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制造的中国首富

来源:网络发布时间:2008-03-14
  “这一年,尚德公司的价值得到股东、投资者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在纽交所上市,让公司价值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认可。不止一个记者问我上市的那一刻激不激动?我说,就是在走出纽交所,看到中国国旗、尚德的旗帜和纽交所的旗帜一同在华尔街上飘扬的时候,心里的确激动了一下。”施正荣说。
  施正荣认为,“能够适时完成自己的角色转变是对尚德的最大价值。”
  在尚德初期,施正荣是一个“技术总经理”的角色。“我这个人自认为有两个特点:专注和不服输。”施正荣讲起了当年尚德刚开始创业时候的故事:那时候,太阳能光伏在全世界都是最新的技术,我们从日本进了一套设备,这套设备也是厂家生产的第一批设备。运来之后,没有人懂,都是我一个人从安装到调试。结果,第一批产品出来,30%的次品,当时就有人说什么“施正荣是骗子,买设备被骗了”这类的话。甚至还有当时的公司领导在背后诋毁我,但我自己从来就没有紧张过,很坦然,很自信,我知道我能生产出最好的太阳能电池。后来,我打电话叫来厂家的工程师和我一起调试几回,设备就正常运转了。现在,这些设备还在尚德车间里运行良好。
  施正荣说自己当年就是一个“劲霸小子”,能量十足,也碰了很多壁,但专注和自信让他完成了从博士科学家到企业家的转型。而他的理想和兴趣始终在科研上,他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和公司的科研人员们一起开会。
  “我现在一闲下来就会找我们公司的技术人员一起开会,让他们提出挑战的问题,我来回答,会有很多‘火花’。”施正荣说。
  生产正常后,企业需要的是打开更多的销路和国际市场。这时的施正荣又开始扮演“销售总经理”的角色。虽说是现学现卖,但施正荣还是成功地完成了角色的切换。
  
  借助国际资本的管理价值
  
  最难得基金经理集体诊脉
  这个世界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国际资本不是天上掉下的馅儿饼,中国公司也不是有钱就卖这么简单。
  企业家决定上市后,真正的挑战会接踵而来。到了路演阶段虽距离成功咫尺之遥,却也是最辛苦的日子。
  巴黎百富勤参与玖龙路演的欧阳告诉《英才》记者,他们同张茵一行在两周之内环球飞行,从香港、新加坡到荷兰、意大利以及英国和美国的一些大城市,由于时差的原因路演当中大多时间只能在飞机上吃饭和短暂休息。
  让巴黎百富勤上下都有些意外的是,玖龙纸业的路演形势非常好,在一对一同基金经理见面当中,全部都有下单,这在国际上市中比较罕见。
  张茵和国际大型基金经理会谈的表现得到了肯定。其中,很多基金经理都在问,为什么玖龙纸业比港股中其他同业公司卖得贵?
  据欧阳介绍,张茵的回答是公司的盈利增长空间会更好。一些面谈中基金经理会跟进提问,如何表明公司有更好的成长性?张茵就仔细分析公司此前的预投资怎样转化成盈利能力,分析她的供应链以及控制成本、提高毛利率的关键因素。
  真正有刺激性的问题是玖龙纸业的上游企业美国中南控股属于张茵领导的私人公司,由此牵扯到上市后玖龙纸业仍会出现大量的关联交易,张茵是否能保障关联交易的公允性和上市公司的利益?
  据亲历路演的欧阳讲述,张茵给出的回答是玖龙纸业在上市前已经提高了这一部分关联交易的透明度,而且独立董事和会计师都会参与审核关联交易的公允性。
  不过,很多基金经理仍感到困惑,为什么不把中南控股纳入玖龙纸业一并上市?张茵则告诉对方,中南控股虽是上游公司,但本身有100多种产品,其中销售给玖龙纸业的仅有10余种,如果两家企业捆绑上市,会对中南控股的发展不利,相反中南控股保持独立并有强劲的增长,则利于玖龙获得一个稳定而优质的供应商。这个颇有远见的想法得到基金经理的认可。
  当然,路演也不是一点挑战都没有,如黄灌球所说,在上市当中任何一家公司不会只有强项,没有弱项。在基金经理挑剔的眼光、刁钻的问题中,企业家会发现自己此前没有足够重视甚至没有发现过的毛病。
  “他们回去后就会想,为什么人家关心这些问题,我现场给出的答案还有哪些不足,这比企业内部人提出来甚至更有效。”黄灌球说。
  上市当中的路演就如同基金经理的诊脉,激发企业家识得“庐山”真面目。黄灌球很认同这个观念,“两周的路演是另类的MBA,逼着企业家去思考和应对那些经验老道的机构投资者各种扑面而来的质疑。”
  张茵在上市后与投行的庆功宴上也谈到上市过程是非常好的经验,她此前一直埋头做实业,现在了解资本市场的期望和要求,特别是从私人公司变成公众公司后更有感于自己责任重大。
  
  成为国际公司的竞争价值
  
  最大障碍是视野限制
  事实上,中国已经处在一个全球化的大市场里面了,入世后的今天,无论主动还是被动,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已经是一个客观事实。对于第一次深入参与这种国际资本狂潮的中国公司来说,这是利用国际资本提升自己公司价值的最好机会。
  当年纽交所的总经理马杜和董事长约翰·塞恩亲自登门请贤,促成了尚德在世界最大的证券交易所上市,迅速放大了尚德公司的形象。
  谈到马杜的不请自来,施正荣说:“我一点儿都不感到意外,那时候找我的人多了,各种各样的投行、基金、私募投资者、证券所的,他们找我不是看好我个人,而是看好尚德。资本的嗅觉最灵敏,有赚钱的机会他们当然不会放过。”
  有人把尚德的成功归结为国际资本市场的“包装”,施正荣认为不尽然。
  “尚德是一个厂址选在中国的国际公司,”施正荣说:“从建立之初,我们就处在国际市场上,国际化的运作,国际化的视角。我们眼中的竞争对手都是国际竞争对手,而我们的目标也是世界第一。”
   “中国公司很多还缺乏国际的眼光。中国公司的价值绝不仅仅是体现在国内市场的视野和地位,现代的中国企业家必须要有国际化的眼光,要在国际市场上寻找自己公司的定位和价值体现。”
  国际市场才是体现中国公司价值的舞台。眼下,席卷全球的第六次并购潮方兴未艾,而这次并购浪潮与以往最大的不同就是,很多中国公司参与其中,不知不觉地提升了中国公司的整体价值。
  根据全球金融数据供应商Dialogic提供的数据,截至2006年11月,全球并购金额已跳涨至3.39万亿美元,创了有史以来最高。之前的最高纪录为2000年互联网泡沫时期的峰值3.33万亿美元。
  并购潮让国际资本市场处于一个极度亢奋期,也让中国公司得到了借助国际资本,切入世界市场的最佳时机。国内企业家大多对端到眼前的资本大餐半信半疑,想尝尝,又有点儿犹豫。
  一位刚刚完成私募的国内加湿器龙头企业的老总对《英才》记者说:“这是最好的机会,也是最后的机会。资本顺风车,这次不搭就再也没有了。”
  施正荣也感慨道:“视野限制目前是中国企业家们最大的障碍,很多人没有深刻理解什么是国际化。入世后,中国经济已经开始融入世界经济体中运行,经济全球化是客观趋势,被动参与者只能失败。一些中国企业家现在眼里还只有国内市场,死死抓住自己的局部地区比较优势这种低质量竞争元素不放,实在是短视。没有创新能力在国际舞台上就根本没有竞争力。”
  谈到国内的光伏产业,施正荣相当冷静。“大规模上马只是趋势,无所谓好事、坏事。有利润就大量的上马,能生存下来更能体现他的公司是有价值的。而且整体规模增大客观上也会提升中国光伏产业在世界的话语权。”
  2006年12月20日,当施正荣的旧部王汉飞率同样是“太阳能光伏”概念的林洋新能源有限公司登陆纳市时,施正荣第一时间送上了自己的短信祝福:“祝贺你们成功上市!”
  
  个人账面外的资源价值