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真正让苏显泽感到难受的是9月8日正式实施的《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业界一直认为,此规定是一道外资在华并购道路上的“安检门”。苏泊尔与SEB的合作是否是“一次双赢的战略合作”,将有待国家商务部的最终裁定。
上市
阿里巴巴从引入第一笔风险投资开始,上市的压力就如影随形。
上市与否,这同样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其重要性丝毫不逊色于是否将企业股份卖给国外资本。
也许是因为温州企业的缘故,浙江企业在上市问题上给公众留下了一个“理性”的印象。有人曾戏称温州有“两多”、“两少”——钱多,企业多;证券公司少,上市公司少。
事实上,浙江企业对于上市并不是传说中的“股冷淡”,有专业机构曾对浙江企业的上市情况做过如下梳理,总结为三次高潮。
调查称,自从1990年12月19日“浙江凤凰”首开上市之后,中间经历过两次大的上市高潮,其中2003年浙江先后有7家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2家公司在香港主板上市,此为第一次上市高潮;从 2004年5月底深圳中小企业板块启动,到该年底,有12家浙江企业在中小企业板块成功上市,此为第二次上市高潮。而如今正值浙江企业的第三次上市高潮。为此有报道称目前正在列队等待上市的浙江企业高达200家。
但就我们本次调查所选择的企业样本来看,对于上市,远没有外界所盛传的那么狂热。正泰集团和德力西集团早在4年前就已经结束了上市辅导期,但在之后漫长的4年当中,上市的步伐却缓慢下来。
“大概在十几年以前,我们的财务顾问与我讨论上市的问题,他说我现在就给你一个亿,你会怎么花?”南存辉说当时的自己确实没有心理准备怎样去投资,怎么去花钱。“给我一个亿我都花不掉,你说上市干什么?”
南存辉说正泰迟迟不上市,还跟温州的民间资本富裕相关,“我们平时做一些项目投资一般都是一些私募方式,比如说我们有一个项目要投资一个亿,其实我们自己只需要掏3000—5000万就够了,其他的投资可以找得到,完全是靠信用。”凭借这样的地理资金优势,南存辉觉得正泰现在上市迟一点或早一点,都不是太大的问题,“我觉得上市的路是必走的,但是什么时候上市,用什么方式,在哪里上市,这些是专业机构来定的。”
奥康的上市之路始于4年之前,并且也做好了上市辅导,但最终放弃了。王振滔说上市的问题曾被很多的媒体问及,只是感觉时机未成熟。“我一直认为上市是必须走的,只是要清楚上市的目的。对奥康而言,早一点还是晚一点上市并不重要。”
与正泰、德力西以及奥康悬而未决的上市计划相比,苏泊尔的上市要干净利落得多。招商证券的胡雅丽是苏显泽十几年的好朋友了,在对《英才》记者的讲述中,她说了这样一句话:苏泊尔从成立初期,就和资本市场走得很近。
对此,苏显泽认为“这是一个必然”。在他看来,公司上市不仅意味着资本金的扩充,更重要的是可以改进公司治理,为打造百年老店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外部约束环境,可以使公司朝更加规范的方向去发展。
但梦想实现的时候,没想到的事儿也发生了。2004年8月18日,新股苏泊尔以发行价12.21元开盘,并且该价位即成为盘中最高价;收盘较发行价下跌8%,3万中签者全体被套。
当初股价在发行价之下持续走低,苏泊尔董事长苏显泽尴尬异常,觉得对不起投资者:“苏泊尔做实业起家,我们对股市一窍不通。如果政策允许,我真想将这些股票全部回购退市,不要再做这样的游戏。”这也许是上市的另一种代价。
如果说正泰、德力西、奥康上不上市的决策权紧握在南存辉、胡成中和王振滔手中,那么阿里巴巴,这家由风险投资的资本以及马云创业团队的智慧所堆积起来的互联网公司,上市的意志时刻潜伏在风险投资者的头脑中。
然而马云却有足够的智谋来应付精明的投资者,“公司没有明确的上市时间表” ,“时机还不成熟”,“阿里巴巴不缺钱”这些都是马云多年来重复多次的话。没有人知道这位来自大学的外语教师在想些什么,他不但封堵了风投们套现的渠道,更是在重要性排位上把股东放在了第三位,而客户位列第一,员工被排在第二位。
但这样的游戏不是一般人玩得起的,因为互联网创业者与风险投资商之间还有一套更大的规则,那就是阿里巴巴从引入第一笔风险投资开始,上市的压力就如影随形,因为这是风险投资最佳的退出方式。
马云该作何选择?剑走偏锋,棋行险着是马云固有的风格,在马云的导演下,以及在投资者的配合下,一场轰轰烈烈的“雅巴联姻”在2005年中国传统情人节登场,为此,雅虎获得了阿里巴巴不菲的股权,而马云从合作中所取得的10亿美元解决了马云与风险投资商之间的最大问题。
事实上,马云获得的还远不止这些。“从并购雅虎这一天起,我们就成为了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希望”,有得有失。马云觉得这一年是艰苦的一年,但是这一年他学到了很多,对阿里巴巴未来两三年的发展很有用,“当我们再去并购别人公司的时候,我们的自信跟去年完全不一样了,我们知道怎么样让公司活下来,这方面已经有了大量经验。”
产业
王振滔的布局,并没有掉进专业化或多元化的思维陷阱。
有得必有失,反之亦然,这是马云作出选择后的总结。其实以得失来评价企业的战略最为贴切。
“正泰在这么多年当中确实失去很多机会,但是我们没有抓住,主要是因为我觉得正泰在主业发展上遇到很多的竞争,遇到很多的问题。”这是南存辉对正泰产业思路的简单陈述,按照这样的表达,正泰放弃其他的发展机会是缘于对主业的固守。
而德力西的足迹已经在高速公路护栏、金融、房地产、宾馆服务等多个行业有所涉猎,形成了一个同心多元的综合企业集团。也就是说在产业思路上,正泰走的是纵深战略,而德力西则是横向扩张战略。
对此,我们问南存辉产业思路是否过于谨慎,南存辉认为“任何好的东西,只有在你自己的固有优势上面才能变成真正的效果,或者是效益。有些东西对别人来讲看上去好像成功地赚钱,但不一定对自己就适合,要因人而宜,量力而行。”
南存辉在产业选择上主张“谨慎地去创新,谨慎地去冒险”,并将正泰的产业原则总结为:以减法做大企业,用加法做强企业。认为正泰的前十年是一个在主业上不断做强,不断做优,不断做深的十年,“那个时候脑子里想到的不单单是钱的问题,还有如何把自己主业巩固好。”为了巩固主业,南存辉说自己甚至放弃了炙手可热的房地产。“这需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有时候钱是好东西,也是坏东西,把心态调整好以后就好办了,我想人的一辈子有多少钱可能是命中注定,财是命载的。”
王振滔的产业布局,并没有掉进专业化或多元化的思维陷阱,“奥康18年的创业历程中,做了很多事,也放弃了很多事。比如在房地产领域,我们一直在选择一个合适的机会和平台,直到2004年底才启动商业地产项目。”
何谓“合适的机会和平台”?王振滔根据自己的实际操作经验,总结出如下几个原则:
一要看“市场”,没有经济效益的事情,不会考虑;二要看“市长”,当地政府班子不讲诚信、不团结,不会考虑在那里发展。“此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具体投资项目的选择上,我们有三点原则:第一,没钱赚的不做;第二,有钱赚没钱投的不做;第三,有钱赚有钱投,但没有合适的人才和团队执行的也不做。”
心态
如今的苏泊尔就正处在焦虑的等待中。
在“浙江商人的战略选择”专题采访中,有一个关键词会经常出现在对话当中,那就是“心态”。事实上,在与这些企业家的接触中,我们发现,无论对外资并购的态度,还是自身企业的产业布局,一切皆与心态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