数据与时下颇为流行的“品牌中国”口号形成了对应。战略管理是公司管理的第二个重点,其得票率为48.78%,让人感到不解的是,竟然有41.46%的公司选择了公司文化管理,这使得文化管理位居第三,排在第四位的是人力资源管理,得票率为36.58%,而对资本管理的认可度只有4.87%,这说明中国公司开始关注“软”的管理,更关注人性管理和无形资产品牌的管理。
  其次,中国公司这五年管理历程是一个不断被新鲜词汇冲击的五年,各种管理理念与方法层出不穷。在本次调查中,“执行力”成了印象最深刻的管理词汇,得票率为63.41%,“资源整合”以 56.09%的票数位居第二,其中排在第三位的为企业资源计划(ERP)占到了21.95%,从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公司管理正在走一条追求“可执行”的务实道路,而资源的整合能力以及资源计划被高度重视。
  第三,在调查中,有56.09%的公司当家人在五年中选择了接受各大商学院针对企业所开设的课程教育,在接受管理再教育的人当中,有68.29%的人认为这种课程教育对企业管理变革具有推动作用,认为这种教育对管理没有推动作用的为零票。这说明从西方引进的昂贵商学院教育,在经过五年的发展之后已经在企业界有着很高的认知度。
  本次调查最后一个项目是一个关于“人才国际化”的问题。调查数据显示,在过去的五年当中,企业高层管理团队有过高级“海归”经理人引进的占到了57.5%,也就是说还有近一半的企业没有国际化人才的引进,中国公司的国际化路径选择仍然集中在资本国际化,产品国家化,项目国际化上。
  通过调查我们还了解到,中国公司引入国际化人才的高峰年是2004年,占到了25.71%,在此之前的2002年以及2003年也是一个小高峰,各自的得票率同为22.85%,而2005年则不幸成为这五年来引入国际化人才最低的一年,只有11.42%的得票率。
  无论怎样,时间已经迈过了2006年的门槛,在回顾欣慰和悲观中,我们还要继续上路,去见证下一个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