蜕变之痒

来源:网络发布时间:2008-02-26
  国际“绊脚石”
  
  最近李书福有点儿烦。
  2005年5月30日,吉利集团通过其在香港的上市公司吉利汽车,刚与马来西亚IGC集团签署整车合作及CKD协议,身为董事长的李书福将厂设到海外的喜悦还没有消散,半年后合作居然黄了。
  原本以为这份在两国政府高层见证下签署的协议会很顺利,谁知协议签完后,马来西亚政府却提出,吉利在当地生产的汽车必须百分之百出口马来西亚以外的市场,否则这个协议就无效。
  “马来西亚说不行就不行?开国际玩笑。”一向以敢说话著称的李书福毫不掩饰自己的愤怒。吉利方面认为此项协议是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也符合两个企业利益的合同,但政策的“绊脚石”不是说搬就能搬的。
  作为一家民营企业,吉利很早就举起了国际化的大旗。如果要用数字来表达李书福的国际化梦想,那就是要把2/3的吉利汽车卖到国外。
  自主创新则是吉利国际化征程上的“武器”。李书福曾经发表了题为“自主创新是浙江企业走向世界的惟一出路”的演讲。认为只有掌握了创新的权力与能力,才能避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2005年5月,吉利成功实现香港上市。不仅为其自主创新找到了稳定的资金渠道,而且促进了这家民营企业迅速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经营模式和管理体系。
  
  换标隐情
  
  东软和清华紫光的前身同为“校企”,而他们的总裁刘积仁和李志强又都在大学做过老师,在2005年这两家企业同时经历了形象的“蜕变”——发布了公司新标识。
  东软集团的新标识是与2005年策略大会一起公布的,从形象上看东软拥有了更有国际化色彩的公司新标识“Neusoft”。从策略上看,东软首次正式对外发布了公司三大业务调整规划,希望用5—10年时间,将国际业务从现在的10%提高到25%,数字医疗从20%提高到35%。
  清华紫光则悄悄的换上新标识“UNIS 清华紫光”,取代以前的LOGO“ 清华紫光”。事实上新标识从紫光成立之日就有,只是以前主攻国内市场,使用中文“清华紫光”更多一些。随着产品逐步进入国际市场,英文品牌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在换标的背后,除了凸显公司国际化的冲动外,还有公司清晰的未来发展的战略。
  
  重回正轨
  
  2005年12月8日,联想集团携手IBM公司在北京举办了一场隆重的庆祝答谢活动,以纪念联想集团成功并购IBM全球个人电脑业务一周年。
  至此,对联想收购IBM PC的质疑几乎都消散开,摩根大通将联想2006—2007年的盈利预期分别调至11%、28%及14%。
  如果将时针倒转回去四五年,可以发现联想在国际化进程中的成功,是以一些沉痛的失败为代价,经过一步步的铺垫,才得到如今的成绩。
  2000年联想集团分拆后,联想出击手机、互联网以及IT服务等多个市场,实行多元化,想要摆脱“联想就是做PC的”说法。这些国际化的突围和探索几乎都以失败告终。惟独2003年4月,联想将其英文标识由Legend改为Lenovo,为两年之后的并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04年初,杨元庆最终选择了战略收缩,在联想新的业务变阵中,PC业务再次成为联想的重中之重。
  1984年,40岁的柳传志在北京市海淀区中科院计算所的传达室创办公司。20年后,联想成功收购IBM的PC,如今40岁出头的杨元庆将联想的总部搬到了纽约,他的办公室也搬到了纽约联想总部。
  
  “双十”代表人物
  李书福(2002年获奖)
  刘积仁(2002年获奖)
  李志强(2004年获奖)
  杨元庆(2002年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