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该为失败的民营化埋单?

来源:网络发布时间:2008-03-07
  三年间的爱恨情仇,让亚星和亚星客车集团都颇为尴尬
  
  历史似乎跟亚星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
  2006年7月中旬,带着*ST沉重枷锁的上市公司亚星(600213)对外宣布,前控股股东亚星客车集团将重新掌舵。近三年前,亚星客车集团大胆地将控股权交给顾雏军,现在却不得不回购这笔股份。
  谁该为此埋单?
  
  从民营化到重新国有谁在制造尴尬?
  
  三年间的爱恨情仇,让亚星和亚星客车集团都颇为尴尬。
  2003年12月,亚星客车集团与扬州格林柯尔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称扬州格林柯尔)签署股权转让协议,将上市公司亚星客车60.67%的股份转让给扬州格林柯尔。由此,亚星也像其他三家格林柯尔系上市公司一样进入了民营化时代。
  而顾雏军领军的亚星,屡屡因新当家的各种争议性问题被人质疑。2003年亚星客车历史性巨亏近1.48亿,亚星是否被顾雏军“洗大澡”的疑问一时间铺天盖地。
  顾雏军和亚星客车高管的郑重表态很快被铁铮铮的数字粉碎了。
  2004年亚星亏损6900多万,2005年亚星的亏损再次扩大到一个亿以上,应收账款居高不下。更为难堪的是,自从顾雏军被捕以来,亚星陷入无法投票表决却又迫切需要改变亏损现状的境地。
  2005年底,有关方面计划让亚星出售旗下资产以增加收益。然而,由于顾雏军当时已经失去人身自由,亚星方面因得不到顾雏军及时的回音,股东大会不得不推迟。
  如今,隐忍多时的亚星客车集团二次出山,两个“亚星”的握手仿佛给了投资者们一线曙光。
  2006年7月19日,随着亚星客车集团收购格林柯尔所持亚星股权的公告,有格林柯尔背景的总裁几乎同时被替换掉,这被外界视为亚星客车集团开始掌权的一个信号。
  在分析师眼中,回到国有控股状态的亚星,将有更大的地利与人和,日后的保壳重组也在预期之中。然而,也有分析师认为,亚星客车集团为了保住*STE星不被摘牌所要付出的代价是昂贵的。
  
  顾雏军入主是否骗局?
  
  从亚星的民营化到重新国有,亚星客车集团得到了什么?
  据披露,亚星客车集团此次从扬州格林柯尔手中回购亚星客车60.67%的股份,转让价款总计1.65亿元,对比亚星客车集团当初4.18亿元的卖价似乎净赚了2个多亿。
  但上市公司亚星今非昔比。专家认为,亚星客车集团如果为其保壳重组所需付出的成本,客观上也可以从卖出再买回的差价中得到补偿。
  那谁来补偿上市公司亚星的损失呢?
  
  一位资深财务专家指出,民营企业收购国有上市公司过程中受到的非议如果延续到收购之后,对上市公司的声誉是有影响的。在顾雏军受到持续两年多的负面报道情况下,亚星的商誉受损也在所难免。
  2006年第一季度,*ST亚星的主营业务利润同比又下滑了1000多万。
  值得深思的是,亚星迎顾雏军入主,似乎属于自投罗网。
  据报道,顾雏军本人曾说过,亚星改制时有关方面主动找到他,希望他参加。而顾雏军随后对亚星的收购也是出奇的顺利。
  2004年2月,顾雏军率领扬州格林柯尔开始了对亚星其他股东的要约收购。仅仅两个月后,扬州格林柯尔又一次被委以重任,出面收购了上市公司襄阳轴承(000678)。
  时隔一年后,2005年8月28日,中国证监会发出的专门函件公布了扬州格林柯尔出资不实,使顾雏军对襄阳轴承的股权收购就此寿终正寝,而扬州格林柯尔对亚星的股权收购依然有效,亚星也必须忍耐顾雏军被拘后长达一年的困窘局面。
  在专家看来,讨论亚星的改制失败,必须追究谁在决策中失去了应有的谨慎和必要的审查。
  扬州格林柯尔出资不实的问题,被媒体曝光之后,亚星客车集团和当初的主导方却无法解释:这到底是不是一场骗局?
  
  中介机构的职业判断谁的失误?
  
  从2004年3月9日亚星的要约收购公告中可以看到,江西赫尔利联合会计师事务所为扬州格林柯尔出具了验资报告。一年后,就看到了证监会关于扬州格林柯尔出资不实的函件。
  另一个被众人忽略的事实是,在扬州格林柯尔对亚星要约收购的过程中,担任独立财务顾问的正是大名鼎鼎的汉唐证券。汉唐证券对当时的收购发表了如下意见:
  “扬州格林柯尔将其先进的经营理念和运营机制注入亚星客车;同时在整个体系内进行资源的高效率配置,降低亚星客车的生产成本和经营费用;在扬州格林柯尔强大资本实力的支持下,努力提高亚星客车的核心竞争力,打造中国客车、特种车的著名品牌。”
  在这单业务之后不到5个月,2004年8月,汉唐证券爆出资金链几近断裂的丑闻。
  今天来看,亚星的实际发展严重偏离了两家中介机构的职业判断。到底是谁的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